音乐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2023-08-10 06:43文曲妙琳
中关村 2023年7期
关键词:钢琴演奏作曲家演奏者

文曲妙琳

音乐与人的交互,是声波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心理联觉活动。我们运用音乐听觉来指导完成每一次的演奏活动。一个谱例上可能并不突出的不协和音程关系,是做出强调、弱化或者做层次对比哪样的处理才更有意趣?一个古典维也纳乐派的legato是需要怎么做收尾更符合作曲家的风格?一个复调作品,踏板需要怎样操作才能完成作曲家需要的和声效果?这些不能言传的东西,只能靠音乐听觉来意会。总而言之,这种专业的音乐听觉能力要求演奏者必须在积累大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反复运用至纯熟,甚至对所有的风格、曲式、音程和声关系、音乐织体、作品背景这些基本概念形成一种不经思索就能做出的心理反应,最后能自然的融入到每一次的演奏活动中去。

一、关于音乐听觉的概念

音乐听觉,狭义上一般多指听辨乐音的能力,也就是视唱练耳的听音部分。广义上泛指人类通过生理器官接收到音乐并加工其声学特性,被诱发出心理感官体验的反应过程。一个完整的音乐听觉概念,应该不仅仅包含音高、音色、强弱、节奏、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织体、曲式结构等基本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所以说音乐听觉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情感体验的心理交互过程。

我们传统上习惯于把音乐听觉分为外部听觉和内部听觉。外部听觉是指我们生理器官客观上接收到的各种音乐要素和心理联觉反应,即广义上的音乐听觉。内部听觉的定义比较模糊,一般定义为内在的音乐感知力,或者说是内心听觉。不过对于演奏者而言,内部听觉更多的指向演奏者主观的、经过对作品充分的解读产生的对作品的一种虚拟的诠释,是对作品的脑内预演。在专业的钢琴演奏活动中,这种内心听觉就是许多钢琴老师喜欢说的“用脑子弹琴”,指演奏者在专业的解读乐谱、作品背景等大量信息以后,对作品做到的胸有成竹,“出手成章”。甚至一些顶尖的演奏者,能够用耳朵来读谱,也就是直接用“听”来解读作品,直觉地找到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引起听众共鸣的作品处理。一个好的钢琴演奏者,必须先完美统一了内部听觉和外部听觉并形成高水准的音乐听觉,才能成功呈现一部音乐作品的听觉美感。

二、钢琴演奏依赖音乐听觉发挥作用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记·乐本篇》)。先秦时期的儒家就从哲学角度解释了音乐这个词与声音的关系。“音”为心生,是人感于“声”后的心理投射形成“乐”。音乐这个字自古带有了内部听觉和外部听觉相结合的辩证涵义。任何乐器演奏的声,都需要音乐听觉来投射到心理层面,投射到我们的感官经验中去。

我们以一些实际演奏行为为例子,来看一看实际音乐演奏中,音乐听觉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运用音乐听觉来构思作品

在刚刚了解曲目名和作曲家的阶段,我们的音乐听觉已经要开始工作了。比如,当我们决定演奏哈恰图良的钢琴作品《降e小调托卡塔》时,音乐听觉就开始联觉活动。无论是去回忆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的其他作品风格、同地域的其他作曲家(如肖斯塔科维奇)和同时期其他作曲家(如格什温)的其他作品的大致风格特征;还是再对各时代风格迥异的其他同体裁《托卡塔》作品进行结构比对,都需要运用音乐听觉来联觉听觉记忆,对即将诠释的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构思。

(二)运用音乐听觉感知作品,与作曲家产生情感交互

在我们广泛地听取了这首托卡塔相近时代的其他作品以后,再对听觉记忆中的大量的击打重复的和弦进行品味,就会感知到这个时代的作品的脉搏——对工业活动的赞美、对大型机械的歌颂和热情、对本民族音乐的深化表述以及对当时流行的爵士乐的花样运用。而纵向的听取过作曲家本人各个时期各种体裁的其他作品后,也能把握到哈恰图良个人的风格特色。在把这首托卡塔与格什温《第二狂想曲》(1931)做听觉材料对比后,会发现他们在爵士化的切分节奏型态,不协和音程的大量运用上有很多共通点;与肖斯塔科维奇《g小调钢琴五重奏》(OP.57 P3III.Scherzo(Allegretto))对比则会发现调性运用和不和谐音程和民族调式的使用上又有许多神似之处。而他们作为20世纪早期具有典型风格的作曲家,这些作品中都喜爱用富含强烈的打击乐节奏和音色来模拟和美化工业化的场景。配合我们阅读作曲家的生平资料,我们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清晰的、听觉化的1932年的哈恰图良的意向风格——一个从小热爱各种变化节奏,于苏维埃革命胜利的朝阳下成长起来的亚美尼亚音乐天才。而这首作品正是这个天才在学院期间所创作的一首反叛浪漫乐派的,飓风骤雨般的钢琴小品。这时,这首《降e小调托卡塔》最初的音乐形象便浮现在脑海中了。

(三)用音乐听觉来指导演奏活动的实现,细化每一个演奏的技法和细节处理,实现个人的情感和审美表达

经过之前听取的大量音乐素材并转化为听觉记忆,并结合演奏者积累的音乐知识、音乐素养、音乐审美和实践经验,最终把作曲家创作时的音乐听觉转化成演奏者的内部音乐听觉、或者说是内心听觉。在演奏过程中,经由内心听觉指导转化下产生新的音乐,而这个音乐又通过听觉交互感知给演奏者继续创造新的音乐听觉。那些听觉记忆中的不协和音程、丰富的多重节奏、切分爵士节奏,和隐藏在大量复调材料里的核心动机和旋律片段,在脑内重组形成新的听觉意象和情感内涵,再以此根据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实现情感传递。演奏之前音乐听觉帮助演奏者理解作品,在演奏过程中帮助演奏者专注于演奏,校正表达的方式与情感表达,在演奏结束后评判演奏,推动演奏的进一步提高。可以说,一个演奏者的演奏质量,包括演奏技巧的质量,完全是由他个人的音乐听觉质量来决定的。

三、如何切实有效优化音乐听觉

(一)运用便捷的录音设备和音频分析软件来辅助自身听觉敏锐度的提高

听觉器官是天生的,而一个专业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听觉则是需要靠后天培养的。钢琴的结构特性和演奏方式决定了,演奏时发生的每一个都伴有泛音的复合音。演奏乐曲时,大量的泛音或快速累积或交错重叠,会产生许多不和谐的和声结构关系。这就需要演奏者依靠专业培养的精细而敏锐的音乐听力,来调整触键方式、用力方式、踏板的切换等等的演奏技法来解决这些不协和的泛音关系。这种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往往需要长期专注并且大量的练习才能逐渐提高的。而在如今依托于便捷的录音技术和音频分析软件,这种训练可以变得不再那么抽象和困难。反复地录下演奏音频来仔细对比各种处理方式产生的听觉差异,分析每次不同触键用力方式产生的音响感的不同来做听觉材料比较,听出不同处理方式产生的泛音关系并不断优化,是一种能有效提高音乐听觉敏锐度的可行方案。

(二)广泛地积累听觉素材

依托现在发达的互联网,世界各大音乐平台都有大量优秀演奏家的演奏音频视频。现代科技把世界上由传承或者记载的各时期各地区的声音形式都汇聚起来,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获得音乐知识和音像资源更是变得空前的便捷。大量而广泛听取各种音乐形式的作品,广泛而深入地对各个时期音乐语言语汇进行听觉记忆是提高钢琴演奏者音乐听觉能力最好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三)功夫在诗外

音乐不是一个技能学科,而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部分,是人类科学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无论是从古代传承的哲学观点,还是从目前主流的心理学观点看,我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就是源于音乐旋律或者节奏对自然界的人造和非人造所有节奏和音源的映射反应。那么生活的广度和对自然和生活中各种声音的熟悉和掌握,也是提升音乐听觉的一个重要积累。只有对各种音乐形式音乐知识进行多方积累,更广泛的学习历史、地理、人文乃至哲学知识,才能有感而悟,提升自身的音乐听觉水平。比如演奏哪怕一个断奏的演奏力度和时值,不同时期的作品处理方式不同,这就是因为音乐听觉需要符合各个不同时期人文审美和听觉审美,甚至还要考虑到当时钢琴的制造工艺,使演奏更贴近当时的人文风貌。

(四)凡音之起,由人心生,更多地探索对生命和自然的节奏律动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乐记·乐本篇》)“音”发自人的内心,所以也以音乐打动人心。能够打动人心的并不是所谓的旋律线条,和声结构或者结构体裁。机械的乐音结构很难引起听众的深层共鸣,因为听众是活的生物,是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起伏而改变呼吸节奏和脉搏的。掌握这种拟人化的情绪脉搏的律动,才能演奏出一个能打动人心、引起听众共鸣的钢琴作品。顶尖的钢琴演奏家,演奏会现场几乎是能操控听众的喜怒哀乐的,是让人余音绕耳,久久不能平静的。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精神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这种“活”的音乐听觉,只有从生活中去慢慢体会,到自然中感悟生命的脉动。听懂风声才能知道如何弹奏出“如风的轻盈”,听懂海浪才能仿奏出大海的呼吸。这是任何语言描摹都没法说明的真实的体验。抑或可以多听一些钢琴家的现场演奏会,多去感受现场中演奏者和听众交互中产生的奇妙的呼吸节奏,感受如何才能准确让听众接收到演奏者和作曲家所表达的艺术情感。

四、结语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作曲家演奏者
小小作曲家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钢琴演奏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