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023-08-10 01:19马宁
科教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辅导员

马宁

摘要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为心理育人提供了新理念,辅导员是高校育人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要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通过心理育人把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分析了“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加强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顶层设计、深化辅导员心理育人理念、全员协同落实心理育人、开展辅导员全过程心理育人、促进辅导员全方位心理育人等方面来培养和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育人能力。

关键词 三全育人;辅导员;心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27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具有复杂性,如果仅仅依靠某一方的力量很难开展好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好“三全育人”的理念,从全员视角来考虑,注重利用身边的资源,使各群体都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发挥各群体的育人力量;从全过程视角来考虑,对于学生的培养不是只注重某一阶段,而是要全过程考虑,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都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更要注重彼此之间的衔接,特别是进入大学后,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高中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在高中和大学教育之间做好衔接,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教育;从全方位视角来进行考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只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要注重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利用好实践活动、网络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育人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地基,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辅导员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忠实依靠和必然选择[1],是高校育人工作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要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通过心理育人把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1“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2]。从我国近几年发布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来看,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要用思想来武装头脑。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就要注重心灵沟通、用心交流,心理育人可以从根本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还未稳固,大学阶段尤为重要,通过心理育人使学生在认知上发生改变,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知的改变会影响行为,有了正确的认知,自然而然也会引导学生做出恰当的行为。

1.2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上出现疾病往往容易治疗,而心理上出现疾病却很难医治,所以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心理育人中,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高校目前普遍会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会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巧,了解出现心理问题时该如何进行自我疏导,知道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时如何进行求助,去除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高校也会开展心理相关的实践活动、学术讲座、座谈会等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丰富心理育人内容。通过一系列心理育人的工作,学生们在课堂和活动中能够不断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

1.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人格具有相对持久性,会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而完善的人格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互联网平台充斥着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冲击,导致其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形成完善的人格。高校要充分认识心理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3]。

2“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2.1辅导员心理育人投入不足

辅导员在全员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接触,与学生联系密切,是心理育人的重要力量。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较重,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负责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工作等等,工作种类多、任务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在教职工队伍中,辅导员是心理育人的重要力量,而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中投入不足,必然会使心理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减弱,不能够达到心理育人的真正目的。

2.2心理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个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助于工作有序开展,而当前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还在不断探索中,心理育人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在全员育人方面,没有充分调动各部门教职工的积极性,心理育人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没有形成完备的奖惩机制。在全过程育人方面,高中和大学的心理育人如何做到有效衔接,还缺少相应的方案,彼此之间还需要再加深联系,通过沟通协商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偏重理论知识,实践育人的力度有所欠缺,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开展,但是资源有限,有些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比如:学校心理咨询师数量有限,学生咨询需要预约,但预约周期较长,有些学生无法及时预约到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解。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开展好心理育人工作的前提,心理育人的体制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

2.3心理育人的观念较弱

心理育人工作离不开高校各部门教职工的参与,而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即使没有他人帮助,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或者认为只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就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些看法反映出部分高校教师对心理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育人的认识也比较浅显,从而没有深入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对学生的影响只停留在表层,无法真正地帮助学生,不能达到心理育人的目的。高校中也有部分辅导员认为,作为辅导员,要重点做好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来负责,部分辅导员对心理育人工作缺乏重视,对心理育人的意义了解不够充分。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也不到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甚至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去心理咨询就代表有心理疾病,这些错误的观念也使得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求助,时间长了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4心理育人的能力不足

近些年来,辅导员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基本要求包括中共党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学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等。虽然目前招聘的辅导员综合素质较高,但大多数辅导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心理问题较为复杂,学生成长背景不同,认知风格有差异,所给予的指导方法也不同。辅导员也比较年轻,特别是刚入职的辅导员普遍是应届生,缺少实践经验,学生工作经验还不足,在心理育人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心理育人的能力上还有待提升。

3“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3.1加强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顶层设计

在选聘辅导员时,注重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严把入口关。辅导员入职之后,学校要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培训,使辅导员能够学习到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了解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原则,学校要制订系统的培训课程,并且设置详细的考核机制,只有辅导员培训合格,才能够开展心理咨询等工作。辅导员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奠定基础。高校也要为辅导员提供资源和平台,帮助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建立健全的辅导员考评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考评范围,选出优秀典型进行奖励,从而激励辅导员更好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在对辅导员具体工作的安排上,给辅导员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心理育人上。

3.2深化辅导员心理育人理念

辅导员是高校育人工作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是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与学生关系密切,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对学生的影响重大。高校需要重视深化辅导员心理育人理念,使辅导员认识到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的效果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责任重大。在心理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应注重辅导员的体验和感受,使辅导员能够感受到心理育人的特殊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获得点滴成长和进步,而辅导员也会在学生的点滴成长和进步中收获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更会增强辅导员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3全员协同落实心理育人

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必须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专任教师多沟通交流,从而搜集学生信息,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对这些信息的掌握能够为辅导员育人工作提供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心理育人工作。学校各个部门应积极与辅导员联系,提供相应资源,使学校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为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提供平台等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好全员育人。

3.4开展辅导员全过程心理育人

辅导员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心理育人工作,制订有针对性的育人方案。对于大一学生,重点进行学习和生活适应性教育;对于大二学生,重点开展恋爱与性心理教育;对于大三学生,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四学生,重点进行应对社会压力教育。

3.5促进辅导员全方位心理育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开展心理育人时,辅导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下可以举办讲座,线上可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也可以进行一对一谈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这也对辅导员提出要求,辅导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组织好各项心理活动。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时,将心理育人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融合。

4结语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离不开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需要高校用心培養,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育人能力和水平,使辅导员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好心理育人工作,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完善人格的有用之才。

基金项目:四川旅游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育人的路径研究——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2022SCTUFD18)。

参考文献

[1]张成龙.新时代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逻辑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71-73.

[2]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87-90.

[3]丁英平.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79-80.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