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训人才养成机制研究

2023-08-11 13:57贺丹胡鑫才石强
科教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医人才培养

贺丹 胡鑫才 石强

摘要 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是中医特色思维方式在临床操作中的体现,然而四诊技术传承未引起足够重视。夯实中医四诊技术是继承和发扬中医的正确途径,其核心是培养一批四诊技术精湛和带教能力过硬的实训人才队伍,制订一套可重复的人才培养方案。江西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获得了独特的培养理念和方法。现以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为例,讨论如何用还原中医本色、朴素的方式来继承和发展中医。

关键词 中医;四诊实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8.041

1中医四诊实训人才现状分析

中医一直以来为国人健康保驾护航,深受喜爱,被视为中华文明千年之瑰宝,在人类不断被新型病毒袭击的今天,中医更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1],因其产生和发展根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备深厚的底蕴,在分析和干预疾病时考虑全面,方法多样,面对复杂疾病更能体现其丰富内涵。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作为中医继承主体的各大高校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应不断寻求变革,使中医在现代社会更好发挥其维系健康,改善生命质量的作用。具体措施如:倡导阅读经典、多导师制度、早临床、早实践,推进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等[2-3],这些都不失为好的方法。

江西中医药大学在多年教学研究中发现,中医传承有多个重要环节,其中望闻问切四诊的规范操作在其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圣张仲景就非常注重这一点,他曾批判某些医生临床操作潦草,用“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来形容医生的敷衍和不负责任,甚至有部分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简化耗时的脉诊和腹诊步骤,弱化问诊程序,快速诊断处方,这完全违背了中医诊察疾病的原始面貌,也导致中医临床疗效不尽如人意,更直接影响中医的传承工作。事实上,中医四诊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规范的操作性,依据一万小时定律,没有哪一种技能的培养不是在反复实践、反复操作中规范形成的。中医不是纯理论的科学,它的实践成分甚至不比现代医学低[4]。更重要的一点是,规范的四诊操作训练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和专门的教学队伍。一个长期有效的、能够被复制的成熟机制亟待形成。基于上述问题和现象,江西中医药大学认为建立有效机制,培养专门的高素质队伍,进行针对性、规范性、程序性的四诊实践教学,还原中医本来面目,能有力推动中医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岐黄国医书院实训人才培养的探索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于2011年成立,聘国医大师路志正为院长,在成立之初即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論证,并将传承中医最本真和古老的技术,培养中医传承人和接班人作为办学宗旨,成立至今一直在探索积极有效的培养方式,经过几年的摸索,书院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育人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体现:

2.1绩效政策支持

学校在定岗定编政策制订过程中,考虑到中医类学生四诊技术薄弱问题,对于相关教师的岗位进行“量身订制”,设立教学科研兼顾临床岗位并配套相关绩效考核机制,使教师既能完成日常本职工作,又可潜心临床教学,克服了教师因忙于科研和临床工作而无暇兼顾带教的弊端,这一举措从根源上解决了实训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2.2经典路径传承

在中医学习过程中,基础理论扎实与否起关键作用,岐黄书院非常重视基础理论,对于经典理论传承有独特方法。门诊的青年医生不仅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有独立临床能力,临床之前仍要接受书院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50小时,完成培训后进行临床仍有严格规定,即每周临床次数不超过三个半天,并且每次诊疗人数也有限制,做到半天读书,半天临床,读书要求一边读经典一边写体会,对于经典书籍当中的条文书院制订了独特的摘卡系统,要求按照中医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所、病性、物的属性、归经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将中医经典条文读通读透。为辅助经典研读,鼓励中青年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进行选读[5],书院成立了自己的图书馆,购置了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典籍,供教师们学习。

2.3四诊分层学习

首先是跟诊“明”师,岐黄国医书院平均每周为中青年教师安排1-2次跟诊学习,跟随的导师包括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以及江西省名中医,独特之处在于书院对带教教师进行限号管理,从行政角度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讲解,中青年教师也有机会进行操练,确保学习质量,并对某些特殊或疑难病案进行高清录像,供中青年教师事后反复观看研讨;其次是通过修改中医研究生病历实现教学相长。书院对四诊考试内容有严格的评分标准,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馈中青年教师的带教水平,批改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这支中青年队伍既是学习者,也是传授者,通过这种双重身份的不断转换,逐渐掌握四诊教学的细节和精髓[6]。最后通过每年举办全国性的脉诊培训班使学习得到升华,中青年教师在培训班期间担任脉诊导师,为来自全国的学员进行规范的脉诊操作,不仅自身得到锻炼和培养,还为全国中医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贡献。

2.4成果检验升级

岐黄国医书院中青年教师每次诊疗结果均被监测,实现监测的是书院附属门诊部建立的随访机制,护士依据医生确定的时间按时进行电话回访,并根据医生所描述的预后情况,例如咳嗽是否加重或减轻,是否退热,服药后是否有其他不适反应等问题进行相关询问,了解服药后的情况并填写记录,依据患者的反馈做出痊愈、好转和无效的判断,医生查看记录后对自己的诊疗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书院每年会对回访结果进行统计,对疗效好的医生进行适当奖励。这一制度的建立帮助医生及时通过疗效反馈对自我进行修正,对加强医生的四诊临床体会和领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岐黄国医书院实训人才培养的创新

3.1注重“训”

岐黄国医书院每年招收中医研究生不超过30人,然而书院聘请的技能培训教师为10余人,生师比约为3∶1,并专门设计了适合四诊操作的实训教室,供教师与学生训练和交流,在教育资源上极大地满足了培训的需要,同时四诊小病历的研制也是一个创新点,书院以病历系统为依托设计了针对四诊操练的小病历,可以有效精确地聚焦四诊培训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个性化培养,有助于临床四诊高素质人才的养成。

3.2突出“考”

创新考核制度。考核分两步进行,第一,依托随访机制对临床疗效情况进行总结和评比。中青年教师每次诊疗结果都有护士进行回访,依据医生给出的回访提示,例如是否退热,是否仍咳嗽,减轻还是加重等,确定疗效的等级,等级分别有痊愈、好转、无效和加重,由此医生可以依照回访结果了解自己每一诊的治疗效果,既能帮助医生反思和总结经验,也是考核医生的一项指标。第二,考核学生四诊小病历书写情况,对每次跟诊的病历,教师要进行修改和打分,针对是否描述准确,是否有缺项,是否操作规范等情况,学生的成绩也是评比的内容之一。

3.3贵在“养”

培养中医高层次实训人才,这里面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是人才培养,第二是中医人才培养,第三是中医的实训人才培养。所以制订培养方案时应包含这三个层面的思考,方法的制订首先要顺应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其次应该有理论,有实践,有临床,有考核,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举措,实现培训的良好结果。最后是高素质人才养成的问题,既往关于人才培养有很多的探索[7],然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技和术的培训[8],我们认为培养人才贵在养,而养的含义包括三点,第一是对培养对象的保护和尊重,给予其合适的生长环境,保证培养对象内在的纯净,确保心无旁骛;第二是确保一定的时间,养本身的含义就是耐心和等待,给予足够的供给,而时间和关注是人才供给的基本;第三是“调养”,即在培养的过程中发现有异常情况,给予及时的修正和督促,使之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9]。

4岐黄国医书院实训人才培养的成效

岐黄国医书院从2011年成立至今,依托以上培养方法,现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四诊教学团队,其中1人入选“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项目,2人入选“江西省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3人入选“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本团队成员主持立项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7项,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项,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3项。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1人曾获第四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师资基本功竞赛中医基础高级组最佳教学设计奖、综合三等奖。通过这支团队培育出不少优秀毕业生,部分学生选择直入医馆开诊、独立建馆开业,或放弃市级西医院而到基层中医院挑大梁。

5结语

岐黄国医书院本着“以德为基、以文为养、文医交融”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杏林文化、旴江医学文化融入课程,深入挖掘提炼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大医精诚、职业道德、救死扶伤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围绕培养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目标不断努力,这支队伍不仅自身临床实战能力强,而且非常善于四诊规范化带教,使学生在走上临床之前形成良好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根基牢固,方能行远。我们所探索的是一条培养高素质中医临床四诊实训人才的道路,是一套符合中医学特色的教育方法,并形成了一个可供其他中医院校参考的长效机制,内容包含政策导向,具体培养内容和方法(即具备可操作的程式化步骤)以及考核检验的标准,使按照本研究路线培养出来的实训带教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规培环境下能够适应临床需求,如此才符合高素质中医实训人才的标准。从目前我校培养成效以及实施情况来看,我们创立的培养机制有效果,有意义,可推广,值得进一步探索。

*通讯作者:石强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素质中医四诊实训人才养成机制研究——以XX书院为例”(JC20110)。

参考文献

[1]闵翠.中医经典阅读的实践性探索——以陕西中医药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8):59-61.

[2]刘平安,陈沙,吴泠钰,等.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技能智慧实验室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5):797-799.

[3]陈贤春,曾元儿.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21,40(2):11-14.

[4]李瑞丽,赵景明,贡济宇,等.医教协同背景下深化中医硕士“双轨合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 2020,31(11):2756-2757.

[5]孟盈盈,李夏,卢韵琦.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4):103-104.

[6]金华,刘双芳,王庆苗,等.以传承能力为导向的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183-185.

[7]李伟峰,牛志方.高等中医药院校医教协同发展历程及成效研究——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193-195.

[8]王亮,闵文,魏文霞,杨帆,等.中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25-27.

[9]吴滨江.中医人才培养应尊重传统医学[N].经济参考报,2021-01-06(6).

猜你喜欢
中医人才培养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