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发绣的文化内涵

2023-08-12 10:27叶春风
炎黄地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东台头发

叶春风

头发的特殊性质赋予了东台发绣独特的艺术魅力。现在东台发绣发展历史及东台本土特殊性的基础上,分析释、道、儒家思想对东台发绣的影响,从而探究东台发绣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台地处盐城最南方,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这座钟灵毓秀的古镇用璀璨华美的“东方一绝”,书写了跌宕起伏的传奇,更沉积了流光溢彩的发绣文化。千百年来,头发的特殊性赋予了发绣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了人们的感情,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穿针引线间,将东台人内敛深沉的情感缓缓氲开,清雅淡然。

东台发绣中的佛教文化内涵:寄托信仰,表达愿景

发绣是一种以头发代替丝线绣制绣品的刺绣工艺,主要分布在江苏东台、苏州及浙江温州等地。其中以东台发绣最具代表性且历史最为悠久,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东台发绣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这与东台盐业发达,以及发绣发源时佛教盛行密不可分。

东台自有先民劳动生息开始,就属于盐城,而盐城盐业历史悠久。汉时,汉武帝在全国盐铁产销旺地设置盐铁官署,实行盐铁官营。大量遗迹和出土文物印证了汉代盐城城镇的繁华,盐铁共治,沿海通布盐场,铸造制盐工具,“煮海利兴,穿渠通运”。及至唐代,全国主要产盐地共设置四场十监,仅盐城境内就设立了海陵、盐城二监,盐税收入占全国财政的一半,当时“海陵監(治所在今东台市)岁煮益六十万石”,为国家的税收做出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贡献。然而在封建时期,东台盐业的发达凝结了当地盐民的劳苦和血泪。一是由于东台临近黄海,每当海潮和狂风过境,海水倒灌,就会淹没盐灶、农田、人畜、庐舍,严重影响盐业生产,给当地造成极大损失;二是历代政府对盐业有着严格的控制,有官督商销、官督民销、商督商销、商督民销等,盐民在盐的产、运、销过程中要面临官府、盐商的多重盘剥。

在盐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要不断与天斗、与海斗、与官府盐商斗,这时,就需要宗教信仰来支撑他们度过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在东台发绣发轫之初,人们大多信仰佛教。唐朝的佛教空前繁荣,佛教的兴盛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当时国家会动用国库建造寺庙,为僧侣免税,还给佛寺分田地。李唐王朝立国数百载,除了唐武帝明确反对佛教外,其余二十多位皇帝对于佛教大多是支持的,虽也有极少数不支持佛教的,但采取的也是不干涉的态度。如唐宪宗为了祈得长寿及政治安泰,命人将佛骨从陕西的法门寺迎进皇宫,供养后又送到长安的各寺庙,下令僧人轮流供奉。东台作为唐朝的十大盐场之首,是率先盛行佛教的地区,佛教文化在百姓的心中得到了广泛认可,获得了人们的拥护,佛教也就成为东台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东台发绣中有大量以佛像、佛法、佛经故事为题材的绣品。早在唐朝,东台西溪信女就已开始使用自己的秀发在丝绢上绣制如来佛、观音像,朝夕顶礼膜拜,清朝康熙年间的《绣考》中提到,“唐,海陵西溪镇发绣阿弥陀佛像……”可作为印证。有宋一代,有关释教的作品已不只局限在佛像上,而是扩展到佛法文字上,朱启钤的《女红传征略》中就有关于发绣作品《妙法莲华经》的记载。元朝时,管仲姬创新了技法,绣制的《观音像》将发绣与丝绣结合,观音的头发、眉毛等均以人发绣制而成。明代,顾绣的代表人物韩希孟的发绣作品《弥勒佛》以绣技精湛,针法和用色神妙独到而著称。直到清代,仍有大量贞女孝妇用自己的青丝来绣制佛像,以示虔诚。哪怕到了今天,佛教题材的作品仍在东台发绣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东台天工单素籣的发绣作品《维摩演教图》,作品中二十多位人物的形神均如笔墨原作一般,刻画细致入微,肌骨流畅,衣袂飘飘,充满层次感。

除此之外,东台发绣作品中有许多明朗且颇富情趣的生活小景,东台人民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发绣作品中,通过精心的绣制和对绣品的礼拜来表达自己的衷心和虔诚,以此来祈福避灾、安抚己心。发绣作品讲究精心细致,要尽可能完美地表现法相的庄严和极乐净土的盛况,因为越是精细才越见诚心,越是诚心才越可能“成正觉”“登佛国”。东台人用细腻精致的绣法,在发绣中描绘了幻想中的法门境界。东台发绣作品中的诸天神佛均慈爱悲悯,普度众生,是美好与安康的化身,表达了人们对美丽和健康的追求;东台发绣作品中的净土世界均云阶月地,美妙庄严,是极乐美满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东台发绣中与佛教相关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民众的宗教信仰,寄托了人们的生活愿景。

东台发绣中的道家文化内涵: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沁润着人们的思想。唐朝虽佛教盛行,但当时的国教却是道教。再加上东台是一个宜农宜渔,宜林宜牧,宜贩宜商的风水宝地,历史上共有过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流入的人口中既有落魄的官宦人家和书香门第,又有底层的劳动人民;作为淮盐最重要的产地,东台的行政区划经历了频繁的更迭,亲历了全国盐商的雨凑云集,也见证了文人墨客的往来不息。道家思想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优越性、悠久的历史以及复杂的人口打破了东台的单一和保守,形成了兼容并蓄、颇具道家风骨的东台发绣文化。

选材:随顺自然万物

东台发绣是一门刺绣工艺,人们多将其归为苏绣的一种。四大名绣中,不论是讲究针法的苏绣,重视写实的湘绣,还是精于构图的蜀绣,看重色彩的粤绣,均追求材料的品质,注重色彩,强调精致。几乎所有的刺绣都会事先进行洗练、着色、画缋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以获得所需的颜色和材料。

但东台发绣与其他绣种有很大的差别,它既不刻意追求名流绣种的精致华美,也不会耽于民间刺绣的热闹奔放。发绣选取人的头发作为原料,充分利用头发的自然色彩,正因如此,古人称发绣为“墨绣”。发丝不施晕染、不朽不蚀的特点使发绣作品更耐磨耐腐、不易褪色,且利于保存。这与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随顺万物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绣法:尊重事物差异

几乎所有的刺绣门类都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或华丽、或素雅、或热情、或清冷,颜色非常丰富。因此,刺绣作品一般会采用工笔画为主的绣法,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绣种是以白描的方式,仅凭浓淡渐变、层次交错来表现世间万物的,但发绣正是如此。由于人的自然发色无外乎黑、白、黄、赭、灰这五种颜色(或是正处于年龄变化时的花色),因此在绣法上,发绣作品尊重头发的颜色和特性,以白描勾线图最为常见,充分发挥发丝的功用,发即是色,通过发丝的浓淡变化,来实现色彩的层次变化,达到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如发绣长卷《八十七神仙卷》,充分吸取了原画作构图的精髓,仅通过发色的深浅浓淡就描绘出了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等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每一个人物形象均刻画入微,人物安排错落有致,不受时空限制,每一根发丝都折射出无限的生命力。作品虽然并不艳丽,也没有重彩,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场面的盛大和画面之华美。这正契合了道家尊重世间万物的差异,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生机盎然的主张。

心境:致虚极守静笃

发绣是一门融书、画、印、绣、裱、刻于一体的纯手工工艺,耗费的时间是其他刺绣门类的数倍甚至十数倍。如东台嘉丽发绣艺术馆的发绣长卷代表作《百骏图》,由馆长陈伯余绘制了一年多时间,再加上8名绣女精刺细绣,耗时四年之久,方才完成。制作发绣是一件特别需要细心、耐心、恒心的事情,同时还需要摒除杂念,保持静心,这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即要达到空明极致,守住静的状态,没有杂念,不受干扰,保持笃定,澄澈湛然。

虽然古代的发绣大师我们已无缘得见,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一些作品窥探出绣师们的心境。如现今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发绣传世之作《停琴伫月图》,是明朝著名绣女韩希孟的作品,她以白描的绣法,描绘了观月的一道一童。道士长身玉立,广袖长袍,姿容洒脱,神情淡然;童子负琴相随,明眸皓齿,垂髫悠然,自在无羁。正是因为绣法超脱,融合了绣者心传手到、静气平心的意念,才使得绣品达到如此清净自然之境界。

创新:无为而无不为

东台发绣的发展可以称得上命途多舛。从唐朝的起源开始,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一度失传。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身怀绝技的苏州手工艺人、画师、绣工流落到东台,带来了精湛的江南工艺,也引导发绣从苏绣中获得灵感,使发绣重新焕发出生机。近年来,东台发绣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通过对发丝进行软化、增光、染色等,使得发绣作品的色彩更加丰富;同时开发出双面发绣、双面异色绣和微发绣等,使得作品更加多样。如由陈伯余二次创作绘制,韩亚凤精心刺绣创作的微发绣《梁山英豪》,作品虽不足一米,但其中108个人物的服饰、兵器、动作均不相同,人物的头部虽只有豆粒大小,但面部表情均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东台发绣在遭遇传承断层的危机时,毅然进行改革创新,使得发绣重获新生,这是为了顺应时发展潮流,顺应民心,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而进行的创新,表现了道家“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的以无所不为实现无为的思想内涵。

东台发绣中的儒家文化内涵:根植孝道,重视家庭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孝”,认为孝是万德之首,是立身之本。儒家的重要著作《孝经》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不论男女都对头发珍爱异常。由此,中国古代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刑罚,叫做“髡刑”,就是在不伤害犯人身体的前提下,剃光其全部头发。髡刑听起来虽不及腰斩、凌迟等刑罚严酷,然而在古代,这却是大不孝。犯人一旦受此刑罚,不但本人要长期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接受各种指指点点,自己的先人和父母也都会因此而遭受各种非议和谩骂。所以,髠刑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刑罚。在周朝,髡刑甚至常被作为宫刑的替代刑使用,可见这种刑罚对犯人精神上的伤害比肉刑要厉害百倍、千倍。因此,绝大多数受了髡刑的犯人,会由于不堪受辱而自杀。直到唐朝,随着佛教的盛行,剃发出家的人越来越多,髡刑才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清兵入关后,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向全国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所有男子在限定日期内剃发,并针对不从者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的政策,引起了民众的激烈反抗,导致了数不胜数的流血事件。从中可以看出,髡刑虽然被废止了,但是头发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并没有改变。

发绣使用的材料是头发,而且对头发要求很高,需要16至30岁女子细软、柔顺、光滑的自然发(未染过发的),长度在30厘米至40厘米为佳。把自小精心养护的长发剪掉用来绣制绣品,这对于唐朝以前的人来说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不孝事件。而在东台发绣兴起之后的千百年里,众多女性为蒙难的亲人祈福、为逝去的家人积德,用剪下来的头发绣制佛像、佛经在佛前发愿,这反而是孝的体现。“宋有孝女周氏……手擘发而绣文”,宋朝的发绣作品《妙法莲华经》就是一名叫贞观的周氏孝女,为了给早逝的父母积福,而耗费二十三年绣成的。

当然,儒家文化在发绣中的表现不仅是孝,更是根植于“孝”的家庭伦理观念。家庭关系主要包含了有血缘的父子关系和无亲缘的夫妻关系等,因此,父慈子孝、夫义妇顺正是儒家家庭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家庭伦理观中指出,每一种关系都是相对的。以“父慈子孝”为例,孩子固然要孝敬父母,父母也要爱护孩子。婴儿弥月之时剃“满月头”,是中国的民俗传统,而东台人则会将婴儿剃掉的胎发收集起来,并请发绣匠人帮忙绣制成“胎毛绣”。这些胎毛绣作品或是婴儿的肖像,或是婴儿的属相,或是祝福的话语,将父母对孩子深切的爱凝成了不朽不腐的实体,在孩子每一次生日时都可以把玩欣赏,这正是“父慈”的表达。

再说夫义妇顺,儒家认为“夫妇和,家之肥也”。夫妻关系是“人伦之始,王化之基”,因此,在儒家文化中,夫妻关系对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极其重要。为了夫妻关系的和谐融洽,古代结婚时有“结发”仪式,即新婚夫妻会各取自己头上的一缕头發,绾结缠绕成为一束,寓意永结同心,白头到老。东台发绣则将“结发”的传统与发绣工艺进行了结合。夫妻双方在结婚时,会各自剪下一些头发,交由发绣匠人绣制成“结发绣”,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终身相守,永不分离。这正是儒家强调和倡导的夫妻关系。

此外,随着发绣工艺的进步和发展,东台人还将春节时贴的对联、年画、窗花、福字等与发绣艺术结合,用家人的头发绣制出发绣版的年红,寓意着家庭和顺、幸福美满,由此可以看出东台人对家庭关系的重视,这也是儒家家庭伦理观在东台发绣中的表现。

综上所述,底蕴深厚的东台发绣受到了释、道、儒三重文化的影响,承载了东台人千百年来丰富的情感,是东台最富特征的地域文化。

盐城市社科基金历史与文化类项目“东台发绣的文化内通与传承发展研究”(编号:23skC98)。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东台头发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东台鱼汤面
我的头发『断了』
头发活了
董郎孝道古今传 有爱东台何羡仙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头发飘起来了
青种枇杷在江苏东台的引种表现
头发剪坏的你可以这么办
头发越剃越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