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川汇区乡村产业发展思考与研究

2023-08-12 15:22陈英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

陈英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形式之一,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周口市川汇区以产业振兴为核心,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吸引人才聚集和资源聚集,在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迈向“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作出有效尝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初步显现。

一、基本情况

周口市川汇区有4个涉农办事处,33个行政村,其中,位于城市规划边界之外的行政村19个,农户1.8万户、人口8.2万,耕地面积0.49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6 hm2。拥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9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56个。全区现有农业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6.5亿元,年产值8亿元,利润9000万元,关联农户3700户,年户均增收6500元。

二、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

川汇区地处周口市中心城区,是周口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基础较好,信息源较多,对农业有很好带动作用。区域内高速、高铁、公路网络发达,物流发达,运输成本低。川汇区农用地占比较大,便于养殖、种植等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建设用地占比较高,有利于发展农业加工、冷链、农产品物流仓储运输等产业。

(二)基础设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来,川汇区财政局连续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公路、动力电、自来水、天然气、有线电视等,行政村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大部分行政村修建了雨污排水设施,并与市政管道接通,有效解决了农村污水排放难题。

(三)产业基础

按照周口市委、市政府为川汇区擘画的聚焦“两端”发力、“三区三河”建设的总体定位,发挥近郊优势,创新运营模式,重点打造华耀城街道办事处葛湾芦荟现代农业产业园、金海路街道办事处党庄林下经济现代农业产业园、城南街道办事处江鸿生态蔬菜种植现代农业产业园、城北街道办事处流沙河生态农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四大片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四)集体经济

川汇区通过村委换届,一批有知识、敢作为的年轻人走向了村领导岗位。全区33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在开展支部“五星创建”,70%以上行政村有了集体经济收入,为推进乡村振兴弥补了短板,打下了基础。

(五)人居环境

川汇区根据周口市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紧盯农村环境治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分类施策、突出重点,通过治理“六乱”(乱搭建、乱堆放、乱设摊点、私拉乱挂、乱贴画、乱扔吐),开展“六清”(清垃圾、清塘沟、清污水、清违建、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彻底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局面,坚决打好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三、發展现状

(一)立足中心城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川汇区农业的特点是近郊农业,主要功能是服务支撑城市需求,与城市经济的伴生性、交叉性、融合性较强,基于这一特点,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初步确定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1.发展设施农业。川汇区围绕打造“一村一品”,积极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邵火庙流沙河农牧产业园、朱楼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周口硕博党庄林下赤松茸基地、官坡玫瑰园、江鸿农业生态种植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打造一批具有规模的食用菌、清江鱼、有机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2.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川汇区致力打造一批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基地,依托官坡沙颍河生态经济带和野生动物园等文旅项目,深化农业多功能开发,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着力打造一批农业田园综合体。

3.发展生态农业。川汇区配合城市绿化、美化生态工程,发展生态经济。依托丰富的国储林资源,在金海办事处党庄行政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利用玉米芯、山楂木、果木屑、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在国储林地进行赤松茸的培育和种植。

(二)立足特色发展,推动“一村一品”

川汇区立足特色发展,围绕打造“一办一业”“一村一品”,积极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打造一批优势农业产业项目。

1.华耀城街道办事处“双绑+芦荟基地”叫响农业品牌“葛湾荟”。周口市葛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葛湾荟”合作社绑定发展,“葛湾荟”合作社与180户农户绑定发展,采取“线上+线下”模式,走出一条“基地+农户+电商”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2.金海路街道办事处“生态谷+林下经济”建设中心城区后花园。孙咀沙颍生态谷完成土地流转21 hm2,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重点培育研学、文培、文创、餐饮等业态,已入驻颍河书院、孙咀小院等企业13家,签约入驻156家。依托党庄国储林发展赤松茸20 hm2,年产赤松茸成品1300 t,销售额2300万元,可吸纳100多名周边群众就业。

3.城南街道办事处“现代种植+休闲采摘”打造近郊农事体验区。王响午村江鸿生态农业园投资1000万元,建成33座高效农业温室大棚及配套设施。官坡村利用废弃坑塘,改建休闲荷塘3.33 hm2,“上种莲藕、下养泥鳅”,变废为宝;建设标准化日光棚14个,从昆明市花卉市场采购鲜切花玫瑰苗12万株,帮助群众发展玫瑰种植,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美化了村庄环境。

4.城北街道办事处“文旅+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综合体。豫东渔牧项目采取矩形水循环过滤蓄水池先进技术,进行高密度渔业养殖推广,已与120家餐饮企业建立合作,年供应鲜鱼2500 t,营收6000万元。食用菌产业园项目,总投资730万元,占地8 hm2,年产各类菇产品600 t,创收13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3个。蹦蹦牛标准化养殖项目,占地3.47 hm2,拥有标准化牛舍10栋,存栏奶牛200头。

(三)立足近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

发展乡村服务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城镇化的客观需求和保障,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城乡教育服务方面。一是加大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力度。先后为农村学校购置了教学仪器设备,改建了党庄、朱庄、中村等小学教学楼,增添了体育运动设施设备。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以六一路、四中等优质学校为龙头发展参与联盟型集团化办学11所,紧密型集团办学6所,新建学校7所、幼儿园2所,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三是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通过资源整合,整改扩建了普惠性幼儿园5所。

2.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川汇区建档立卡脱贫户和监测户759户2953人,组建了82个签约团队,医护人员246名,承担4个涉农办事处33个行政村55个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家庭医生签约率100%。

3.社会保障方面。一是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川汇区通过多部门协调,严格落实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工作,对扶贫和民政部门提供的困难群众名单逐一在医保系统中进行比对,确保困难群众100%参保,不漏一人。二是兜底保障应兜尽兜。川汇区由财政出资383 040元资助其参保缴费,确保了困难群众应兜尽兜。三是基本医疗、大病医疗、大病补充医疗救助报补到位。

(四)立足高质量发展,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

川汇区根据具体区情,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通过龙头带动,整合各类资源,建设田园综合体。在发展近郊经济的同时,谋划野生动物园综合旅游区、国储林林海氧吧、沙颖河生态经济带、贾鲁河沿河观光带、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园、电商孵化中心等6个与农业相关联项目,以此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城市后花园,实现城市和乡村合谐共生。

(五)立足平台优势,培育农村电商实体发展

1.加强电商培育。川汇区通过引进有实力、运营成熟的电商服务平台,打包推进物流、冷链服务、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工企业等产业平台建设,同时做强“数字乡村”网上宣传,以标准化建设引领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推動多方联动。川汇区优化营商环境,适当放宽数字经济领域的准入条件和降低企业设立门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数字乡村和农村电商建设,营造出政府引导、企业赋能、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

3.提高产品质量。川汇区鼓励辖区内企业通过“电商+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质量认证,注册品牌商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质量信誉。

4.发展网红经济。川汇区依托川汇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凝聚网络直播平台等多方力量,引进优秀直播带货团队定期开展直播带货,不断延伸直播带货产业链,促进本地农特产品销售,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四、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川汇区注重精准扶贫,精准帮扶,关注贫困户脱贫,对宏观上乡村产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

(二)基层干群内生动力不足

川汇区基层干部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政府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不显著。部分村干部知识技能单一,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强,从事产业经营发展的志气不高,信心不足。

(三)乡村振兴人才短缺明显

川汇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年富力强的青年人到城市打工、经商,认为农村的设施和建设不如城市,农业收入低,不愿在农村就业创业,带动父老乡亲一起致富的愿望不强。涉农人才紧缺,发展农业所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高素质人才缺口巨大,成为衔接过渡期农业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

(四)农业产业特色不明显

川汇区农业土地面积不足,土地流转成本高,经营主体投资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现有脱贫攻坚期的投资发展的农业产业具有规模小、产业链短、利益联结不紧密等不足,在进入衔接过渡期后,缺乏足够的带动力。特色农业虽然在规模上逐渐发展壮大,但不注重品牌整合和统筹管理,缺乏有足够市场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不利于优质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增加收益。产业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如一些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因现有帮扶政策的限制,而错失合作良机。

五、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川汇区要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落实除5个征迁村之外28个行政村第一书记驻村、58家区直单位结对、25家行业部门政策兜底等政策,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全面排查,新纳入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困难户,及时予以帮扶。

(二)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规划

川汇区可聘请专业的城乡规划设计团队,坚持“多规合一、融合发展”的规划理念,因地制宜编制一批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做到一村一策,一村一业,对全域进行总体规划,同时,鼓励基层在总规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在实践中不断借鉴经验、修正提升。

(三)进一步做强农业产业基础

1.对现有扶贫产业提质增效,筑牢乡村振兴根基。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2.开展涉农招商引资,提高农业资本合力。以本地涉农产业的带动,形成“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产业格局。

3.围绕乡村振兴精品线路,积极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四)进一步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1.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建立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及时排查整顿软弱涣散的基础党组织。

2.充分调动村民参与集体决策的主动性。成立村务理事会,建全民主议事制度,重大项目实行自下而上的申报制度。

3.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成立各类人士参事会,发挥“新乡贤”的号召力和带头作用。

(五)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川汇区应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河塘,实施电力、广电、电信网络通达等建设;强化农民建房管控;强力推进垃圾治理。逐步推进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分类化处理,落实“户分类—村收集—区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继续推进“厕所革命”。严格改厕标准,全面消灭旱厕,积极探索改厕与农村污水治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有效模式。

(责任编辑   于海)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发展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