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帮松:为大山深处的孩子架起文化“云梯”

2023-08-12 20:49贾可
教育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云梯苗族校园

文 | 贾可

向帮松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国的传统教育一向重视文化培养,《师说》中提到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三项使命中,“传道”排在了第一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把文化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并且渗透到全部教育工作之中。

湖南的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曾经全国著名的连片贫困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向帮松自参加工作开始,就在思考,教育能为这个地区带来什么?后来,他找到了答案:发挥文以塑人的特性,让大山里的孩子带着传统文化走出大山,让文明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民族文化是一个人的根,是大山中孩子的精神养料,所以我提出,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也走出大山,希望从小浸润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继续滋润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格。”向帮松说。

以鼓为媒,民族文化进校园

2010年8月,向帮松离开了工作整整18年的吉首市第一小学,抛下城里优厚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来到农村,在吉首市矮寨小学当校长。矮寨小学所在的地方是纯苗族地区,98%的学生是苗族学生。颇具特色的是,这里还是天下鼓乡,家中老一辈人常常有几个会打鼓的、做鼓的,鼓文化盛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更好地让民族文化走出大山。”抱着这样的想法,向帮松以苗鼓为主线,把民族民间文化带入校园,先后开设了苗语、苗鼓、民间技艺、民间器乐等课程,把学校花坛护栏改建成“苗鼓模拟训练板”,让大批孩子在此训练苗鼓,传承技艺。

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向帮松请来了民间技艺传承人进校授课,带领师生们一起学习。一开始,很多老师不理解,突然搞起苗鼓来,会不会耽误学生们的学习?工作量增加了大半,对于学生成长有没有用?面对很多的不理解,向帮松并没有打退堂鼓。在他的坚持下,学校鼓队逐渐成形。“恰逢‘六一’,我趁热打铁,让师生在文艺演出时登台表演,还为每一位上台表演者定制了一套苗族盛装作为演出服装。”向帮松说。

“儿童节当天,师生鼓队登台亮相,一场表演下来,反对的声音偃旗息鼓。”很快,学校会打苗鼓的学生从原来的8人,猛增到400多人,学校的特色逐渐凸显。向帮松没有满足,又一鼓作气与老师们共同编写了《苗鼓神韵》《悬索桥下的故事》等校本教材,把民族民间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以操为介,文体融合促发展

2013年8月,向帮松调任吉首市乾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乾城小学在乾州古城内,这座古城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秦汉时期,这里就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驿道在此交汇,水上交通发达,明清时,逐渐成为苗疆边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我借助古城的地域和文化优势,把土家族苗族的民族文化引入校园、带进课堂,组建了摆手舞、苗鼓、乾州阳戏、扎春等民族民间文化技艺兴趣活动小组,传承民族文化。”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向帮松带领老师策划创编的一套非遗文化广播体操——《操说湘西》,其中的动作元素、编舞编曲都是从湘西本土非物质文化中汲取的灵感,可以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武起苗乡、戏说乾城、鼓舞湘州、绺巾祭祖、吉祥铜钱棍……每一节操的名称可以窥见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钱棍,苗族的武术、鼓舞、绺巾舞以及乾州的阳戏等文化元素,凸显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这套广播体操没有口令,而是采用纯音乐的方式,音乐中有山歌的悠扬,也有苗鼓的铿锵;有祭祖的神圣,也有戏曲的诙谐,让学生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浪漫与醇香。”

编操“门外汉”的向帮松,没有想到自己的“非遗操”能火起来。这套操编排出来之后,经过相关专家的评估,认为其运动量适中、音乐优美、动作规范,被评为湘西州优秀校园广播体操,并入选湖南省校本教材优秀案例。目前,经过州教育局的推荐,该套广播体操已经开始在全州进行推广。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管理过程中,向帮松还把每年9月27日定为祭孔大典暨一年级新生“开学入泮礼”仪式日。“学校每年会为一年级新生举办隆重的‘开学入泮’仪式。这不仅仅是仪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向帮松说。

向雅而行,文化育人铸根基

3年前,向帮松调到吉首市乾雅小学担任党支部书记、校长。这是一所新学校,向帮松就任时,还没有正式完工,他牺牲了所有假期,全程跟踪监督施工质量。短短几个月,学校修建了教学楼,粉刷了墙面,新建了操场、花坛。

学校基础设施的“骨架”渐渐形成,然而,一个新学校怎么形成自己的文化“骨肉”,成为向帮松日思夜想要解决的难题。最后,他想到从校名入手,从“乾雅”二字出发,确定了“君子大雅,自强不息”的校训。

“‘君子大雅’,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才学优异的人。‘自强不息’是教导学生要不懈努力、不断奋进。”向帮松向记者诠释了校训的内涵。在他看来,“自强不息”是路径、是方法、是过程,“君子大雅”是方向、是目标、是结果。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要培养“赤子初心,正大光明,修齐治平”的人才。

把雅文化打造成为学校的文化核心,怎么去做呢?向帮松想了很多。“第一个方面,我们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来培养‘隽雅’人。”他介绍说,要把民族的、民间的、经典的、优秀的文化引入校园,开设课程,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润智、润心、润德,让孩子们把文化传承下来。

第二个方面是实践劳动文化来培育“朴雅”人。向帮松带领学校的管理人员在校园外建设了4.8亩的劳动实践基地。劳动课时,孩子们就可以到外面的基地去劳动,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2022年,学校一年级的孩子们就在这个基地里种植了向日葵,他们把这些向日葵拿来送给毕业班的孩子们。剩下的花拿到市场上去义卖,把赚来的钱捐给贫困的孩子们。这样,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向日葵有向阳、前进的寓意,送给毕业生向日葵,是祝福他们能像向日葵一样向阳生长,同时,年幼的孩子也能在这个活动中受到激励,汲取向上的动力。”

“此外,我们还通过书香文化来培育‘博雅’人,通过安全文化来呵护他们成为‘健雅’人。”针对这两点,学校通过开展读好书、写好文相关活动,来推进学校阅读工作的前进。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强健孩子们的体魄,让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孩子6年,至少为这个孩子的将来60年做准备,这样才能筑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向帮松说。

“埋下种子,静待花开。”在向帮松心中,乾雅小学的发展是湘西州这个曾经贫困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诗情化、艺术化、人性化的校园人文空间,正带给学生甜蜜、温暖的童年体验。寓意着这个地区不仅摆脱了物质的匮乏,也走出了精神的围城,不再狭小封闭。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也有了成长的文化“云梯”,带着他们走向诗和远方。

猜你喜欢
云梯苗族校园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墨子破云梯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谁,踩着云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成县泥功山云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