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学习《离骚》的三种手段

2023-08-13 16:24施静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屈子离骚香草

施静

歌德曾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究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离骚》就是这样的优秀作品。多少年来,人们研读《离骚》,虽没完全探到底,但发现它可以让人感受到“真”“善”“美”。所以,鲁迅先生这样赞美《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当然,《离骚》的确很难读,其中有楚地方言、历史、神话、巫祭习俗等,会给人理解诗歌带来一些困难,而且全诗的感情回环跌宕,不易把握。因此,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离骚》是高中语文课本中最难读懂的一篇课文。那么,我们该怎样指导他们学习《离骚》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一、借助视频导入新课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自己剪辑的朗诵视频。“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濤。”视频中的朗诵者情感充沛,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用妥帖得体的手势、舒缓有致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没等朗诵结束,有学生就脱口问道:“老师,屈子是谁?这首诗真美!诗的题目是什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很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把“屈子”二字写在黑板上,并在“子”的下面加上了着重号。学生恍然大悟:“子”是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人们分别称孔丘、孟轲为孔子、孟子。“屈子”则指的是“屈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他们猜测这首诗的题目是“屈原”。他们猜对了,我还顺便告诉他们,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毛泽东。接着,我与他们一起分析这首诗歌的内容:“赋楚骚”的意思是写下《离骚》……将要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又有一名学生表示自己想知道诗歌中的“艾萧”“椒兰”指的是什么。于是,我将“艾萧”“椒兰”也写到黑板上,告诉他们这两个词出自《离骚》,等学习了《离骚》后就会明白它们的意思。

我借毛泽东的诗歌引出屈原及《离骚》,又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如:《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带有自传的性质,反映了屈原的“美政”主张、对强权的无情控诉和对楚国的绝对忠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是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是第一位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中国人。

之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屈原的名和字,并提出一个问题:“屈原的父亲在生前还赐予他另外的名和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如此导入,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阅读《离骚》。

二、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活动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开展朗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与作者对话,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

《离骚》中的生僻字比较多,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不容易把握节奏。因此,教师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范读时,我有意放慢语速,以便学生边听边断句或给生僻字注音。范读完毕,我提醒他们注意准确断句,如第一段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的朗读节奏应为“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连续范读两遍后,学生明白:屈原的先父赐给他的美好的名是正则,美好的字是灵均。我还单独拎出一些生僻字(如形近字)让学生注音、辨别字体结构的异同,如“朝搴阰之木兰兮”“謇朝谇而夕替”中“搴”“謇”的读音分别为“qiān”“jiǎn”;两个字的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分别是“手”和“言”。

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扫清了字词障碍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之后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长牵头,一人朗读,组员点评,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各有特色。之后,依据他们的朗诵情况,组织他们开展合作朗诵的活动。如请声音洪亮、性格外向的学生读诗歌的第一节。第一节述家世,点明了屈原的血统、出生时间及父亲赐名字等内容。在朗读时要声音洪亮、慷慨激昂,展现屈原对自己、对国家的珍视与热爱。请声音低沉、性格内敛的学生读第三节诗。第三节诗中的“謇朝谇而夕替”“忍尤而攘诟”等句子展现了屈原因追求理想而遭斥责、被责骂时的愤懑不平,朗读时声音要低沉。

古人云:“诗言志。”司马迁也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中有很多呈现屈原的心境、展现其志向的句子,我们要引导学生着重朗读这些诗句。我让他们找出带竖心旁、心字底的字及表明屈原志向的句子。这些字大都与诗人的心情密切相关。了解了屈原的心境,他们在朗读时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如在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应将语速放慢一些,读出屈原忧国忧民的苦闷与惆怅;在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时,语气要坚定,语调要铿锵,展现出屈原坚持真理、愿意为理想献身的坚定与执着。齐读诗歌,学生会发现,屈原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他一会儿苦闷彷徨,一会儿激情满怀,反反复复,像是在被拉扯。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吾独穷困乎此时”的内涵了。之后,我引导学生齐读反映屈原从至苦进入至乐状态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在读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虽身处黑暗的现实,但没有放任自己随波逐流。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依然在寻求出路与解脱。正如李长之所说的:“邪曲害公,方正不容,就是中国整个上下五千年的总罪状,屈原的价值乃是在对这个社会作战。”(出自《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他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所构筑的精神世界直到现在依然在激励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

这时,学生从内心深处涌动起对屈原的敬佩之情,感觉有很多话想对屈原说。我因势利导,让他们以“屈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并请他们到讲台上朗读。几名学生朗读后,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三、引导学生探究“美人”“香草”意象的内涵

屈原具有哪些特质呢?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美人”“香草”意象的内涵了。

“美人”“香草”是《离骚》中非常惹人注目的意象。在《离骚》中,他一共写了十一种“香草”,两次提及“美人”。

我先让学生找出写“美人”的句子。经过分析,他们发现“美人”不是指面容姣好的女子,而是比喻品德高尚的君子。《离骚》中的“美人”有时是作者的自喻,有时代指君王。结合上下文,他们认为“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指楚王。从后文“抚壮弃秽”(趁着年轻抛弃秽政)可以看出,屈原在担心国君年华逝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中的“蛾眉”即“美人”,指的是屈原自己。

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写“香草”的句子,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等。结合注释,他们发现木兰、宿莽、芰荷、芙蓉、蕙、茝都是香草。这时,我引导他们思考:这些“香草”有什么特点?跟人的品行有什么关联?经过交流,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我适时总结: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楚人认为香草具有灵气,能与神灵沟通,是祥瑞之物。楚国早年将祭祀用的香草作为贡品进贡给周王室,可见楚人对香草具有敬畏之心。香草生长在大自然中,含天地之正气,所以屈原用香草比喻品格高洁、人格高尚的人,意在自证清白。

通过学习《离骚》,学生看到了屈原忠贞爱国的一颗真心,听到了他捍卫真理、至死不渝的一声悲鸣,欣赏了他用“美人”“香草”意象构建的美的世界。他们不由感叹:《离骚》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中的珍宝!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猜你喜欢
屈子离骚香草
天马寨两咏
秋月登岳阳楼悼屈原
与屈原对话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神性的转向
香草
归来吧,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