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进路

2023-08-14 23:02徐承萍赵蒙成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

徐承萍 赵蒙成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引性和规定性,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必然要加快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类型教育特色,体现实践进程的方向性与过程性。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坚守价值追求,围绕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竞争力不强两大关键问题,着力于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社会美誉度,以良法善治消除职业教育系统性歧视,优化学制以打破阻碍学生持续发展的藩篱,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企业办学主体身份认同,让更多的大国工匠成为职教良师,全面赋能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化化;职業教育现代化;中国特色;类型特色

[作者简介]徐承萍(1980- ),女,安徽南陵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读博士。(江苏  苏州  215000)赵蒙成(1969- ),男,河南驻马店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5-0012-08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方式、手段,也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深刻意蕴。立足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引性和规定性是全方位和系统性的。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共生发展,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优化教育体系、增进国际交流的作用,在面向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①。因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全面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之必需。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实践特征,可以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统筹部署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共同推动构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教育进行了全局性定位和总体性布局。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和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必须服务于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一)中国特色与类型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价值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引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与践行方向②,价值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理论及科学推进其实践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鲜明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和类型教育特色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1.民族性与中国特色。“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因素和民族性因素交互作用的社会发展过程。”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缘起世界格局变迁、国内政治发展以及理论本土化建设要求,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基本特征,以执政党为主导的驱动机制、以高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念、以全过程为标准的民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以胸怀天下为方向的全球视野为本质要求,而终将在经济、政治、教育、法治、文化、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全领域着力实现④。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及各个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行动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

2.高质量和类型教育特色。中国职业教育在促进个体更好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更好发展上作用斐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呈现出定位类型化、办学多样化、体系融通化、制度系统化、合作纵深化等新特点和新局面,但也面临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创新力度不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贯通不充分、国际影响力不够等问题。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和重大理论成果显示度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建构的力度要逊色于实践发展程度,创新自主性以及理论体系性不足,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前瞻性引导和实践指导还不强。中国职业教育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迈入新的发展征程,达到新的发展高度。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因而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当下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命题无不关乎“类型教育”特征问题,无不强调职业教育的独立性和适应性,所以彰显类型特色是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方向性与过程性: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既成状态,而是面向未来的进行着的状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可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其进程具有实践性,从目标和过程两个维度观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未来指向和过程性特点。

从目标维度来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具有方向性和预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为实现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立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时,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全面建成,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全面发挥;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体系更加自信,充分包容而思想独立,高度自洽且能够充分对外辐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优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创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成熟运行高效,各类资源集约利用效益最大化,职业教育具有的美誉度更高,社会吸引力极大;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优势更加突出,服务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动态匹配积极引领,受教育者技术技能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度不断提升。

从过程维度来看,要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采取的路径、方式和手段,具有过程性和实践性。对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来说,过程是一个更为本质和核心的维度。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必然体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要遵循教育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同时更强调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更凸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类型特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均表明,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求,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创新是现代化的动力机制,而教育需要积极推动现代化各要素的聚集。因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手段选择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系统实践的普遍邏辑,更要聚焦解决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教育人口规模大、社会吸引力不强、产教融合不深等特色问题。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方式和手段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可以预设,但路径、方法、手段本身是多元而具体的,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需要接受时代检验,并不拘泥于过往经验、权威话语。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的阻力

职业教育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是基于解决问题而生的理论与实践方案,要面向未来、全面推进,坚持彰显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和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致力于构建中国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首先面临着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竞争力不强两大障碍。当然,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竞争力不强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去设计解决方案并指导改革实践。

(一)吸引力不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痛点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表现在人们关注、了解职业教育,对其本身和毕业生有好印象⑤。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时代变迁。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是一个国际性的议题,但在我国问题尤显严峻。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有两个典型的表现:一是职业教育对学生及其家长缺乏吸引力。学生及其家长通常不会将接受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主动选择和第一选项,接受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只是普通高中、高等学术教育落榜后的递补志愿。二是职业教育对企业也缺乏吸引力。企业主动、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意愿不高,企业更愿意与普通高校技术合作、吸纳其毕业生,公众和企业也鲜少主动向职业院校购买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及其家长、对企业缺乏吸引力,最直接地影响着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质量问题,而更深刻的影响在于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造成技术技能型劳动力供给无法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性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发展要求,以及低技能、无技能人口的劳动力浪费和由此衍生的共同富裕目标和个体现代化目标实现进程受阻。

然而,近现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并非天然地缺乏社会吸引力。清末民初的统治者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逐渐意识到实业教育的重要性,推动了新式职业教育的勃兴。期间推进的学制改革对于职业教育向近代化转型具有标志性意义⑥,普通教育之外的实业教育系统成为国家主导的中国职业教育体体系之肇始,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制改革悄然引领着教育“从取士到育才”⑦的转向,突破性地为统治阶层以外的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的机会。在当时的国情之下,这种教育机会必然不能充分供给,因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弥足珍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1949年之后,有序发展的中等专业教育支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工业体系构建,在随后的国家恢复和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积蓄了助力改革开放的能量⑧。20世纪80年代,在公众心目中,考中专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考中专是优先于考高中的选择。比较而言,这一阶段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对社会公众最有吸引力的时期。

2.基于工业化核心资源视角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原因分析。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职业教育与工业现代化相适应或可为研究职业教育吸引力提供另一个认知视角。从不同视角切入,可以给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同判断标准⑨:文化视角分析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重伦理轻技术的传统文化、工业文明价值观的缺失及其由此导致的技术技能人才地位低下⑩;相关政策文本研究得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保障力度、社会参与程度、职教体系完善程度、办学质量、公众认可程度等维度11。工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工业的核心资源,工业化水平带动职业教育发展12。清末民初和新中国初期两个时期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上行与中国工业化进程时间线发生重叠,前者对应晚清的工业化自救,后者对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国家和社会有需要,受教育者有出路,民族工业萌芽期和初期工业化进程相应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清末民初学制变革到新中国初期中专教育强势发展还进一步显示,职业教育与工业化进程的适应性,首先需要确保职业教育体系的匹配,核心在于职业教育内容的匹配,然而关键却依赖于受教育者的技能习得和技能增值。

《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指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要实现成熟的工业化,需要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设同步推进13。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并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当下,职业教育吸引力却未有显著提升,必然要向职业教育系统自身寻找原因。而可能的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政策供给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及职业院校等办学主体尚未准确把握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上述发展特征和发展要求,未能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科学的技能人才使用机制。所以,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优化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以及促进职业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问题。

(二)竞争力不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阻力

本研究所讨论的职业教育竞争力不强,既是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比较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与我国普通教育系统发展对比所形成的结论,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话语权薄弱、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鲜明、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等。

1.职业教育话语权薄弱。国际比较视野中的中国职业教育话语权薄弱,具体表现为在国际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中,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理论、模式、制度、经验等,未能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和职教特色发展出成熟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体系。即便是在国内来说,耳熟能详的职业教育模式、理念也多为舶来品,“双元制”源于德国职业教育,英国、德国素有“学徒制”传统,“产业学院”起源于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策划的产业大学,而更具本土属性的1+X证书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尚有极大的优化空间。还有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情况是,对于引入的国际职业教育理论、模式等往往停留在浅表意义上的移植和借鉴,没有推动其在中国的突破性发展,未能有效实现其“中国化”,这与对国外理论、模式等了解不全面以及对国情把握不准确有关。比如,国内广泛称道的是德国“双元制”中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参与,但对于双元制自身存在的问题言之甚少,很少谈及双元制内部对其需求和必要性认知存在分化、双元制对市场和行业变化适应慢以及高费用等严重制约德国双元制进一步发展14,在推广双元制的理论和政策语境中侧重扬长而不提或少提其短。所以,当德国“双元制”固有问题遇上中国国情,出现水土不服成为必然,也因此“双元制”在中国并没有蔚然成势。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话语权弱表现更为明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作为国家政策话语、获得合法地位时日尚短。此前中国职业教育长期沿袭普通教育经验在发展,学术思维、学科体系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者学业评价等方面留有深刻的痕迹。当然,这也与职业教育管理者、职业院校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校、接受普通高等学术教育有关。同时,在管理上将职业教育一分为二,教育部门主管职业学校教育,民政部门主管技工学校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被分割和弱化,实质性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话语权。

2.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鲜明。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得以充分彰显,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职业教育在内涵上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目标定位、性质特征、体系结构、实施路径、功能范畴等基本特征上。就应然状态而言,职业教育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教特色在于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区别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职业教育兼具职业属性和教育属性,职业属性彰显职教特色,决定了教育内容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育對象选拔标准的多样性而非唯智力标准以及生源的多样性;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贯通、外部衔接,内部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职教研究生层次完整,衔接通畅,外部前承职业启蒙教育后接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贯通,职业教育边界清晰;职业教育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等等15。但从当前的实然状况来看,主导的受教育者选拔机制仍是智力标准和普通高考,普通高中仍然是高职专科教育的主要生源来源,学术性评价仍是受教育者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方式,职教本科发展缓慢,研究生层次暂缺或者将专业型研究生视作职业教育的层次,则是尚未与高职各层次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产教“合而不深”,校企“形合神散”,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身份不明确,职业学校重学历教育远甚于职业培训等等,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色不鲜明、不突出。事实上,上述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独特性,不仅教育系统内部,甚至是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能够条分缕析理顺者廖廖,更遑论教育系统之外。究其原因,如前论所及,是职业教育长期普通教育化发展的后遗症,职业教育长期被错误地定位为“层次教育”且处于“低层次”,是“兜底教育”,职业教育形象被长期“矮化”16,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性质特征、体系结构、实施路径、功能范畴等基本特征中保留着过重的普通教育和“层次教育”的痕迹。

此外,由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产业发展趋势等原因,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东西部省市以及同一地区内部、城乡区域职业教育之间,不同职业教育专业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状况,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影响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要切实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类型教育特色的价值追求,聚焦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重塑职业教育形象、声誉、品牌,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职业教育竞争力。

(一)重塑形象,提升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

职业教育系统要科学外宣,社会媒体要友好传播,共同讲好新时代职教故事,建构职业教育积极符号,重塑职业教育正面形象,重构作为类型教育的职教形象,积极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和美誉度。鉴于媒体传播对组织形象和声誉的巨大影响,职业教育系统要主动、科学、精准地进行外部宣传,让系统外部包括但不限于未来的潜在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成员、用人单位、拟投资办学者,能够了解职业教育的真实状况、真实价值和真实贡献,各级各类社会媒体真实、友好地传播职教信息,架通职业教育系统内外沟通桥梁,共同讲好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故事,共同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政府层面和职业院校层面要坚持正面宣传,人性化地讲述真实的职教故事,讲述反映类型特征的职教故事,讲普通民众——职业教育最广大的服务对象——喜闻乐见和能理解可触及的职教故事,既要有职业教育创造价值、服务发展的大立意,也要有毕业生收入提高、家庭致富、阶层上升的小视角;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正面事件,谨慎、如实报道负面事件,杜绝对职业教育刻意的或无意的污名化传播行为17。

(二)良法善治,消除职业教育系统性歧视

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类型定位已经在法律层面得以确认,但经济社会生活中系统性的职业教育歧视仍然存在。例如,职教毕业生不可报考选调生,报考研究生、公务员条件限制多,录取录用机会少,难度较大;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定额标准、招生批次等方面普遍高于、优先于高职专科院校,普职分流往往“一分定终身”;用人单位管理层的收入待遇高于技术人员;等等。上述政策、制度的不合理性,初衷或是源于学术研究、特定职业岗位的学力要求和工作能力要求,但客观上导致、加深或者固化了职业教育歧视。特别是作为国家行为的政策制度,在社会生活各方面起到了“指挥棒”作用,引导着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心理认知。而要消除职业教育歧视,清理歧视性的职业教育政策,改革歧视性的职业教育制度,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前置性作用,包括制定明确职业教育主体及活动行为的法律边界、法律责任、维权渠道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工作方案,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落实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等。政府相关部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均应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在消除歧视性职业教育政策的同时,建立反映类型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体系,快速、有效地调整职业教育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以良法促善治,更好地达到职业教育系统的善治状态。

(三)优化学制,打破阻碍学生持续发展的藩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及其运行成效方面仍有巨大的进步空间。纵向来说,需要着力解决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味”不浓,以及中高职教育定位不明确、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不顺畅、本科职业教育质量与规模不均衡、本科层次后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不完善等问题。这类问题从表层来看,关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性,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促进职业教育整体提档升级;横向而言,重点要解决高中及高中后職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普通高等教育融通,职前学校教育和职场教育、职后继续教育融通等问题,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包括但不限于完善综合高中制度,探索高中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转出转入机制,在国家学分银行中接入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职场培训、社会培训学分,优化职教高考、现代学徒制等。当然,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重点不仅仅在于解决有无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内涵和成效。

(四)体制突破,让企业更加主动地成为办学主体

产教融合是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路径,产教深度融合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一。但长期以来,产业侧对于其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身份的认同不够、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育人成效不显。因此,要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关键是找准企业的内在需求,激发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企业真正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创造条件推动国有企业全面升级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将国有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以及承担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教学、建立教师实践基地、选派高技术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等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高质量发展考核及领导干部考核;引入第三方机构分类研制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的标准,以及相应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激励政策;职业学校、学生、第三方评价机构督导和评估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情况及育人成效,并根据评估结果分层分类享受政府激励政策;强化市场调节机制,扩大企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总之,要确保企业能从办学中受益获利,深刻认识到办学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配合学校的行为。

(五)机制创新,让更多的大国工匠成为职教良师

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落实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关键靠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这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和职业属性密切相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深化产教融合,必须采取多种举措,吸纳广大的大国工匠、技术能手进入师资队伍,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创设良好的教师发展生态。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企业要共同出台大国工匠、技术能手任职职业院校教师的遴选机制和管理使用制度,包括科学设置任职资格和条件、遴选和考核机制、培养培训和晋升路径、薪酬待遇与奖励机制等。执行落实相关政策举措,不唯学历,不唯职位,强化技术技能水平以及人才培养活动参与度标准,选出足量的适宜的企业教师;坚持加强企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和提升,将其用在人才培养的关键位置,因材施“教”,确保企业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教育价值;坚持合理评价企业师资的教育贡献,综合考虑其校企工作任务,提供校企双通道的晋升路径、薪资待遇和奖励激励,确保发展机会、薪酬奖励与贡献能力相匹配。总之,以大国工匠、技术能手充实职教师资队伍,关键在于选好、用对、留住。

(六)提质增优,全面赋能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等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第一,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要求,职业教育应主动从“人的现代化”审视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全面科学地制定国家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思政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各类活动课程建设,通过“三教”改革、课堂革命,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和能力的现代化,实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与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统一。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转型,专业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数字化转型重塑势在必行18。要建设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打造数字化自主学习空间,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突破职业教育学习者时间、空间局限。当然,依托数字化资源和条件开展的职业教育在职业素养浸润、技能学习上也有不足,需要积极化解,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回归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上。第三,职业教育研究要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致力于构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既要将优秀的外部理论中国化,也要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成果理论化、体系化,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解决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世界提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范式和中国样本。

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前述实现进路指向达成一个或多个目标任务,必须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工作路径的系统有效性方能充分发挥。同时,对于这一时代命题,我们可以预设目标、时间表、工作路径、发展原则,但因其方向性、过程性特征,以及对“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是比当下更好的职业教育发展形态”的预设和期盼,实践和创新才是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注释]

①教育部.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R].北京:教育部,2022:13.

②陈振昌.试论现代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01.

③庞金友.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意蕴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 (24):25.

④袁利平,师嘉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三维向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6):49.

⑤謝良才.论职业教育结果公平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6 (4):105

⑥刘淑华,陈遇春.清末民初中国职业教育转型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77.

⑦娄岙菲.从取士到育才——癸卯学制的落实与社会人才基础的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5):9.

⑧郭文富,马树超.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与经验[J].教育与职业,2019(19):5.

⑨石伟平.用“发展”的眼光看职业教育吸引力[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2):1.

⑩朱雪梅.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文化成因与对策建议——新制度主义视野[J].职教论坛,2017(1):58-59.

11陈悦,周建松.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新《职业教育法》的扎根理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9):36-37.

12曾天山.新中国职业教育70年的发展轨迹和历史经验[N].人民政协报,2019-10-30(9).

13刘文文.蓝皮书:中国实现成熟的工业化应与“新四化”建设同步推进[EB/OL].(2022-05-19)[2023-05-02].http://www.chinanews.com.cn/cj/2022/05-19/9758788.shtml.

14唐智彬,石伟平.国际比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教育科学,2009,25(6):62.

15万达,杜怡萍,吴晶,等.试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28):14-15.

16熊丙奇.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层次教育”到“类型教育”[J].行政管理改革,2022(8):25

17赵蒙成,徐承萍.从符号认知到符号崇拜:职业本科建设的符号障碍与重构[J].江苏高教,2022(7):116.

18王知强,张广秋.高职院校专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框架的研究基础、影响因素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3(3):117.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
中国电网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报告
英国权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样本剖析
浅析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GDP核算方法——中国特色核算与接轨国际计算方法的平衡
浅析动画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