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永驻的青春

2023-08-15 17:54黄依莉
南风 2023年6期
关键词:花溪刘家烈士

黄依莉

青春,是多么鲜活而明亮的字眼,然而没有信仰的青春常常迷茫而颓废。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与成长的跨世纪老人——郑培光,是一个党龄六十多年的中共老党员,生前无数次说起那些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国捐躯的杜蓉、刘家祥、金芳云烈士,她们那为共产主义信仰所渲染的青春,永远在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1939年,郑培光家住在花溪河畔贵阳清华中学门口的街上,斜对面不远处就是花溪车站,人来人往的很是热闹。这年2月4日日本飞机轰炸贵阳后,市中心一片瓦砾,市民死伤无算。杜蓉烈士家同很多贵阳城内的人家一样疏散来到花溪,也住在这条街上。郑培光和杜蓉烈士的弟弟杜毅仁便成了花溪小学的同班同学。那个时候街坊四邻大都是清寒人家,年龄相当的孩子们很快成了玩伴,郑培光便常常去杜家玩。在他的记忆中,杜蓉大约十六、七岁的年纪,体型微胖、常穿着浅黄色军装一样的校服,乌黑的过耳短发上常别着两枚黑夹针,圆圆的脸庞上时时都洋溢着笑容。小孩子们都很喜欢她,叫她杜蓉姐。杜蓉姐当时正在从市区搬到花溪石头村的省立贵阳女子中学读书。她大半时间都在学校,在家里的时间很少。但是只要在家,热情开朗,有着一副好歌喉的杜蓉就会教邻居的孩子们唱歌,给他们讲故事。很多年以后,郑培光才知道杜蓉当年教他们唱的那些歌曲是《棠棣之花》,是《长城谣》……那些故事是高尔基的《童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阿廖沙的苦难遭遇和鲁迅笔下的狂人都被杜蓉讲得活灵活现,这群孩子在对日本侵略军累累罪行愤恨中,为阿廖沙的苦难身世叹息中,为狂人有没有真正吃了妹妹的肉的争论中,不知不觉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洗礼。

不久后,杜蓉从女中毕业,考入贵州大学历史社会系,不到半年就因为腿疾休学,她们家也迁回了市区。新中国成立后,郑培光才知道杜蓉在贵阳女子中学读书的时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筑光音乐会的积极分子,她和同学们一道教四周村寨的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她在农村识字班里宣传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传递进步思想;她女扮男装登台演唱山歌剧《送郎打日本》……在腿疾恶化,不得已截除了双腿后,身为中共贵阳特别支部领导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的重要成员,杜蓉更加坚定了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几乎每个星期六都会在堆满了书籍的家中组织青年学生聚会。抱病卧床的她常和大家一起朗诵臧克家的诗句:“十月的天空布满了雁行,排成人字,飞向温暖的南方……”声音清朗,谈笑风生。1949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了杜蓉,在狱中她饱受折磨,双眼被挖去,身上留下全是被烧烙的斑斑伤痕。

1940年初,因为街上的房租涨价,郑培光家不得不搬到了稍微偏僻些的花溪石头村。那时贵州大学、贵阳女子中学都在石头村办学,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筑光音乐会的歌声时常在这里响起,可以说当时的花溪石头村是一个红色区域。其时,郑培光已进入贵筑县立中学读初中,他的母亲是一位和蔼慈祥的家庭主妇,虽不识字却非常看重读书人,常常义务帮贵大和女中的穷学生们缝缝补补。为此,他们在课余時间会来家里给郑家的几个孩子辅导功课、讲故事。郑培光记得经常来的有刘家祥烈士、金芳云烈士等。

记忆中刘家祥烈士看起来比别人要大一些,大家都叫她二姐或祥姐。郑培光一度以为她是女中的老师,其实她是贵阳女中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经常组织女中筑光音乐会的同学练歌,也常常教住在附近的孩子们学唱歌,郑培光就是在那时学会了《黄河大合唱》《亡国奴当不得》等歌曲。祥姐最喜欢给孩子们讲鲁迅写的《补天》《奔月》《铸剑》等故事,告诫他们不管将来做什么谋生,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无愧民族、无愧家国的人。晚上常看到她提着一盏马灯到周边的柏杨寨、麻窝寨等寨子办农村识字班,教授农民文化知识和抗日救亡的道理。郑培光后来才知道她很早就入党了,当时是贵阳女中党支部书记。6月的一天,贵阳女中筑光音乐会会员到花溪小学参加《黄河大合唱》排练,遭到特务包围,逮捕了好几个学生。刘家祥也被学校勒令退学。郑培光从事党史工作后知悉她去皖南参加了新四军,1949年6月回到贵阳开展工作时,与丈夫王启霖烈士、一岁的女儿一起被捕。在狱中,刘家祥多次遭受酷刑,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

金芳云烈士和刘家祥烈士的关系很好。她那时大概十六、七岁,温婉沉静的样子,在花溪青岩的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她是乌当人,很少回家,周末时不时会来石头村找刘家祥,也常常一起来郑培光家,记不清是什么缘故,郑家的孩子都叫她四姐。从四姐那里郑培光知道了《家》《春》《秋》等等书籍,刘家祥被学校勒令退学后,金芳云就不来了。后来得知,金芳云烈士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7月被捕入狱。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知道就在1949年11月11日,年仅二十一岁的金芳云和时年二十七岁的杜蓉、刘家祥等24位革命烈士一起被国民党贵州反动当局杀害于贵阳北郊沙河桥和南郊马家坡。而这一天距离贵阳解放仅仅只有四天!她们的热血青春伴随着共产主义信仰永远停驻在人们心中。

时光荏苒,在为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千千万万烈士中,杜蓉、刘家祥、金芳云烈士仅仅是其中的三个,但对郑培光来说她们却是人生的指路明灯。郑培光十六岁参加革命,二十五岁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一生听党的话、跟党走。终其一生不负她们的谆谆教诲,做了一个堂堂正正、对家国有用的人。

注:

郑培光,生于1933年2月,逝于2018年10月,享年85岁,是花溪为数不多的六十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老先生1949年11月参加工作,经历了新中国建设的各个阶段,并长期从事花溪地方历史和党史工作,一生笔耕不辍,人们称之为“花溪党史百科全书”。

猜你喜欢
花溪刘家烈士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羽翼
花溪的信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in Hong Kong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咏樱——花溪冬樱花
向烈士致敬
My Summer Hol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