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与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023-08-16 18:43韦宗勇零佩东
系统医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酸钠软骨关节炎

韦宗勇,零佩东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南宁 530022

膝骨性关节炎主要为患者膝关节关节面软骨出现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的退变,并造成结构紊乱,加上软骨剥脱、软骨下骨质增生,极易使患者关节畸形或受损,最终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直接降低生存质量[1]。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0 岁以上人群发生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占50%,而70 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达到78%左右[2]。针对此,临床应尽早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以此达到控制病情、保障患者预后的目的。目前,临床多选择药物、手术、非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的效果明显,但仅能减轻疼痛及肿胀情况,效果较为局限,甚至延长治疗周期,不利于病情的尽快康复。近几年,中医技术不断发展,提出温针灸治疗方法,其作为中医常见的外治疗法,若能够与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促进病情尽快恢复[3]。其中温针灸融合了针刺与艾灸两种疗法,治疗期间针刺对应穴位后,通过艾灸的方式,使得艾灸产生的热力从针体到达穴位深处,以此达到去湿除寒、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温针灸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1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疾病的效果

关节腔内注射作为临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常见疗法,不仅能够控制病情发展,还可促进软骨再生,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过程中,患者膝关节滑膜细胞的分泌能力出现异常,从而使骨质老化,并造成关节腔内滑液的理化特征出现变化,加速滑膜细胞凋亡,直接破坏其关节腔内滑液,构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关节软骨呈现持续性受损的情况[4]。而玻璃酸钠属于关节滑液的重要成分,也是软骨基质的主要部分,通常分布在滑液、房水、关节软骨、皮肤等多处组织内,具有调节生物化学过程的作用,将其注入患者关节腔,使其在覆盖在痛觉感受器的同时刺激内源性玻璃酸钠产生,改善金属蛋白酶的活性能力,从而发挥润滑效果,保护关节软骨,并减轻关节挛缩情况,达到抗炎效果,控制软骨变性变化表面,改善病理性关节炎。此外,针对该类患者而言,通过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能够避免关节软骨降解,防止软骨细胞凋亡,并利用保存线粒体的方式保证软骨细胞的正常代谢。同时可减轻疼痛,增强患者肌动活度[5]。最早于2007 年,我国骨关节炎的治疗指南上曾建议,对于口服治疗不佳的骨关节炎患者,可采取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进行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前应抽吸关节液。直至2016 年,相关指南中证实了该疗法的效果,并明确了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在该病治疗中的价值[6]。在此期间,不断有学者对此展开研究,例如陈祖旺等[7]选择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老年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常规西药与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骨关节炎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 均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的效果,可有效清除炎性反应,改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王东伟等[8]的研究中,对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常规西药与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VAS 及膝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关节液炎性因子较对照组更低(P<0.05),说明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的效果更为理想。另有研究指出,在患者膝关节内注入玻璃酸钠,能够减少因代谢产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并大幅降低关节腔中的压力,促进炎性反应缓解,同时修复滑膜软骨,改善膝关节功能,提升关节活动度,控制病情发展。除此之外,玻璃酸钠还可保护并覆盖关节组织,使得内源性高分子的玻璃酸钠产生,从而控制蛋白多糖自软骨基质内游离,有效防止关节软骨变性。临床经动物实验发现,玻璃酸钠能够改善膝关节滑膜的厚度,并降低多种炎性因子的表达,有效减轻疼痛[9]。既往,临床认为类固醇激素的镇痛效果明显,但玻璃酸钠可促进患者已经出现病理变化的关节液趋于正常,同时显著提升滑液中内源性玻璃酸钠水平。此外,治疗前通过穿刺抽吸关节积液,并对其进行冲洗,使得炎性物质与软骨碎屑随着冲洗液流出,可有效改善关节腔内部环境,促进炎性反应减轻,随后将其注入患者关节腔内,可滋养并润滑关节面,防止破坏软骨基质,同时避免关节面软骨摩擦导致的疼痛出现,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10]。由此可见,玻璃酸钠不仅能够减轻炎性反应,同时可弱化疼痛受体,提升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

2 温针灸治疗疾病的效果

2.1 疾病的中医概述

中医上认为膝骨性关节炎属于痹症、骨痹等范畴,病因通常为外感风寒湿邪、痹阻筋骨,或者长期劳损导致脉络瘀阻、气滞血瘀,加上老年人群自身体质虚弱、肝肾亏虚、筋脉失养,使患者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张氏医通》中曾提及“膝为筋之府……风寒湿气袭之”,说明该病的病机为外邪侵袭、肝肾亏虚[11]。

2.2 温针灸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发现温针灸在该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素问》中曾表示“气血者……温则消而去之”,说明温针灸是在针刺基础上进行改良,于针尾点燃艾灸,通过针体将热量传入穴位深处,成为中医较常见的外治疗法[12]。临床经不断研究,发现温针灸融合了针刺与艾灸的双重功效,经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搓成团,置于针柄上点燃,使得热力传入对应穴位,不仅能够减轻疼痛,消除炎性反应,改善滑膜厚度,使得关节腔积液减少,同时可增强关节活动度,为预后提供保障[13]。此外,治疗期间,持续不断的热力可发挥止痛除痹、温经通脉的效果,从现代医学上看,温针灸能够控制氧化反应,促进患者机体中自由基代谢改善,防止膝关节软骨细胞受损的同时进行修复,以此发挥治疗目的[14]。顾利军等[15]曾选择风寒湿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予以常规中药与温针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出对照组(P<0.05),但不良反应较少,同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温针灸的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安全性高。侯海斌等[16]的研究中,对112 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常规西药与温针灸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高出对照组的76.8%,且治疗后的膝关节评分、骨代谢指标、血清炎性因子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针灸可改善骨代谢指标,增强关节功能,效果理想。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发现针刺是选择膝盖周围相关穴位,利用捻、提、转、插等手法,可对针刺位置发挥止痛、活血祛瘀的效果,同时可调节机体免疫能力;而温针灸具备针刺与艾灸的双重效果,除了常规针刺的作用之外,还存在艾灸的热力、药力以及红外辐射,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并可清除膝关节周边软组织的炎性反应。潘胜莲等[17]为对比温针灸与常规针刺的效果,选择80 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入试验,持续治疗28 d 后,发现观察组的VAS、生活质量、骨性关节炎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90%高出对照组的50%(P<0.05),提示温针灸的疗效明显,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并改善骨关节的活动度,快速减轻疼痛。另外,电针也是在常规针刺上发展而来的,并与现代电针仪器相联合,利用仪器对针刺穴位产生电刺激,以此提升针感,为患者提供更为精确的治疗。王禹[18]的研究中,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开展电针、温针灸疗法,结果发现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总有效率、炎性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膝关节疼痛、僵硬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温针灸可促进疼痛、僵硬症状快速减轻,同时减轻炎性反应,增强膝关节功能。总而言之,相较于针刺、电针,温针灸的效果更好,能够快速减轻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改善,促进生活质量提升,值得推广。

2.3 取穴特点

2.3.1 常规取穴 目前,临床针对温针灸多选择膝关节周边的穴位,例如内外膝眼、血海、足三里、曲泉、梁丘、阴陵泉、鹤顶、阿是穴等,均具备活血祛瘀、疏通经络、除痹散结的作用,同时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19-20]。除了上述穴位之外,还可按照穴位的远治原则,通过辨证增加远端穴位,以此提升疗效。曾有学者选择梁丘、血海、阳陵泉、委中、犊鼻穴进行温针灸,同时按患者具体病情及身体状况选择其他穴位进行辅助治疗,此外,通过辨证取穴的方式,针对寒盛者采取肾俞、关元穴;风盛者选择风池、风府穴;热盛者增加大椎、曲池穴;湿盛者选择阴陵泉与足三里[21-22]。

2.3.2 特殊取穴 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完善发展,提出腹针疗法,有报道针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腹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中选择大横、关元、外陵、中脘穴、健侧气旁、患侧下风湿点进行针刺,发现治疗效果明显[23]。另外还有研究发现腹针疗法能够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内炎性指标的水平[24]。据相关资料显示,温针灸中选择中脘、足三里、气海、外关、膻中、血海穴作为主穴,同时配以患侧鹤顶、阳陵泉、梁丘、犊鼻、阴陵泉、血海穴,随访中发现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不仅膝关节功能可得到改善,同时其生活质量提升,炎性反应减轻,为预后提供保障[25]。

3 联合治疗的效果

虽然,温针灸、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的疗效已经临床证实,但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经单一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有学者提出将两者联合,发现其可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不仅能改善膝关节功能,同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可成为综合疗法中较理想的方案之一[26]。马美玉等[27]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8 例纳入研究,对比单一关节腔内注射与其联合温针灸的效果,结果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67.8%,且治疗后的VAS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研究组安全性高,同时可快速减轻疼痛,增强膝关节功能。由此可见,温针灸具备温经散寒及止痛的效果,可有效控制关节软骨退变,与关节腔内注射联合使用后,效果更为理想,可明显增强患者的关节功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28]。

4 小结

综上所述,膝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且病情进展速度较为缓慢,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同时可能提升临床治疗的困难程度。既往常规西医疗法取得过一定的应用价值,尤其是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疼痛,但单一治疗的局限性较大,且长时间使用可能引起较多不良反应,不利于病情尽快康复。随着中医技术的进步,临床发现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针灸的效果更好,其中针刺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性反应,缓解疼痛、肿胀及肌肉痉挛程度,而艾灸能够发挥疏通经络、温阳散寒的目的,可有效增强膝关节能力,温针灸将艾灸与针刺融合,能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促进病情与症状明显减轻,同时降低关节液内的炎性表达,使得病变位置的组织病理产物消失,不仅改善局部代谢,同时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除此之外,温针灸还可促进软骨样蛋白聚糖发生合成反应,为关节软骨输送营养,有效修复关节软骨,促进病情早日好转,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酸钠软骨关节炎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阿仑膦酸钠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原发肺软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丙戊酸钠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增效作用研究
气浮法脱除模拟锌浸出液中的油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