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书画作品研究

2023-08-16 13:58夏雯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金农书法

摘 要:金农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书画家,具有无拘无束的野逸气质。他以博雅深厚的学养,在古拙质朴的笔触之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金农的笔墨具有以书入画的特质,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学习书法,到年过半百之后逐步转入绘画创作。根据金农年谱和编年作品,分析他在书法与竹、梅绘画等各个主题的艺术创作中,逐步完善自我艺术风格的不凡历程。

关键词:金农;书法;绘画;作品分析

金农早期以诗人、学者的身份出现于扬州文坛,50岁被举荐“博学宏词科”无果后,开始正式在扬州学习、出售字画,独创不疏不繁的梅花风格。金农60岁开始学画竹,64岁以后改变传统隶书扁平的特点,转为纵长,自称漆书。纵观金农的书画艺术生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自嘲“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名风雅”[1]。在传统文人的修养中,写诗习书都是必备的。传统文人依靠良好的诗文修养,往往能获得一官半职,在工作之余提笔随性而画是遣性的风雅之事。热爱艺术的士大夫阶层,以深厚的笔墨学养,开创出诗文书画俱佳的文人画传统。

常人听到金农50岁后才正式开始作画,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从文人画的角度而言,此时的金农人生阅历丰厚,诗文的修养又极佳,再加上对于金石、篆刻、古籍等古典文艺的长期浸淫,提笔作画,不过是其抒写胸中逸气的寻常事。

一、从书法开始

出生于公元1687年的金农,生肖属兔。他有一方独特的印章,3.2 cm见方,印面的左侧是一只虎,右侧是一条龙,龙的右上角有一个“卯”字,龙虎之间还有一个“丁”字。这方回文印,可以读为“龙虎丁卯”,是金农的自刻印。金农虽生于兔年,但兔年在龙虎之中,因此也是龙虎所生[2]。一枚方寸大小的印章,虽不甚起眼,然而在整幅书画作品之中,往往也能成为点睛之笔。

公元1725年,38岁的金农作《王彪之井赋》。这幅作品摘录东晋王彪之的《井赋》,正文部分为隶书,运用传统的蚕头燕尾写法,整体气息古雅,落款部分运用《游禅智寺五言诗》中的行楷书写法,名章盖印为“金司农印”。

公元1730年,43岁的金农作行书《砚铭册》,这是他当时比较典型的书风创作。此时的字形与早年的行楷书笔迹类似,但墨色更为醇厚。后期金农极少再有这种行楷书的作品,普遍开始书写隶书和自创的漆书。

公元1734年,47岁的金农在扬州作《隶书周礼职》。这是一幅长102.1 cm、宽56.5 cm的大幅作品。笔迹工整典雅,落款和正文字体相同,印章为“金司农印”和“冬心先生”。这篇《隶书周礼职》的正文,正是节选自《西岳华山庙碑》。金农不仅收藏有《西岳华山庙碑》,也多次临写。他的隶书笔意,也多是由此而来。

公元1738年,51岁的金农作《牛戬传记》。这幅作品中,金农开始使用自创的“写经体隶楷”。金农在游历山西之时,曾無意中得到一本宋代高僧手写《涅槃经》残卷,他取法写经体,结合隶书和楷书的笔意,创造出方厚、紧结、劲健、丰厚的“写经体隶楷”[3-4]。在结字中,金农将笔画的边缘书写得如金石切笔,曲线的笔画大多减少弧度,显得瘦硬平直,笔画的粗细变化很少,显得古拙雅正。这种金农自创的书体,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题画诗中。

二、竹的笔触

书法的基本功训练,相对于绘画反而更加严格,因而如果拥有良好的书法功底,再学习绘画往往能事半功倍。中国画还有独到的一点,便是宋元以降,画面中一般都有画家的题款,如果书法绝佳,则能为画面增色不少。年过半百的金农,已经具备良好的诗文书法和金石学的修养,而当他决定在扬州正式挂牌出售字画的时候,一般认为他最初开始绘画的对象,便是竹子。

金农自述:“冬心先生年逾六十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东西种植修篁约千万记,先生即以为师。”[5]目前在我国所藏最早可见的金农《墨竹图》《竹石寒梅图》均作于公元1750年,金农当时63岁。从时间上,可以和金农的自述相应。在金农的自述中,他的绘画似乎是从写生入手,直接以竹子为师临摹。这段时期,金农的身体不太好,他旅居江南各地,每天都会为竹写生。画完之后,也都会写上题记,抒发内心的感触。从笔法上而言,竹杆的部分和楷书的横笔极为类似,竹叶的部分和楷书中撇的中锋收笔也有相似之处。金农这一时期的竹子,墨色一般比较浓厚,笔触较为润泽,竹叶厚重繁密,和他书法中醇厚的用笔一致。

虽然金农自述“前贤竹派,不知有人”,然而其并非真的不了解历史上的画竹高手。他曾在画竹题记中写道:“康熙丁亥,予读书于先师何义门先生家,见沈贞吉隐君画竹小幅,翳荟之趣,如坐幽谷。其父为孟渊处士,其子即石田翁也。”从中可见,在金农20岁左右时,就已经在老师家里,看到过沈贞吉所画的竹,并且他也仰慕沈家的家风传统。他继续写道:“文洋州世不复有,阎助教近亦无闻。即今坡老已疏阔,敛袂何人知此君。”[6]熟读文史的金农,对于画史也同样熟稔,他笔下的文同、阎士安都是历史中画竹的高手,东坡先生也是推动文人画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事实上,金农对于历代名家笔下的竹子,都极为熟知。他在画竹题记中,还曾提到唐代的萧悦、张立,宋代的徐履、程堂、赵孟坚,元代的管道升、柯九思、李息斋、吴镇,明代的夏昶、文征明、姚绶、王绂,金农还曾以唐末五代杨凝式的草书作比,也曾见过唐代张萱的飞白竹,还曾谈及南唐李煜的“金错刀”画竹法,以及元代僧人觉隐的“以怒气写竹”。

金农不仅取法历代画竹名家,也十分注重写生抒情。金农喜爱画竹,不仅是考虑技法入手的难易,也因为竹所蕴含的高洁品格。他爱竹子的“亭亭特立,若翠葆玉人,日夕清风出怀袖间”[7],也把自己平生的高岸之气融入其中,“尝于画竹满幅时,一寓己意”[8]。金农常常画竹不画石,这并不是因为石头难画,而是金农不屑于画攒苔雨点皴的石头[9]。即便画竹常常是作易米计,然而金农始终保持着读书人的清高之气。“予之竹与诗,皆不求同于人也。同乎人,则有瓦砾在后之讥矣。”[10]不论是画竹还是写诗,金农都在寻找着独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即便是生计所迫,他也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在一波波艺术浪潮中,以古雅真挚的笔触,实践自己对真与美的认知。

1750年是金农绘画创作十分高产的一年,然而之后的一段时期,金农却很少再画竹子。一般认为这段时间,正好也是郑板桥开始在扬州画竹卖竹的时期,或许是为了避让锋芒,金农在这段时期转而尝试其他的绘画主题。1762年,金农为弟子项均创作了一幅仿王右丞的飞白竹,竹竿和竹叶都仅勾勒了边线,画面的底色却用类似赭石的淡色涂抹,以呈现背景空间的立体感。金农在画面的左右两侧,都运用“写经体隶楷”题写了长长的款文,记叙了自己移居到扬州城南隅书堂后,买竹、种竹、画竹再卖自己所画竹子的经历。金农幽默地自嘲,郑板桥和自己的竹子都是“画竹多于买竹钱”,可见两人的竹子都是“见重于人也”。金农在70多岁的高龄,依然用笔精细稳健,生拙有力,题款的字迹敦厚刚劲,且较年轻时期,更加舒朗亲切。

三、蒼劲的梅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画中的常见元素,而金农似乎特别偏爱梅和竹。在1750年所作的《竹石寒梅图》中,金农在一幅长132 cm、宽31 cm的窄长宣纸上构图,梅竹石均从右下角生发,竹叶在低处,中间为空灵的太湖石,上方为伸展的梅花,画面的最上方四分之一的页面,为金农的“写经体隶楷”长篇题款。画面纯用墨色,竹叶和梅花均为淡墨勾勒,太湖石也只用了较清淡的墨色勾边,中间略带皴擦点染,梅花的枝干用墨最浓,直接用毛笔的侧锋运笔,画出枝干的走势,再略加点染,增加细节感。

金农笔下梅花的花瓣、花蕊、花萼,以及梅花向上、向下等各个方向走势的画法,基本上沿袭了传统中国画中梅花的基本形态。金农也十分熟悉历代的画梅高手。比如南宋白玉蟾所画的梅花,有清绝的仙家气息,金农在画梅中“想象为之,颇多合处”[11]。墨梅的鼻祖为北宋的华光和尚,金农也会借鉴其画梅中“风格宜瘦不在肥耳”[12]。在学习画梅这件事上,金农也十分认真地处理每一笔的圈点,他告诫弟子画笔岂能轻易落在纸上,宋朝的泽禅师画梅“用心四十年,才能作花圈少圆耳”,南宋赵孟坚“浓墨点椒,大是难事”[13]。金农的梅花,也同样受益于两位擅长画梅的好友汪士慎和高翔,“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皆是世上不食烟火人”[14]。

金农创作的《梅花册》,时间是1754年,这一年画家67岁,画中描绘了12幅不同形态的梅花[15]。梅花册中的第一、三、六幅中,梅花均为从右下角发端,向左右上方伸展开来。金农笔下的梅花枝干,用笔特别浑厚浓重,线条又极为洒脱恣意,枝干上的顿笔也显得随意而硕大突兀。他的梅花显然不是王冕等清秀雅致的风格,而显得古朴任性,笔力虬劲,同时又不失端雅。第二幅的梅花构图从左下角开始向上伸展,枝叶蔓延到左上和右上,这一幅中的花瓣似乎是勾边填色的方式,枝叶繁茂,与落款中“白白朱朱数不尽是花须”相应。第四幅图中的梅花,则在左下边缘,用侧锋皴笔,画了几条粗壮的枝干,主枝干边缘生长出几枝瘦劲有力的枝丫,红梅直接用没骨画法,并没有勾勒边线。题款中写道,“用玉楼中人口脂画红梅小幅”,用印为朱文“冬心先生”。画面中有近四分之一的空间,为粗重的笔墨画枝干,然而整幅构图却仍显得雅致而富有装饰性。《梅花册》之五中,则极为罕见地描画了水中的落梅,画面右侧用寥落几笔描画了水岸岩石,下方为淡墨水痕,当中漂浮着几朵淡墨勾勒的落梅和花瓣。画面左上方用约四分之一的空间,以“写经体隶楷”书写题款“手捧银查唱落梅”。落款为金二十六郎,用印为朱文“林泉”。《梅花册》之七图中,金农的梅花枝干从左上角向右下方伸展,这一幅图中的背景用淡墨晕染,花瓣边缘留下空白,呈现出雪中梅花的景致。右下方的枝干和梅花边缘,用少量的淡绿色晕染,整张的背景以梅花枝干划分,左侧厚重,右侧清淡。题款在左上方,“试杜道士小龙精墨为梅兄写真”,落款为稽留山民,用印为白文“农”字。《梅花册》之八中,金农在画面中从左下到右边画面边缘中线,描画了一道横墙,梅花生长在墙内侧的画面上方,落款题写在左下方。《梅花册》之九中,金农则让梅花从画面左下方开始,一直蔓延,几乎覆盖了整幅画面。梅花虽是古调,然而在冬心先生的笔下总能焕发新意。

金农70岁时创作的《梅花十二开》,是一系列用金墨画于瓷青纸上的作品。其中的运笔,更显得精简老辣,金墨的浓淡变化不如黑墨丰富,却能更为清晰地呈现运笔的游走细节。这一系列的梅花枝干虬劲,花朵较为稀少,画面中的题款都十分鲜明,完整地平衡了整幅画面的布局,补充了画面的诗意性。金农的另一本墨色《梅花册》,笔触则更加细腻丰富。金农笔下梅花的创新性,更多体现于枝干的盘旋繁密,甚至时常将梅花布满整幅画面。金农也又一次描画了落梅,他在画面中间画出了硕大粗壮的树干,周边的地面上则铺满了落梅,这样描画梅花的方式也较为少见。金农于1758年的《梅花三绝图册》中,他笔下的梅花枝干都较为纤细,画面布局中既有极为少见的悬空一支梅,也有将梅花铺满纸张的方式。其中《梅花三绝之五》,画面当中出现了一堵墙壁,梅花的枝干在墙内,墙外有落花沾泥。《梅花三绝之十一》中则从画面左下角到右上角,画了一墙篱笆,梅花长在篱笆墙内,金农的题款为“寄人篱下”。此后金农的梅花基本维持了前期的画风,在1760年的《梅花册》中,还出现了黄色、粉白色、淡蓝色的梅花,花朵和枝干的笔触质感,基本都维持了一贯的风格。

金农在梅花中,时常也寄托了自己清冷孤傲、绝尘弃俗的品格。即便“画梅乞米”是寻常的事,这极瘦的梅花,“书里酸香扑鼻”,但金农仍然会“笑约溪翁三五,看罢汲泉斗茶器”,如果没有人送米来,便也“我竟长饥鹤缺粮,携鹤且抱梅花睡”。在扬州的金农,曾经因为帮助盐商解围的一首诗,就获赠千金。然而他亦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性情,我们或许无法确知,金农在扬州的收入几何,但从画梅的题诗中也可以感受到,在洒脱恣意的背后,金农亦有不少心酸困苦的时刻。

四、结语

金农是以书入画的践行者,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书法,到年过半百之后逐步转入绘画创作,是清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之一。文章根据金农的年谱与作品的创作历程,逐一分析他在书画创作中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与作品内蕴。

参考文献:

[1][15]金农.扬州画派书画全集:金农[M].修订版.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9,53-64.

[2]张郁明.盛世画佛:金农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4.

[3]杨根喜.金农“拙厚”书风探究[J].中国书法,2016(20):151-155.

[4]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696.

[5][6][7][8][9][10][11][12][13][14]金农.冬心画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3,6,21,20,22,36,53,57,61,60.

作者简介:

夏雯琦,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金农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印象派画家」金农
书法欣赏
12316金农热线助力“星火燎原”计划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