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五个策略

2023-08-19 10:50陈双燕
幸福 2023年14期
关键词:情绪家长孩子

文/陈双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来,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为学生成长天平的两翼,助其健康成长。为了形成这股教育合力,中小学教师(以下简称教师)免不了为了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等问题与学生家长(以下简称家长)进行沟通。但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常会因为与家长在对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期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缺乏有效沟通的策略等问题,导致无效沟通,进而难以对家长形成有效的影响。那么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才更容易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一、树立“理解差异,求同存异”的沟通观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人的观念决定言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无效沟通的问题,前提是先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拥有“理解差异,求同存异”这一沟通观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一则在心理学界著名的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用不同颜色的颜料涂抹一个圆球,一半染成红色,另一半则染成黄色,然后让两个实验对象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圆球,之后询问他们这个球是什么颜色。结果,一人坚持说球是红色的,另一人坚持说球是黄色的,他们都指责对方是“色盲”,看错了球的颜色,甚至开始争执不休。最后,心理学家让这两个实验对象分别站在对方的位置,重新又看了一次那个圆球,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心理学家在圆球上做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诡计”。

以上实验对于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有什么启发呢?一是在沟通中如果发现家长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家长不愿意配合工作或不讲道理,而是要明白,由于家长的学习经历、生活阅历等方面与教师不同,使得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期盼及教养方式等方面均会与教师有所差异;二是面对与家长的分歧,不能跟随本能——要么训斥指责,要么冷淡疏远,而是应该换位思考,这样就能看到更多的真相,才会更容易与家长达成共识;三是面对与家长的差异,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和尊重。

以上三点启发一言以蔽之就是“理解差异,求同存异”。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人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在“同”上——致力于追求共同目标,忽略“异”——把分歧放在一边,但允许分歧的存在。在这种“和”的局面下,教师才能把想表达的信息准确传递给家长,家长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沟通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

二、优选沟通渠道是促进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沟通,不仅源于对差异的态度,也源于沟通渠道的选择,优选沟通渠道是促进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做到优选沟通渠道呢?

1.因地制宜: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选择与家长沟通的渠道时,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做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是曾国藩在给他弟弟的一封家书中透露出的一个管理秘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公开场合要多表扬一个人,至于他的过失或不足,要私下去纠正或者规劝”。这充分遵循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揭示的“人是需要被尊重的”这一需求规律。

记得2018年6月,河南郑州一位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因为把本班默写古诗的成绩及相关的照片发到了班级家长群,引发了部分家长的强烈不满,并四处去状告。这位老师的本意是想发挥班级榜样的示范作用,希望那些潜能生的家长看到相关差距后能督促自家娃汲取榜样的力量,但这番“良苦用心”不但没被家长理解,反而引发部分家长的攻击,这就是因为这位教师所选择的“家长群”这个沟通渠道是“公庭”,这样的呈现就忽略了那些成绩不理想孩子的家长“被尊重”的需求的满足,所以这样的沟通不但无效,甚至还遭到了“反噬”。

2.因事制宜:熟练运用“55387定律”

“55387定律”是一条沟通定律,及即55%+38%+7%=100%。这条定律告诉我们,人际沟通效果,55%是由态度、动作、表情等方面是否恰当、得体决定的;38%是由语气、口吻等决定的;只有7%来自我们说话的内容。由此带给教师们选择沟通渠道的指导就要是“因事制宜”:能当面沟通的,绝不打电话;能打电话的,绝不发信息(邮件或网络聊天);必须发邮件的,要尽量辅以电话的方式进一步沟通。

三、管理好情绪是支撑有效沟通的必要支点

人人都会产生情绪,不同的情绪,会导致不同的沟通结果。作为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专业知识储备的教师要想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就既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还要兼顾照顾好家长的情绪。“回归初心法”和“细节营造安全感”是管理情绪的良方。

1.“回归初心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回归初心法”的步骤很简单,就是在与家长沟通时,当感觉情绪不佳,觉察谈话目标正在发生变化时,必须暂停与对方交流,转而停下来问自己四个问题:一问我希望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二问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三问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四问要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

“回归初心法”为何能助力情绪的管理,进而促使有效沟通的达成呢?这与大脑的构造和运行机制有关。当我们情绪不佳时,如果不暂停交流,任由情绪泛滥,就会激活具有“战斗”或“逃跑”本能反应功能的哺乳动物脑,进而让沟通行为演变成语言或行为方面的斥责攻击或漠视逃避。反之,当我们暂停交流,尝试问出以上四个问题时,这等于是激活了与解决问题、控制情感冲动等有密切联系的灵长类脑,灵长类脑一旦被激活,就会抑制住生存本能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进而使我们回归理性,重新考虑采用收益更大的长期目标去指导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2.“细节营造安全感”:照顾好家长的情绪

教师应该怎样照顾好家长的情绪呢?在沟通过程中,通过注意细节营造安全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怎样做到用细节营造安全感呢?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资深教师给了良好的示范。

一次,一位家长气冲冲地来到这位教师的办公室,一进门就大声指责该教师。面对情绪激动、盛气凌人的家长,这位教师首先搬出一张椅子放在家长旁,并倒了一杯水放在家长面前,笑眯眯地说:“别急,坐在这儿,先喝点水再慢慢说。”在家长继续表达不满的过程中,她不打断,也不反驳,只是看着家长静静听着。等家长说完后,这位教师才轻言细语地对家长的误会逐一做出解释。从以上资深教师的做法中,笔者至少学到了以下几个用“细节营造安全感”的小窍门:一是从态度方面注意——态度谦和;二是从行为方面注意——行为周到;三是从表达方面注意——表达真诚。

四、精准编码是提升有效沟通的关键手段

1.避免啰嗦,简明扼要有实效

(1)教师编码环节中“唠叨”问题现象及弊端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等曾在教育心理学著作中指出,许多教师都患有一种可以称为“唠叨”的心理疾病,而且越是资深的老师越感觉不到这种病症。“唠叨”的主要症状是话特别多,啰里啰嗦,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还认为自己一直在“诲人不倦”。在沟通中,如果遭遇了被唠叨,唠叨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会严重阻碍沟通的有效性。

(2)教师克服唠叨的三个妙招

怎样克服唠叨症呢?三个妙招有实效:一是语言上讲重点,例如将表达的内容浓缩成几个要点,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逻辑上有条理,可以采用“总述、分条阐述、总结”的方式来表达;三是说话时间分配上要把控,建议跟家长沟通时让家长多说一点。这可以让家长在表达中梳理好情绪,进而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2.防止“角色固着”式表达,重表达事实、感受及需求

(1)教师编码环节中“角色固着”式表达问题现象及弊端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在人际沟通中常会出现“角色固着”这一心理障碍。角色固着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行为方式等。如果一个人不顾环境、场合等因素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型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常会用与学生对话的方式来与家长沟通,这种不懂转化的语言表达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问题一:“说评论”。即给对方贴标签、或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评价对方的好或者坏。例如“这个孩子很懒,也不爱学习”等话语。“说评论”会让人倾向于听到批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问题二:“说想法”。例如“你家孩子经常不交家庭作业,你很少管孩子吧!这样会毁了孩子的。”这句话的问题在于难道孩子不交作业,就一定是家长没管教孩子吗?难道孩子经常不交家庭作业就一定会毁掉他的整个人生吗?这是把自己臆想的当事实来强加给对方,这样表达会让家长觉得你盛气凌人,也会有种躺着中枪的委屈感。

问题三:“表达责备”。例如这种直接指责训斥家长的话——哪有像你这样当家长的,你会不会当家长?指责和训斥会挫伤听者的自尊心,对方会倾向于申辩或还击。

(2)改善“角色固着”式表达的三大“必杀技”

必杀技之一:把“说评论”改成“说事实”,例如“这个孩子很懒,也不爱学习”改成“今天上课时,我看见孩子一会儿趴在桌子上,一会儿又东张西望。”

必杀技之二:把“说想法”改成“说感受”以及“感受的原因”。例如把“你家孩子经常不交家庭作业,你很少管孩子吧!”这句话改成这样来说:“看到孩子昨天和今天都没交作业,我有点着急,我会担心孩子因为没有及时温顾而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

必杀技之三:把“表达责备”改成“说需求”。即把所有的责备语言换成期望对方做到的内容。例如把“哪有像你这样当家长的?你会不会当家长。”改成“我知道您平常工作很忙,可我还是真心希望您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来陪伴孩子成长”。

以上三种表达方式既遵循了客观事实,又能让家长感到自己被尊重、理解和关心,因此教师的真心话家长听得进去,家长的心里话也会与教师说得出来,从而提升沟通的实效性。

五、明晰解码是强化有效沟通的妙招

有效的沟通不仅需要发送者精准的信息编码,还需要接收者明晰地解码,由此才能够完成传递和接收。笔者认为明晰解码需要坚持“一个核心”,运用“三个技巧”。

1.坚持“一个核心”

坚持“一个核心”即坚持以同理心倾听为核心。“同理心倾听”是一种既注意信息的接收,还注重情感交流的倾听方式。它之所以能强化沟通的效能,是因为在倾听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与对方共情,就能帮助对方分泌催产素,通过情绪的共振,让沟通双方之间的盲区渐渐缩小,共识区相互扩大,从而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2.运用“三个技巧”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想做到同理心倾听,就至少得运用好三个技巧。

一是沟通前精心准备。例如教师要调查了解有关家长教育素养、职业背景、性格特征等方面的资料,汇集并列出所需要谈话的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信息。

二是沟通时正确理解信息。教师要懂得听声观行——不仅要关注家长说的内容,还要观察家长的神态、动作等非语言行为;教师需尽量做到同感回应——态度专注投入,保持适当视线接触,及时做出情感反应,同时也要适度地给以语言反应;教师要懂得换位思考——注意力集中于家长身上,联系其背景经历、个性特征及谈话内容等信息,听出言外之音。

三是沟通后的有意识训练。即把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沟通过程当做训练场,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用以上相关技能技巧去倾听对方的心声。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长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学校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教师,作为有着专业教育教学素养的师者以及亲师关系的主导者,应该主动担负起与家长密切合作的责任,努力学习沟通技能,加强沟通认知,提升沟通能力,并运用睿智的沟通策略与家长保持有效的沟通,让教育达成一致,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全方位健康和谐的发展。

猜你喜欢
情绪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