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服饰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2023-08-19 10:50王雅雯
幸福 2023年14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培育

文/王雅雯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者、创新者、参与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文化育人的一种快速、直观的方式和途径。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传统服饰文化育人在提升育人实效,培育文化自信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一、传统服饰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融合的意义

1.传统服饰文化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马克思曾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服饰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直观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哲学观、道德观、礼仪观。

自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服装形成了“以宽为主,以窄为辅”的特点,宽衣文化的背后蕴藏者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无为思想的哲学内涵。它决定了传统服装的形制是平面的,服装与人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松量,《庄子·达生》中提出:“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淮南子》受到道家无为思想的启示,指出服装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无为的关系,告诫人们做事情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做违背自然的事情,体现在服装上,是人体的舒适和自然。孔子认为服装具有教化人的作用,形成了“君子正衣冠,衣服有节”的思想。《礼记》中记载“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解释玉的品质像君子的德行,是君子美德的寄托与象征。汉时期的深衣,衣片的后中线与地面垂直,象征为人要正直。这是古代服饰的“比德”思想。《礼记》“为人子者,父母存,衣冠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通过服装来表现对父母的尊重,是礼仪观的体现。

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经过了千年的积累与沉淀,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自然、以人为本、正人君子的精神内核。高校要准确提炼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哲学观、道德观、礼仪观,并创新性地引入课堂和实践活动中去,以此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教育。

2.传统服饰文化凸显着民族特色和身份认同

传统服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凸显出民族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诗经》歌词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我与君同穿战袍、同穿裳衣,同仇敌忾,共赴国殇。穿着统一服饰,不仅能激发群体认同,还能凝聚群体力量,共同完成同一目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服饰文化在当前社会中已被边缘化。大学生对传统服饰的了解和认同感不断减弱,出于对外来文化的模仿和追捧,严重忽视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传统服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具有很高的普遍性和传播性。高校通过传统服饰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落实文化育人的根本任务。

二、当前高校传统服饰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1.高校顶层制度建设模式单一

高校开设传统服饰文化课程多以选修课为主,并且重点在理论讲授,忽视了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的实践性,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起到文化育人的深刻效果,没能真正建立起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高校文化育人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第一步。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相关部门进行传统文化育人工作,只是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交予授课教师完成。对学生学习的进度、效果和质量没有进行监管,缺乏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高校缺乏传统文化育人意识,对育人机制建设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口号轻实效,重形式轻内容,使得教育与制度脱轨,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2.高校传统服饰文化课程设置不全面

高校对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以政治公共课为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这些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涉及传统服饰文化。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学习依靠少数的选修课和专业课,在培育对象上覆盖面较小。近年来依据教育部的指示,高校逐渐开始增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类课程、校本课程、公共选修课等,但课程设置依然以庞大复杂的理论知识为主,学生难以从课堂中学到通俗易懂且能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知识,学生的选课积极性和听课效率逐渐降低,导致学生学习传统服饰的主动性下降。

3.高校传统服饰文化实践动力不足

理论学习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起点,要让大学生主动践行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必须实现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培育必须依靠实践学习深入人心。目前,高校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教育形式以理论指导为主,缺乏对实践活动形式的创新与思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校没有提供校内实践平台。学生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学习仅停留在课堂,没有实践途径。第二,传统的实践形式如朗诵会、节日汇演等形式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学生对于实践的积极性不足。第三,缺少带领学生“走出去”的机会。传统服饰文化育人的活力在于传播性和实践性,大学生走进社区、举办交流会、参加公益活动等是提升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认识传统服饰文化重要性的快速途径。目前,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归根结底还是不够重视传统文化建设。

三、传统服饰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1.优化顶层设计,保障育人成果长效

传统服饰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高校优化顶层设计的重要任务,是文化育人的长期工程,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要求。一是加强高校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把握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元素。针对与传统服饰文化相关的服装、艺术、哲学类专业,从专业特色出发,梳理制定传统服饰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二是学校行政部门与各学院专任教师协同合作。由行政部门牵头制定传统服饰文化育人的落实机制,各学院教师研究制定服饰文化育人的具体教学方案,增强政策与教育的契合性。三是加提升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对传统服饰文化认知高低,决定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成效,高校定期对教师进行传统服饰文化的培训与交流活动。同时,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把对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作为考核标准,切实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2.推进课程协同,实现育人成果最大化

课堂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战场。首先,传统服饰文化知识涉及到服装、艺术、文史、哲学等多门学科,需要筛选易于教学的普遍性知识,这需要推进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制定适用于全校全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案,编写传统服饰文化教材,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教学内容。其次,发挥好传统服饰文化育人的全面性,就要转变传统服饰文化课程的定位。增设传统服饰文化通识类课程,将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将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扩大教学范围,丰富实践内容,满足各专业、全方位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需求。最后,实现育人成果最大化必须创新传统服饰文化教学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以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学生。

3.创新实践形式,促进育人成果落地

高校传统服饰文化课程对大学文化自信的培育离不开实践的土壤,实践是大学生创新的源动力,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新实践,是文化育人的首要原则。高教和教师要延伸课堂实践内容,打造校内外实践大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多方位的保障。一要创新传统服饰文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借鉴大学生喜爱的综艺节目形式,例如把《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形式运用在服饰文化实践中,利用穿越时空形式对比古今服饰的文化差异,感受文化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二要引进校外教学资源,打造第二课堂。如开设专家或专业人员进学讲座,让学生动手制作传统服饰,在实践体验中感受传统服装与西方服装形制上的差别,更加深入理解宽衣文化。三要图书馆建立阅读实践平台,打造全校读书的学习大环境。图书馆鼓励学生借阅与传统服饰文化相关的书籍,定期举办和交流会和辩论会。四要鼓励学生形成标志性、固态化的实践成果。如打造传统服饰的文化IP,针对课堂学习的丰富内容,打造服饰IP形象,是对实践成果转化的创新型应用。五要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回归人民群众,传播实践成果。如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中心等组织与传统服饰相关的活动,在进行公益帮扶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高校多渠道多平台的打造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的主动性,在交流、展示、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育人成果落地。

四、传统服饰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模式——以《宽衣文化》的教学模块为例

传统服饰文化的形制、色彩、纹样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育人元素。以服装形制中的宽衣文化为例,研究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提升文化素养、培育文化自信心、引导文化传播。教学采用先理论后实践再回归理论的方式。

第一阶段:提升文化素质——理论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知识。在班级定期培养,以“传统服饰的故事”为主题,培养内容分两个阶段:第一,宽衣文化特征与形成;第二,宽衣文化内涵与国学知识。培养路径与方法:大量使用动态资料,如史书典籍中的影像;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风起洛阳》《大宋宫词》《大秦赋》等;各朝代服饰复原作品展演秀,如设计师楚艳团队依据敦煌壁画中唐代供养人的形象复原的服装展等,进行宽衣文化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方式,理解以人为本、内善外美、中和为美的宽衣哲学内涵,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阶段:培育文化自信心——开展《传统服饰“活”起来》的创新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传统服饰里的中国》小剧场为主题进行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编排与创新,洞察传统服饰文化里折射出的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质,对其概括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完成剧本编写。第二阶段,情景剧拍摄,以第一阶段的培养内容为基础,学生依据剧本,完成表演拍摄。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为实践主体,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服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故事,让“服饰文化活起来”。

第三阶段:文化传播——建立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通过阶段性培养,引导并建立大学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责任意识。大学生编写《传统服饰里的中国》文章,剪辑制作《传统服饰里的中国》短视频,借助新媒体,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短视频和文章进行文化传播。从课堂理论指引到实践活动育人,最终回归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完成文化自信的培育的全过程过程。

传统服饰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培育作用。高校要积极推进传统服饰文化育人机制建设,发挥高校教育优势,创新教育模式,培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自信坚定的新时代大学生,让大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培育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