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困境及策略
——以江西D 县茶业为例

2023-08-21 21:47汪函丹
特产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茶业产品发展

汪函丹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乡村发展作为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工作重点,受到诸多重视。为巩固脱贫成果、降低返贫风险,解决乡村陷落等现代性问题,乡村发展与振兴仍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全面脱贫工作的结束,我国逐渐从治理绝对贫困步入致力于缓解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1],乡村工作的目标发生了从脱贫到产业振兴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乡村发展及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示。而相较于脱贫,产业振兴的内涵更为丰富,其强调的多产业全面及现代化发展要求是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可持续性期待[2]。需要强调的是,推动实现农业产业振兴不应当简单停留在发展农业的维度上,也不能过度依赖政府政策而忽视农民主体性,而是要突出“在地性”,结合地方特色产品[3]与文化,激活当地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性,为农业产业发展汇聚“人气”[4]。

从政策安排来看,产业脱贫到产业振兴的转变始终十分关注产业在推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产业脱贫能够且需要同产业振兴进行有机结合,这两个阶段在农村工作的实践中具有内在的逻辑相继性[5],但也出现了适应性失调等问题。合理应对并且解决这一问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江西省D 县为例,深入考察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过程中当地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D 县茶产业发展遭遇的现实困境,并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推动茶产业可持续高效发展路径优化的策略。

1 产业发展现状

D县为“十三五”规划内的省级贫困县,2020 年该县贫困发生率从6.9%降至0.66%,实现大幅度下降,成功摘下“贫困”头衔,完成脱贫任务[6]。从过去的“贫困县”到如今的脱贫县,D县的转变与县级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尤其是作为新兴产业的茶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21 年,全县茶业总产值已达3.5 亿元,从业人员上涨至2 万人[7]。D 县的国民和社会经济发展方案将茶叶作为特色产品,决定推进扩大种植面积,以此不断增加村民收入、提升村社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说,茶产业已成为推动D 县乡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未来将在当地的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D 县濒临湖畔,以低丘陵地形为主,山地面积广阔,具备茶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且水源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占全县面积比重超过一半。优渥的自然条件为D 县茶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同时,D县多个乡镇拥有悠久的零散经营为主的种茶历史,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作为扶贫产业进入以来,茶业合作社数量大幅度上升,规模性产业比例上涨,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D 县农业经济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D 县在多个乡村形成了当地产品链条,将种植业同加工业结合起来,发展出精制茶、特色酒等产品,有效地建立起了增收促收、联农带农的长效机制。

2 产业发展特点

2.1 多方主体合作与共赢

小农经济固有的脆弱性使得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为缓解这一难题,D 县牵线企业兴建基础设施,选立乡级示范合作点,建立“农户+园区+企业”的多方合作机制。

一方面,示范点发挥了合力优势,增强了茶业产业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提升产业优势和产品议价能力,降低产业风险。企业入驻为合作示范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及技术支持,为产品加工、包装及销售提供了路径及兜底措施。园区多以第一、三产业并行:根据种植作物——茶叶及水果发展出以品种为主的多个特色种植区域;修建厂房、配备农产品加工能力为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供了便利;园区大力完善水电基础设施,以交通及基础设施优势带动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合作示范园区的成立、建设及运营同当地力量密不可分。当地村集体的资金参与个体农户的劳动、生产资料入股是园区建设的基础,以多种形式吸收当地力量,密切当地群众与产业园区的关系,带动农户积极性,为农户参与、获利提供了优质平台。

发展至2021 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超2000 hm2,产量达400 t,产值约为4.5 亿元,带动3 265 户贫困户,为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助力,其中,标准生态茶园已超80 家[7],成为D 县茶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2 地区品牌建设与发展

农业产品品牌是应对农业产品市场化[8],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建立产业规模效应,D县在县级主导下统一引进浙江成熟茶叶品种进行推广和种植,发展至今已建立起超过2 333.33 hm2的茶叶种植规模。同时为便利产业发展,政府公布多项利好政策及扶持计划,不断降低茶业创业活动的风险和准入门槛,吸引农户资金及劳动的进入。

地区品牌建设发展需要当地特色,为此政府专门聘请专家团队改良和升级茶业相关的种植技术、采摘技术,并结合当地土壤、水文条件,改良引进品种,培育成具备当地特色的产品,并以县级名称统一命名该茶叶品种。为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政府增加了品牌的宣传投入,积极组织当地茶业产品选送参赛,以推动茶业品牌化塑造,扩大产品的外部知名度。2016 年以来,本县茶叶品牌接连在所属市级、省会级、国家级等茶叶博览会上多次斩获奖项,取得省级名牌产品、全国名优茶金奖等多项荣誉,2021 年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11 个全国性特别金奖。同时,政府积极主导茶业产品同当地媒体进行互动,多次利用当地电视台、日报等传统媒体及“本地宝”、“万事通”等微信新媒体平台进行产品介绍及推荐,以充分发挥县级品牌的地缘优势,扩大产品在当地认知度,抢占当地茶叶市场份额。

2.3 茶业产品的市场扩张

过去几年中,D 县茶业产品备受市场青睐。一方面,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带来的群众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变化为茶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另一方面,茶业相关产品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是大众休闲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 县的茶业发展因大众消费能力上涨而获得助力。同时,伴随着“养生”风潮在全社会的兴起,功能性的产品文化受到市场追捧。据统计,国内茶叶销量中,D县品牌的产品大类占比从2016年的1.88%上涨到2020 年的8.69%,2020 年增幅达到了42.3%,年度复合增幅超过40%[9]。D县茶叶品种的养生及保健效果契合了当下群众的健康偏好,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促进了D 县茶业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为D 县茶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推广,使得D 县茶业远离主要消费市场、发展时间短的弱市场竞争力劣势被部分消减。“互联网+农业”扩展了D 县茶业的销售空间,扩充了茶业的销售渠道,增加了茶业的规模性销售能力,为充分拓展外部市场提供了媒介。互联网之外,基于个体的社会网络对于D 县茶业的发展同样不可或缺。以口口相传、亲身经历等方式在群众中传播的D 县茶业产品及质量,加快了D 县茶业对本地市场的把控速度。个体社会网络以短且迅速的传播方式将D 县茶业的品质宣传开来,使D 县茶业成功成为本地茶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挖掘了产品的内部市场。到2021年底为止,政府引导的6 次线上、线下D 县特产(包括茶叶)展销活动销售额超460 万元,双十一购物节活动中单个商户销售量连续多年超过2 000 单。

值得强调的是,D 县的种植品种是基于浙江引进的成熟茶叶品类发展而来的茶叶品种,从属于成熟产品大类。浙江成熟品种因其发展时间早,宣传广等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全国知名度,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D县茶业发展同样借助了引进品种自带的品牌化助力,产品的推广及销售利用了成熟品种开拓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远销福建、浙江等地,初期发展速度及质量处于较高水平。

3 产业发展瓶颈

3.1 “马太效应”下的阴影

以示范园区为基点的合作模式隐含的固有劣势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户+园区+企业”的多方合作模式以示范园区为出发点,带动了园区及周边产业发展和群众收入增长,但其影响力及辐射范围有限,难以覆盖D 县其余地区。同时,扶贫产业的发展与政府引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内生动力不足的扶贫产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马太效应”,即茶业地区性发展不均衡。D县发展茶业以乡级示范园区为主要落脚点,企业投资、政策优惠等以示范园区为主要承接对象,其余地区的优惠政策执行便利程度、启动资金聚集等问题难以兼顾,进而导致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园区之间的资源扶持同样存在差异。以S 乡为代表的茶业区域属先发地区,拥有发展时间早等先发优势,承接了充分的政府扶持及利好政策。作为D 县茶业的带头发展典型,S 乡成为了D 县茶业宣传、茶业产品展示的亮点和代表区域,且D 县选送的茶业大赛参与产品多以S 乡为主。典型身份的获得助力S 乡进一步扩大其先发优势,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及机会,压制并阻碍其他园区的发展,同其他园区拉开了差距。

非典型园区及非园区地区的茶业发展较之典型园区及示范园区的发展,具备先天资源不足的劣势。同时,该后发群体又必须面临先发群体的竞争及压制,其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阻碍。

3.2 地区性产品品牌竞争力弱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农业的品牌化[10],地域品牌的外部强化效果对于农业产品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1],D 县茶业产品的县级品牌对于产品的推广及销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对全国成熟化的茶产品市场,D 县的地区级茶业品牌的外部强化效果并不明显:D 县品种在全国茶叶市场内属占比份额最低的品种,市场份额及高级市场占比较低;省市级范围内存在已经选定的茶业扶持品种,其中一种更位于D县的市级范围内,同时该茶业品种成熟度更高、发展时间更长,D 县较之难以获得上级政府给予的更大范围内的地区品牌的推广及扶持助力。

D 县地区性品牌建设缺乏合理的政府引导,内部激烈竞争影响了外部效应的加强和扩张。D 县茶业的内部及外部品牌宣传皆以S 乡及其产品为主导,S 乡以外地区的茶业产品获得的本地宣传不足,对于D 县茶业品牌发展助力有限;S 乡发展出的个体品牌取代了D 县的地区品牌,诸多奖项的获得对于S 乡个体品牌的宣传作用高于地域性品牌,对于D 县茶业的地域性品牌建设及长期发展助益不大。而针对这一竞争状况,D 县尚未出台合理的政策或规范进行引导。

3.3 产业扩张动力不足

联合性生产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D 县茶业主体——乡级示范园区及农民合作社是公司和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联合,是基于土地生产资料、劳动力及资金、信息之间的完全联合,在D 县茶业发展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联合机制对于抵御农业风险及市场风险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但D 县茶业的产业联合仅停留在初级联合的水平,再联合——即合作社之间及合作社与示范园区之间的联合仍停留在较低水平,而再联合对于产业效率提升、产业链的延伸等具有重要意义[12],对于D 县茶业减少地区内部竞争,增强产品外部影响力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D 县因经济发展程度有限,主要劳动群体以外出务工型为主,高水平技术人员及知识分子流失使得茶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专业素养等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水平有限的从业者导致D 县茶业的小农特点明显,进而造成了茶业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同时,水平有限的农户们习惯以自身为主体的产业风险承担模式导致产业风险的市场分担率低,并进而导致农业本身的脆弱性成为D 县茶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并形成茶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弱,韧性不足[13]的产业现状,抑制了产业的扩张能力。

4 产业发展对策

4.1 合理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业联合

扶贫产业带有的先天自主性和内源性动力不足的问题造成了产业发展的地区性差异,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14]。因此,政府的产业促进手段不能仅停留在表层次的产业资源引进、产业政策优惠实施,而应从各个地区自然、人文实践情况出发,基于地区性茶业产业的优势发展条件给予政策上的引导,恢复农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智慧,以内源性动力作为产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地区性品牌的建立和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D 县茶业的整体性发展同地域性品牌的发展具有重要关联。政府应发挥带头作用,以农业合作社及示范园区为主体建立茶业合作协会,并参照国际、国内标准,建立D 县茶业产品的统一产业标准,以保证茶业地区性品牌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外部效应。茶业协会的联合不能仅停留在规则的制订,更需要发挥合作机构再联合作用,进行层级高、范围广的资源、信息以及技术的流动,降低本地茶业的内部竞争,加强群体效应,提升D 县茶产业整体市场交易能力及产业风险抵御能力。

4.2 产业融合,完善品牌特色文化内核

地域性特色是地区性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产品的地域性特色是基于引进品种改良的D 县茶业品牌的必经之路。特色品牌的发展要求产品的独特性,D 县可以汇集茶业代表团队,周期性同省会城市及其他城市的茶业技术合作站进行交流、学习,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当地特色进行茶业品种的再改良,以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当地自然优势条件,提升茶叶品质。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对于D 县茶业从业者们掌握市场动态和行业动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质量提升之外,产品的文化内核发展和提升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D县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开发成熟的自然景点及文化景点尤其是红色文化景点发展迅速。相关旅游资源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为茶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辅助。D县茶业可以借助自然景点建设需求,将种植园区建设成成熟景点的周边景点;也可以借助旅游资源进行文化联合,发展茶产品的文化内核,以当地旅游资源为重点,进行产品包装及销售,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进而提升茶产品价值及收益。

4.3 产业销售链创新,多方位发展

产业链条化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销售为主的产业链条化具有天然的市场亲和性。

茶业销售的产业链条化包括主体、渠道以及对象3 个方面。首先,主体创新,即完善金融保障,降低茶业的产业发展风险。D 县茶业发展的风险呈现小农经济样态——高且集中,以农业主体为主。保险、贷款等形式的金融手段有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15],即分散茶业发展的天然风险,增强茶业的产业扩张机会,推动茶业的产业现代化道路。其次,销售渠道创新。作为地域性品牌,D 县茶业品牌的发展具有天然的本土优势及亲和力。除了常规销售渠道,D 县茶业可以同本地超市、特产店联合,以零售渠道进入D 县群众的生活,增加本地的产品熟悉度。D 县茶业品牌的推广及产品销售同样能够借助特产店成熟的网络销售模式及客源进行。最后是,销售对象创新。以中老年群体为主的销售对象是茶业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该群体对于茶业产品的认知及认可程度同茶业市场已经形成的固定占比高度相关。D 县人口众多,教育产业发达,教育群体——学生的相关产业具有广阔消费前景。D 县茶业可以通过与当地个体饮品店联合,推出特定产品,通过发展新兴消费对象以扩大销售市场。

猜你喜欢
茶业产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贵州茶业大事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茶业新星——“冷泡茶”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