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问题研究

2023-08-21 10:53陈泽宇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人民战争

陈泽宇

摘 要:《论持久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抗日战争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军事家的眼光分析了中日两国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方法分析了中日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提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战略战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发挥“自觉能动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战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敌后游击战;人民战争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58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全面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过程,《论持久战》指出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结论,体现了毛泽东杰出的军事战略思想的一本重要著作。

1 运用客观全面的方法分析中日两国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

抗日战争爆发后,如何分析日本和中国各自的特点,如何分析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分析和预判抗日战争的结果,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客观全面的方法分析了中日双方有四个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

第一,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日本在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等方面是一等的,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中国在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等方面明显不如日本,这就决定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中国不可能速胜。

第二,从战争的正义性来看,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当时日本是处在极端军国主义错误路线之下,崩毁的前夜,因此它发动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而中国进行的是抵抗侵略的、正义的战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了具有一定势力的资产阶级,同时也出现了无产阶级和领导无产阶级的政党,也出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了革命传统和革命经验,有了人民的觉醒觉悟,有了人民的团结,这就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重要原因。

第三,日本是小国,人少、物少、兵少,日本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是,这些方面的量则不足,不能支持长期战争。日本侵略者妄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些困难问题,由于中国人民坚决抗战,日本的战争目的就无法实现,相反,还会有更大的消耗。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加之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所以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第四,日本在国际上是寡助,中国在国际上是多助。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尽管有个别法西斯国家支持,但是,必然会遭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反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必然会得到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支持,尤其是得到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国际环境对我们有利。

在文章中,毛泽东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毛泽东认为“亡国论”只看到敌强我弱这一个特点,掩盖了日本的其他劣势和中国的其他优势;“速胜论”只看到日本的劣势和中国的优势,忽略了敌强我弱这一个特点。毛泽东指出,无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的判断,都是唯心论和机械论的表现,是主观的片面的,因而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2 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方法分析中日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

日本是帝国主义的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敌处优势我处劣势,敌处主动地位,我处被动地位。但是,敌我力量不是靜态的,而是动态的。毛泽把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变化放在抗日战争的长河中考察,双方力量对比一定会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

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方战略防御。日本会有两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向下的变化,人员的大量伤亡,武器和弹药的消耗、士气的颓靡、国内外的反对、贸易的缩减、巨额日元的支出、国际舆论的责备等。另一个方面是向上的变化,占领了中国更多的领土、人口、资源。中国也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向下的变化,中国经过第一阶段的战争消耗将变得更为严重,土地、人口、经济、军事的缩减,特别是经济方面缩减严重。另一方面是向上的变化、战争中的经验了积累、军队作战能力的进步、政治觉悟的进步、人民抵抗的动员、文化的新方向的发展,以及游击战争的出现和发展、国际援助的增多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而言,在第一阶段里,向下的变化是旧的量和质,主要表现在量上,向上的变化是新的量和质,主要的表现在质上,这种向上的变化和进步,就给了我们能够打持久抗战和获得最后胜利的根据。

第二个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是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是敌我优势劣势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敌人将暂停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只是对正面战场的局部的战役性进攻,也会受到正面战场的坚决抵抗;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领导的游击战争,不断缩小沦陷区,不断消耗敌人的力量,包括消耗敌人的兵源、消耗敌人的物资。抗日根据地得到逐步的扩大,抗日力量不断增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得到发展,是将来进行反攻的强有力的力量。毛泽东指出:“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表明了第二阶段坚持抗战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阶段,敌之战略退却,我之战略反攻的时期。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在战争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耗,急剧向下变化。但是,敌人会用分化的手段破坏我国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利用在第二阶段积累起来的力量,以及这一阶段新生长的力量进行反攻,国际环境对中国更加有利,中国开始收复失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3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毛泽东运用一系列范畴分析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中国抗日战争形态,这些范畴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气魄,这些范畴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些范畴包括了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等。

所谓内线和外线,就是说由于日本是强国,日本由沿陆沿海向我国进攻,日本处外线作战,我国处内线作战,这是一种情形。由于日本兵力不足,日本只能分若干路向我进攻,我国可以包围他们一路。这时,我处外线,日本处内线,这又是一种情形。从抗日根据地来讲,我每一个孤立的根据地,处在日本包围之中,我处内线,若干个抗日根据地联系起来看,敌人又处在我包围之中,我处外线,这又是一种情形。

所谓有后方和无后方,日本以他们国内作总后方,是有后方的,我国正规军以整个中国作后方,也是有后方的。但是从抗日游击根据地出去的游击队是没有后方的,也没有固定的作战线,总之,无后方作战是抗日游击战的特点,也是优势。

所谓包围和反包围,与内线与外线的特征相类似,日本是沿海沿陆向我们发起进攻战,可以包围着我们,这是一种情形,但日本存在兵力不足的情况,只能分若干路向我们进攻。我们兵源众多,地域广阔,可以包围它的一路,这就是我们对它的反包围,这是又一种情形。从地理上看,只要是孤立的抗日根据地,都会处在日本的多面包围之中,但是,把若干个抗日游击根据地联系起来看,日本的每一个占领地都处在我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包围之中。再比如,若把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统筹起来看,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单位,苏联等又是一个战略单位,日本人民反法西斯革命是一个战略单位,日本就处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包围之中。

所谓大块和小块,就是指日本侵略中国将占领中国本土的大部分,但是,日本占领中国的这大部分,只能是城市、交通要道和某些平地,大部分土地还是在我们抗日游击根据地手中,宏观全面来看,是把日本挤压在狭小的地带。若把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内陆腹地也算进来,日本还是只能占领中国本土的小部分,不可能占领全中国。

毛泽东运用辩证思维的范畴,分析了中日两国作战的特点,这就为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奠定了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些战略战术很好的回答了如何开展持久战的重大问题。

关于内外线作战的分析,日本是强国,是处在外线,是战略进攻,企图用速决战消灭我军,我们是弱国,但是我们是大国,利用兵多和地广的优势,当日本分几路方向进攻时,我方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包围它的一路,利用地形优势和民众力量,歼灭和消耗它的某一路兵力,并且,在局部利用速战速决的办法去消灭它。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战略的防御战成功转化为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把战略内线作战转化为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以及把战略的持久战转化为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在整体对抗中,敌处优势和主动,我处劣势和被动,经过我们的努力,将其转化为在局部对抗中,我处在优势和主动,敌处劣势和被动。为了有效实现这种转化,毛泽东辩证地提出科学的作战方法,在第一阶段敌方战略进攻,我方战略防御时期,我们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我们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和阵地战辅助。第三阶段敌方战略退却,我方战略反攻,我们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和游击战辅助。三个阶段中,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三者灵活运用,相互配合。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一系列辩证思维的重要范畴,帮助人们认识抗日战争和指导抗日战争,如战争和政治,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等。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政治是矛盾普遍性的范畴,战争是矛盾特殊性的范畴,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政治寓于战争的全程和各个方面,要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就必须进行抗日的政治动员和政治宣传,战争又有其丰富的特殊性,必须重视战爭,研究战争。

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中,保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效保存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4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基础决定了精神活动。毛泽东针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提出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尊重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必须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的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伟大神圣的卫国战争,是改变我们长期被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现状,决定中国迈向自由平等道路,建立新中国的重大事件,抗日的将士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我们的反侵略斗争,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问题上,毛泽东特别提到我们可以利用敌人指挥方面的错误和笨拙。抗日战争以来,敌人总共有五六个方面的错误,例如,逐渐增加兵力、没有主攻方向、没有战略协同、失去时机和包围多歼灭少。抗日战争的指挥员们要善于抓住敌人的这些错误,为我所用。当然,我们的指挥员要尽量少犯错误,不被敌人利用,敌人犯错误是由于其不可克服的矛盾决定的。比如毛泽东还特别举例说明敌人把兵力集中徐州时,华北占领地就出了大空隙,我们就可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华北的抗日游击战争。

为了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赞成任何一个抗日指挥员,离开客观条件,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但是我们必须提倡每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他们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指挥员认真细致地研究敌情,认真细致地研究我们部队的状况,认真研究友军的状况,认真细致地考察地形地物,讲求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讲求在敌强我弱的状况下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要發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善于学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摸索和寻找规律,在战争的大海中学习战争的游泳术,甚至还要向敌人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提高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我们驾驭战争的能力。

5 发挥人民战争的重要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论持久战》中通篇贯穿着发挥人民战争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认为,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既是军力和经济力的竞争,更是人力和人心的竞争,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胜负,毛泽东批评“亡国论”、只看到日本比中国武器先进,就得出中国必然灭亡的错误结论,这是战争问题的“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这种观察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士兵与武器结合不稳,士兵思乡厌战,都是导致日本的劣势的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中国人民、日本人民、世界人民都支持中国的抗日卫国战争,必然形成中国的优势。

除此之外,毛泽东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重要思想,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就必须有军队现代化,提高军队装备和战略素养。我们党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思想武装、促进军队进步的措施,实行官兵一致,尊重士兵,废除封建的打骂制度和对士兵的肉刑制度,实行军队的民主制度,废除“捉兵法”和“买兵法”,改为积极的抗日动员,当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站稳人民立场,表现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战的素养,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获得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更大的信心和底气。

在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分析下,中国本身是大国,人多、物博、地广,只要动员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就会有充足的兵源和财源,就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人民战争思想贯穿在抗日战争的全程和各个方面,贯穿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各个环节,发动所有的老百姓武装起来,不论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形式,都可以对敌人进行广泛地袭击,毛泽东还举例子说明,依靠人民是我们党能够获得胜利,取得革命事业进步的关键,土地革命战争时代的红军,能够以弱小的军力战胜国民党强大的军力,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得力于民众的支持,有了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的民众,我们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今天我们进行抗日战争是民族革命战争,必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战争的各个环节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从而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获得战争的全面胜利。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抗日战争实际问题,指出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指出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怎样争取胜利的条件。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人民战争
创设学习主题,促成深度学习——以“从《论持久战》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例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打一场人民战争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必须坚持“建统一战线、打人民战争”
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论徐向前对丰富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贡献
人民战争的真情实录——评《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