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业院校“线上线下一体化”志愿服务实践效果分析

2023-08-21 09:00丁珏
科教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丁珏

摘要 目的:探讨卫生职业院校“线上线下一体化”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效果。方法:招募59名学生作为观察组到社区、医院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采用配额抽样法选取59名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观察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效。结果:90%的学生认为参加卫生医药类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83%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有助于理实一体化学习,84%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奉献友爱的志愿服务精神,83%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交流能力。结论: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关键词 线上线下一体化;志愿服务;实践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47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22―2023年度参与社区志愿服务≥4次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的学生共计59名为实验组。其中,男生8名,女生51名。根据实验组所在的年级、班级、专业,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选未参加志愿服务的59名学生作为对比组,两组学生在年级、性别、专业、年度成绩考核差异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对接受学生志愿服务≥4次的180名接受服务对象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志愿者入选

依托佑康志愿服务平台,学生志愿者手机注册后自愿加入学校志愿服务队。平台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即可成功成为佑康志愿服务队的正式成员。入选的成员需身心健康,具备一定的卫生专业技能,能吃苦耐劳并且有较好的沟通和服务能力。

1.2.2志愿者培训

志愿者的培訓方式打破以往“我教你听”的机械模式,依托学校护理、药学实训室、“常有健康”学院教学基地等,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示范教学、微课堂、技能操作实训、体验观摩等多元化的培训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培训的内容涵盖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如应急救护、心肺复苏、康复训练、用药指导等,通过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1.2.3志愿服务项目

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以多元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信息化的实训基地,精准对接护理、药学、康复等品牌专业特色,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卫生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根据医药卫生类各专业的特点,凝练具体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1+3+X”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即以“佑康志愿”为志愿服务品牌,以“红烛”志愿服务项目、“幸福阳光”志愿服务项目、“博爱青春”志愿服务三个项目为核心,以X个专项志愿服务项目作为补充以此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项目化志愿服务管理[1]。

1.2.4志愿活动实践

以“奉献、博爱”的志愿服务理念为基准,以志愿服务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为内容,以项目化管理为手段,以多元化评价为准绳,通过线上学生注册登记,线下学校培训管理;线上志愿需求方项目预约,线下学校项目化管理;线上学校任务分配,线下学生志愿实践;线上服务时间量化,线下激励机制驱动;线上多方评价,线下监督反馈,开展供需对接、精准量化、有效激励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学生志愿服务实践。

1.2.5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

①调查方法。学生志愿组织者从志愿服务项目实施前以及实践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对卫生行业的择业动机得分和就业意向占比。具体实施为指派3名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对接受学生志愿服务≥4次的180名接受服务对象进行现场调查以此了解对卫生职业院校志愿服务者的满意度。发放问卷调查180份,回收18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1.2.6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的资料采取例数和百分比来描述,计量的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使用独立的样本t检验对计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卡方检验对计数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研究结果

2.1受众者对学生志愿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接受学生志愿服务≥4次的180名受众者对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满意度综合评价,97.8%的受众者表示满意;2.2%的受众者表示学生的志愿服务一般,无不满意。

2.2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评价

90%的学生认为参加卫生医药类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83%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有助于理实一体化学习,84%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奉献友爱的志愿服务精神,83%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交流能力。

2.3实验组与对比组学生就业意向比较

志愿服务实施前实验组与对比组在学生择业动机总分、择业期望、择业价值得分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志愿服务”后,实验组学生择业动机总分比实施前高(t=3.384,P<0.001),且较对比组学生择业动机总分高(t=3.71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实施前、后,对照组学生择业的动机总分没有明显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实验组与对比组学生医疗服务就业意向比较

实施前,实验组和对比组学生医疗服务就业意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实验组学生医疗服务就业意向比例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如表1。

2.5卫生医疗机构对学生志愿活动的评价

常州市红十字会为2位学生颁发“优秀志愿者”称号;学校防艾志愿服务社在常州市中小学优秀学生社团评选中获评“精品社团”;心烛志愿服务社在常州市十佳百优学生社团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学中职组十佳社团;志愿服务中2个项目成为常州市红十字会“博爱青春”志愿服务活动市级优秀项目;1个项目成为常州市红十字会“博爱青春”志愿服务活动市级立项;1个项目被评为江苏省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一等奖。

3效果评析

3.1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增进了学生对医护工作的认识

卫生职业院校“线上线下一体化”志愿服务根据社区、养老院等机构的服务需求,以项目化、专业化的形式开展,改变以往导医导诊、关爱幼儿的传统形式,新增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医护指导,如进社区教居民如何进行应急救护操作;进养老院教会老人做康复训练动作和健康操;指导慢性病患者在饮食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科学地进行膳食搭配。针对就医困难的患者,教会他们如何登录医院公众号进行网上预约、就诊、配药的流程,实现居家便捷的就医模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83%的学生增进了对医护工作的认识。

3.2项目化志愿服务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志愿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项目化管理的方式,精准对接学校专业特色,并涵盖了“基础护理学”“健康体检应用”“社区护理学”“营养保健”“康复治疗技术”“慢性病管理”等专业课内容,实现了将课内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课外实践操作,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与此同时,学校配备专业的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尤其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学生出现的操作进行及时的纠错,因此83%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理实一体化的学习,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

3.3受众者的认可增加学生卫生志愿服务的信心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社区、养老院等机构的受众非常喜欢专业化、项目化的医疗卫生志愿服务,他们认为健康操、康复训练有助于身体的恢复,能满足他们身心健康的需求。在对学生志愿服务后的评价反馈中,97.8%的受众表示满意,他们认为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服务态度好,专业水平高。常州市红十字会还为2位学生颁发“优秀志愿者”称号。受众的肯定给予了学生对从事卫生医疗服务工作的信心,他们表示作为一名未来的医护人员,会用爱和知识守护生命。

3.4志愿服务激发了学生从事医疗服务的择业动机

随着护理专业高层次学历人才的逐年增多,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他们往往认为自身能力不足很难进入三甲以上医院就业。而乡村卫生院、社区医院却急需护理人才,这为高职护生提供了就业机会。高职护生不仅可以解决社区医院人力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降低患者就医的服务成本、提升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医院服务工作的动力。从上述的调查研究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可以加強学生对从事医疗服务的择业动机,通过志愿活动,让学生对医疗服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受众者的肯定和卫生医疗机构的表彰,也让他们意识到从事医护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从业欲望的提升。

4结语

卫生职业院校“线上线下一体化”志愿服务活动,从基本卫生常识、洗手知识、康复常识、安全知识等方面切入,将学校所学专业特长,运用到各类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从学生自己了解知识到教授他人学习,从理论传授到技能训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专业自豪感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落实行动导向。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卫生职业院校“线上线下一体化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研究”(2021SJA0640)。

参考文献

[1]陈玲.卫生类院校专业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实践[J].江苏教育, 2019(20).

[2]杨玲玲.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3]李超.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21.

[4]卞飞.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⑴.

[5]林彩燕.志愿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浙江学刊,2016(3).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构建志愿服务新常态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