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项目扶持我国特色产业发展的贵州实践与完善建议

2023-08-23 11:34郭靖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农场经济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社员农产品

郭靖(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一、世行项目贵州区特色产业项目现状

世界银行贷款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是国务院扶贫办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第六个大型贷款扶贫项目。项目以片区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探索撬动社会力量共同建立生产、加工、品牌打造、物流、市场推广、销售等环节综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通过在贫困区域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提高农户能力建设等活动,尝试以公平的、社会可接受的和环境可持续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世行项目贵州区主要是在遵义市赤水市、习水县、桐梓县和毕节市大方县、织金县实施,项目完成组建39个合作社,覆盖35个乡镇。重点实施金钗石斛、乌骨鸡、天麻、辣椒、蜂糖李、蜂蜜、黔北麻羊、猕猴桃、魔芋、蚕桑等特色产业。

二、世行项目贵州区特色产业发展实践探索

通过座谈、访谈及实地走访等方式调研世行项目贵州片区桐梓县、赤水市、习水县、大方县、织金县的36个合作社,详细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发现,项目经过多方谋划、精心组织实施,探索形成了一些可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选地方特色产业

产业带动是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选准产业、选对产业、选好产业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方式之一。农民富不富,关键是农村地区有没有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关联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优先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赤水市和大方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赤水市种植石斛和养殖乌鸡的历史悠久、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品质优良,经济附加值高,9个合作社瞄准石斛和乌鸡这两个地方特色产业,将种养殖区位优势转化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产品的影响,培育发展壮大石斛和乌鸡产品品牌。大方县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基地,利用产品差异化生产,突出产品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通过强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合作社优选本地辣椒、金银花、天麻、魔芋等特色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二)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项目着力转变简单扩大生产规模的传统观念,全面引入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在建设内容上,创新性设计包括良种繁育、标准化种养和加工、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品牌创立、包装设计、物流运输、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等环节的农产品全产业链。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探索创新多种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习水县积极创新组织方式,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将黔北麻羊养殖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习水县助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引入粤桂黔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贵州智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黔北麻羊养殖合作联社为纽带,形成“社员+合作社+合作联社+股份公司”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四方优势,精细分工合作。社员负责麻羊养殖,合作社负责培训社员、提供技术服务、麻羊收购,合作联社负责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各合作社生产,股份公司负责羊肉的精深加工、品牌创建、产品销售推广等,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加工、统一标准、统购统销,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三)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产品销售是世行项目扶持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事农产品产销对接是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途径。赤水市和大方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多种手段拓宽产品销路,缓解疫情之下的销售困局。在受疫情影响、线下销售受阻的情况下,赤水市合作社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拼多多等平台打造线上销售渠道。瑞婷婕种养殖合作社主动寻找周边旅游景区合作,帮助其销售自家产品,充分挖掘周边市场,借助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宽销路。农户加入合作社形成抱团式发展,合作社通过创新销售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使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市场,让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能够走出大山,大大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提高了家庭经营收入。

(四)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项目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台探索和建立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农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支持农民、集体以土地或其他资产入股合作社,建立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股份合作关系。鼓励农户流转土地,集中土地资源,推进规模化经营。合作社通过流转农户土地、聘用农民务工、创新利益分配等方式,让农户获得租金、薪金、股金,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形成“股份式”利益联结机制。织金县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村社共建”等生产经营模式,规模化发展蚕产业、魔芋产业、猕猴桃产业,带动社员致富增收。合作社社员以村集体土地折价入股,将小而散的土地集中利用起来,盘活土地资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习水县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规模化发展黔北麻羊养殖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带动社员致富增收。

(五)发挥能人带动效应

充分发挥“新乡贤”能力强、资源丰富、渠道多、人脉广的作用,返乡当创业致富带头人做项目带动身边的贫困户,号召力强,百姓信服。通过能人带动效应,可以最大程度消除农户参与创业的壁垒,让原本的门外汉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的市场运作中。织金县和大方县合作社负责人责任心强,能人带动效应显著。通过访谈合作社负责人,世行项目只负责提供前期建设资金,而运营环节是不提供的。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缺乏等问题,有些合作社虽然存续时间较长,但受疫情、气候等因素影响,产业效益未充分发挥,合作社负责人通过垫付周转或靠个人关系借贷维持合作社正常运转。虽然暂时存在困难,但合作社带头人依然充满信心,妥善经营,尽最大可能为社员提供好服务,带动社员把种桑养蚕、魔芋种植规模发展壮大,带动社员增收致富。

(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是世行项目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规范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合作社社员的主体意识、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一是五个县(市)合作社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手册》 《采购管理手册》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手册》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管理、项目采购、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二是各项目合作社监理事会成员均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并定期进行换届选举。合作社定期召开理事会议、社员大会,商讨合作社发展、制定合作社发展计划,并向全体社员公示,接受社员监督。三是合作社充分吸纳当地能人大户、年轻社员入社,对监理事会成员和社员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剔除空壳社员,纳入活跃社员,保持合作社发展活力。四是定期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合作社管理培训、营销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社员自身素质,提升合作社发展后劲。

(七)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世行项目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是采用有机肥施肥技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可减少农业产业中高毒、高残留农药比重,提高土壤肥力,不断改善土壤、水质及空气条件,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选聘第三方监测机构对病虫害防治、土壤侵蚀、养殖、加工污染等情况进行监测,聘请环保专家进行严格的事前把关和事中监督,防止破坏生态环境。三是加强绿色农产品的打造。石阡祥丰文化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自然”和“旅游”打好生态农业牌,积极探索发展多种适宜农业产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不断探索多种盈利模式,实现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环保与有机相结合,实行以短养长,结合农旅一体化深度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八)重视带贫益贫效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贵州省各县严格按照覆盖率双80%的要求,即:在项目实施区域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达到80%以上、合作社所有社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达到80%以上,促进建档立卡户持续稳定增收,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的带贫益贫作用。一方面,将有条件支持合作社发展资金平均量化给脱贫户,与脱贫户社员签订入股协议,分红协议、养殖协议、饲草带动等协议,从种养殖带动和务工带动两方面提升脱贫户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合作社按照章程规定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取5%左右的纯利润额外分配给脱贫户社员,让脱贫户社员在务工收入、交易收入、交易量分红之外又有第四次收入,最大化提升脱贫户社员收益,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贫作用。

三、世行项目贵州区特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特色产业项目运营资金缺乏

调研过程中所有合作社都表示: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资金不足,资金链短缺的情况。由于合作社的特殊性质,导致合作社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过程中,存在资质审核和缺乏抵押物的情况,合作社容易出现资金缺口。虽然政府对合作社的发展有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合作社内生动力不足,自身造血能力不强,缺少抵押物,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如8家黔北麻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运营过程中,世行项目资金只在合作社建设初期,帮助解决厂房、机械设备、办公设备、基础设施等问题,在合作社正常运营中,由于大部分合作社在2021年才正式开始养殖,黔北麻羊养殖周期至少需1年以上,暂时没有盈余,期间饲料成本、人工成本、水电成本、疫病防治等支出巨大,运营资金严重缺乏,仅有较少资金维持合作社正常运转,且这些资金多数是合作社理事长凭借个人关系借贷而来。因养殖合作社涉及农户多,风险大等问题无法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只能依靠政府涉农资金支持或者民间借贷维持合作社正常运转。另外,受极端冰雹灾害和疫情影响,合作社经营状况不佳,导致合作社面临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存在严重“融资难”等问题。

(二)特色项目缺乏专业技术指导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无法因地制宜推广技术、过分依赖外部主体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在实际生产中,技术推广内容与产业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时间错配等,合作社社员缺乏农技知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赤水市9家合作社均表示从未接受过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有7家合作社表示从未进行过技术人才的引进。技术人才和技术指导的缺失,使得农民合作社的技术劣势难以得到缓解,严重阻碍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多家合作社由于技术缺失,在面临突发、重大且不常见的经营风险时,容易造成重大损失。习水县8家黔北麻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只有2家合作社与遵义市农业科学院畜牧专家有合作,3家有专业技术人员和兽医,其他合作社大部分靠饲养人员个人养殖经验,出现疫病时,病死率高,损失严重。农户在规模化养殖时,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偏低,遇到极端天气灾害或重大动物疫病时,无法及时救治,养殖损失重大。2022年冬季,1家合作社因海拔高,遭遇寒潮,冻死100多头麻羊,损失惨重。访谈中,8位理事长一致认为在规模化养殖时一定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加强农户养殖技术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养殖损失。织金县加工人才缺乏,特别是懂魔芋加工技术的人才缺乏。

(三)特色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农产品的长远发展不仅依赖于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更依赖于产品的品牌效应。品牌打造能够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赤水市9家合作社中,有注册商标的仅有4家,使得赤水特色农产品(乌鸡、石斛)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却很难走向更远、更大的市场。织金县拥有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4家,注册品牌为“保桑”“贝心逸”“小魔仙手工魔芋豆腐”“白泥人”“草根牛”等,8家合作社均未获得绿色或有机认证,仅1家合作社建立了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合作社品牌竞争力较弱。由于农产品商标注册经历的时间较长,同时政府财政未对合作社商标注册、品牌建立等给予优惠支持,很多合作社都表示不需要注册商标。大方县一些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使农产品品牌效益提升,但是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合作社没有认识到农产品认证“两品一标”价值,合作社的品牌效益较低,同时政府对“两品一标”的宣传和推广也不足。

四、促进世行项目贵州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多方筹措增加项目运营资金

首先,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对合作社的帮扶作用,依法依规扩大授信抵押物范围,允许农民合作社以自有厂房、牲畜、设备等进行抵押;简化信贷流程,提高贷款审批速度;适度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下沉到基层行政村,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供优质服务。要积极引导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担保支持,帮助合作社获得贷款。其次,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府支持力度。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带动作用明显的合作社,以发挥其示范作用;财政专项资金要作为约束性资金安排,专门用于农产品研发、销售、质量标准与认证、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供给。最后,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资合作社,打造合作平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垦企业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根据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投资情况设立“特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相关基金通过直接股权投资和设立子基金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

(二)强化特色产业技术人才支撑

首先,创新合作社人才培训机制。根据合作社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分类开展培训。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技术、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邀请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专家,通过远程教育、以会带训等形式进行指导,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合作社管理人员教育培训考核制度,督促管理人员完成定期考核,培育一批有技术、懂文化、会管理的合作社管理人才队伍。其次,完善合作社人才引进机制。政府通过建立“绿色通道”纳才途径,鼓励相应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到合作社就业。合作社采取公开招聘、多形式留任(兼职、技术合营、协作研发及长期就任等)等方式吸纳人才,必要时可因人设岗。同时,合作社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机制,邀请相关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或从事技术开发和服务。最后,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政府部门对合作社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优秀合作社人才专项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合作社优秀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对合作社发展贡献较大的人才奖励。开展“优秀合作社人才评选活动”,对于有突出贡献或表现特别优秀的合作社人才进行公开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

(三)加强合作社特色产品品牌建设

首先,增强合作社品牌意识,树立农产品品牌战略观念。注重品牌设计,挖掘当地原有的资源优势,将这些资源融入到合作社品牌的文化内涵中去,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培育农业品牌,集中力量发展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布局,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增强品牌维护,积极推进商标注册与产品质量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努力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精准监测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创新品牌营销方式,积极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进行品牌推广;利用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扩散能力,增强品牌影响力。其次,加大品牌建设政府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及农业相关部门要加大品牌建设、品牌宣传投入,组织合作社参加品牌建设座谈会、宣传会等,组织开展展销会等交易平台,营造创立品牌的社会氛围。加大资金扶持,通过“以奖代补、直接项目补贴”财政资金的支持,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减少合作社品牌建设的压力。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社员农产品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