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2023-08-23 11:34尹逊红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党员干部思政

尹逊红(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

关键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党员干部;融合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极具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和“魂”。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因此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由后代继承发扬,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内涵博大的优秀文化,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深刻的道德思想、社会习俗等,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积极、受广泛认同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能产生积极作用,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涉及儒家、道家、法家等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占比最大,也最具影响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延续至今,使人民群众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奋斗精神使中华民族在国之危难之际挺起脊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活的时代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思政教育的作用价值

党员干部的思政教育既要与时俱进也要立足传统思想,要响应时代需求并做好融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在党员干部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既是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也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途径之一。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员干部思政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平台,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联系,我国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思政教育体系既顺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奠定了文化基础,二者相呼应,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功能

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举措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未来发展的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在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会贯通和创新转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教育应用。

(三)推动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的内外兼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党员干部对思政教育的亲切感,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思政教育效果。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可以增强教学吸引力并提高党员干部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加强教育效果。对外能帮助党员干部领略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自信,对内能提升自身道德约束力和自驱力,进而提高思想道德价值和政治品格,有益于思政教学与自主吸收的良性循环,增加了党员干部的民族自信心,进而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和弘扬。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员干部思政教育融合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视,社会各界逐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进行思政教育。然而,在当下形势和现有教育模式下,思政课堂作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中还会面临一些问题。

(一)党员干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干扰

当今文化获取渠道纷繁复杂,国外部分文化逐渐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冲击。部分党员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刻,厚重广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观感冲击较大的外来文化相比不易被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当党员干部面临文化冲击时,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不加思考,在思政工作干预不及时、思想扶正不到位的情况下就会促使党员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进而错失掉学习、应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优阵地,就会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形成不利于党自身建设的因素。

(二)党员干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

随着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党员干部容易出现追求物质享受的现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淡漠忽视的态度。互联网上对“流量明星”等的支持和关注远远超过对文化界、学术界和科研界的推崇,还有部分青年党员干部盲从地追逐快节奏的“流量文化”,忘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和现实意义,而作为实践者的党员干部,由于缺乏学习热情而导致其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畅通、不清晰、不坚定,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员干部思政教育融合之路上的阻碍。

(三)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亟待创新

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思政教育课程对教学方式有了创新需求。党员干部对思政教育体系缺乏新意、陈旧枯燥的讲授模式很难提起学习兴趣,不利于党员干部自主学习和传播。目前,党员干部思政课程的设置多局限于政策、法律、法规等,课堂模式也多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精神和品质的高度凝练,传统的、缺少互动和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由此造成了思政课程和党员干部之间教育与教学的矛盾,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员干部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使文化吸收、传承和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建议

党员干部思政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做好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本文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为了抵消外来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是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员干部眼中曝光率的有效方式。在党员干部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知识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尽量多地呈现在党员干部面前。除此之外,对应设置专题教育视频课件、线下活动,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播种在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中。另外,在重要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组织活动让党员干部沉浸式演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增加党员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及课堂质量

思政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个人魅力都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态度,所以要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传播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上得到传播。各级党校及干部教育学院应适当扩充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师队伍,增设学科及带头人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还需要主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效结合的现实案例,提高课堂魅力进而提升课堂参与度,增强党员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促进课程的顺利推进,加强党员干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三)拓展沉浸式和多元化思政教育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类课程的结合则为丰富和拓展党员干部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一方面,亲身实践能更好地领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沉浸式地走近文化地区是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党员干部的思政课程应把握好党员干部的工作特点,组织好课堂外教育,让课堂上的知识体系在课外能得到验证和切身体会。如组织党员干部重走红色革命路线,学习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重走长征路,学习长征精神;感受边塞风情,体验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收获的感受最深刻,课下亲自感受历史氛围和历史背后蕴藏的时代意义,沉浸式参与的过程会让党员干部产生深层次的思想共鸣。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行动的精神指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党员干部热情不足及党员干部思政教学方式陈旧的状况,促进党员干部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加党员干部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其更好地执政为民具有良好作用。

猜你喜欢
中华党员干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