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教育走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2023-08-24 15:17苏艳红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阅读课堂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哲学思想。儿童哲学教育是学生认知哲学思想、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活动。教师可以以蕴含哲学思想的阅读文本为基础,引入儿童哲学教育,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文章结合作者现有经验,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方面入手,论述儿童哲学教育走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儿童哲学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0-0017-03

儿童哲学教育自被提出以来,备受关注,并迅速发展,演变为影响广泛的儿童哲学教育思潮。现阶段,我国有很多学校在进行儿童哲学教育,以此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这些学校不断探索儿童哲学教育本土化的路径。儿童哲学教育本土化的路径有很多,走进学科教学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阅读课堂是进行儿童哲学教育的依托。到底什么是儿童哲学教育?为什么要让儿童哲学教育走进语文阅读课堂?怎样让儿童哲学走进语文阅读课堂?这是值得思索的。

一、儿童哲学教育的概述

1969年,美国哲学发展研究所的李普曼教授出版《聪明的发现》一书,标志着儿童哲学教育的诞生。李普曼教授经过二十多年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于1991年出版了《教育中的思维》,这标志着儿童哲学教育思想体系基本成型。在该著作中,他强调要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助力儿童发展审辩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同时,他将思维分解为不同的“技能”,建立不同的思维机制,设定了形成“理性”的基本规则。李普曼教授继续拓展自己的研究,发表《教育中的思维》第二版。在该书中,他整合了情感体验、心理行为、思维技巧和非正式谬误,使用统一的方法进行判断。同时,他提出新的看法——尽管审辩性思维很重要,但是仅培养儿童审辩性思维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关怀性思维。尽管新旧两版《教育中的思维》的研究范围不同,但二者都阐明了儿童哲学教育的基本诉求,即培养儿童“理性”能力(理性精神统领下的思维品质)。

另外一位儿童哲学教育的倡导者马修斯教授也更加关注儿童的“理性”能力。在他看来,儿童有一种质疑精神和游戏的能力。在这些能力的支撑下,他们会解决诸多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儿童会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世界。所以,他主张为儿童提供自由空间,让儿童“做哲学”,发展“理性”能力[2]。

李普曼和马修斯教授都认为“儿童即哲学家”,成人应关注儿童的好奇心,倡导共同探究,借此让儿童发展“理性”能力。

二、儿童哲学教育走进语文阅读课堂的原因

儿童哲学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从教学内容上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寓言故事、散文、戏剧、小说、诗歌。这些阅读文本正是儿童哲学教育的切入点。即便是文言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亦有启迪学生的哲学之思的资源。

从教学形式上看,虽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碎片化、简单化等弊病,但这不意味着儿童哲学教育不能切入阅读教学。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大维度之一。同时,《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乐于探索,勤于思考,使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辩证地看待、思考问题,逻辑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由此可见,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理性”能力发展。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融入儿童哲学教育,助力学生发展“理性”能力。

从积极影响上看,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文学科是以语言为主的学科,儿童哲学教育是以感悟思想为主的方式[3]。儿童哲学教育走进语文阅读课堂,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语言训练机会,使学生通过不断体验语言训练活动,增强语感,发展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挥思维作用,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由此感悟思想,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发展。

三、儿童哲学教育走进语文阅读课堂的策略

(一)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是儿童哲学教育模式的第一步,是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先调动学生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明了教学情境的价值,指引教师创設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倾向[4]。对此,在践行哲学儿童模式时,教师可以围绕阅读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大都贴近学生生活。但是,教材按照单元形式编排课文。尽管每个单元中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但是每篇课文都缺乏一个具体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将阅读课当作负担,滋生负面情绪。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学生很少主动思维,难以“做哲学”。在体验家庭生活时,大部分学生阅读了《米小圈上学记》系列书籍。《米小圈上学记》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具有趣味性。学生沉浸在书籍中,能够产生积极情绪。对此,教师可以模仿儿童哲学方式,创设情境。

以《小猴子下山》为例,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如此创设情境:“在去年春天的时候,爸爸妈妈带着米小圈回到老家。在老家生活了几天后,米小圈发现爷爷每天早出晚归。他很好奇爷爷的工作。一天,米小圈按捺不住好奇心,跟着爷爷一起走进他的工作场地——农田。一到农田,米小圈看到了黄澄澄的玉米,发出阵阵惊呼。只见米小圈一蹦一跳地来到玉米地里。”此时,全体学生认真倾听,并在脑海中想象相关画面。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觉得米小圈接下来会做什么呢?”学生在兴趣的支撑下,发散思维,想象不同的画面,踊跃猜测。有的学生猜测:“米小圈会兴冲冲地掰玉米。”有的学生在倾听后,深受启发,猜测:“米小圈在掰玉米时,因为力气太小了,没有掰下来,自己还摔倒了。”

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兴趣,自觉思维,踊跃描述,由此顺其自然地走进了语文阅读课堂。同时,不少学生因此激发兴趣,想要知道后续故事。教师可以继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儿童哲学教育模式的第二步。儿童哲学教育倡导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5]。自主提问其实是学生思维的结果,学生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解决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继续思维,

解决问题。因此,在践行儿童哲学教育模式时,教师要依据阅读内容,利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围绕自己好奇或不知道的内容提出问题。在自读课文时,大部分学生兴致高昂,认真思考,联想到不同的问题。在学生自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共享问题。在学生共享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书写,如“如果种葫芦的人关注的不是葫芦而是蚜虫,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为什么种葫芦的人觉得葫芦的叶子不是葫芦的一部分?”“为什么种葫芦的人觉得蚜虫和葫芦之间没有关系?”“为什么种葫芦的人会感到后悔。明年他还会不会继续种葫芦呢?”等。所有问题并不是学生都感兴趣的。为了增强问题的针对性,教师可以组织“最感兴趣的问题”评选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选票纸。

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号______姓名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现在拥有了一张权力卡。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赶紧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写下来吧。期待一会儿大家一起讨论。

______ ______ ______

学生会再次阅读文本,认真思考,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之后,学生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一起解决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三)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儿童哲学教育模式的第三步。在分析问题时,学生要与他人通力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认知差异的影响下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提出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会开放思维,一方面会激发阅读兴趣。基于此,在践行儿童哲学教育模式时,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具体而言,在学生确定各自最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可以提出合作任务:“请大家先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再次阅读文本,试着寻找问题答案。接着,请大家和小组成员合作,共享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及问题答案。其他组员认真倾听,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如此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会走进合作小组中,积极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围绕不同的问题,提出个性看法,碰撞出思维火花,增强思维活力。

(四)群体探究

群体探究是儿童哲学教学模式的第四步,是教师和学生,或学生和学生进行探究的活动。在儿童哲学教育中,教师要使用问题改变学生狭隘的思考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多元、丰富、深刻的观点。同时,在儿童哲学教育中,儿童要进行哲学式的思考,求同存异[6]。对此,在践行儿童哲学教育模式时,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学生建立个性认知。

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讨论不同的问题,产生了独特的认知。于是,教师可以围绕每一自然段组织探究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并解答。如一个学生发问:“当听了小鸟的话后,青蛙会不会跳出井呢?”在提出问题后,该学生答道:“我认为青蛙不会从井里跳出来。因为青蛙没有办法从里面跳出来。”此时,教师鼓励其他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青蛙会从井里跳出来。就算它自己跳不出来,可以让小鸟帮忙呀。”面对此回答,有的学生发问:“小鸟怎样帮助青蛙呢?难道要将青蛙从井里拉出来吗?小鸟的力气很小的,如果拉到一半没有力气了,可能会和青蛙一起掉进井里。”教师把握时机,进行引导:“确实如此,青蛙要想改变现在的状况,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但是有时候,所借助的外界力量可能会发生意外。所以,做事情还是要靠自己。”学生认真倾听,深受启发。同时,学生因此产生其他问题:“青蛙可以怎样靠自己的力量从井里出来呢?”其他学生发散思维,联想不同的方法,诸如“青蛙可以在井壁上凿一些小洞,将小洞当作梯子,

一步步地爬上去。”“青蛙可以将井壁上的苔藓清理干净。在井壁不再光滑的情况下,爬上去。”在此过程中,

一名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我认为青蛙根本就不会从井里出来,因为它一直觉得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那么大。”其他学生就此积极思维,提出不同看法。

学生通过体验集体探究活动,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看法,实现求同(青蛙有可能从井里出来)存异(青蛙从井里出来的方法不同),建构良好的认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会获取人生道理。此外,大部分学生因此学会多角度思考,增强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理性”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儿童哲学教育给予了学生思维机会。在儿童哲学教育的助力下,学生可以积极体验课堂教学活动,踊跃思维,建立个性认知,提升“理性”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剖析儿童哲学教育,把握要点——培养儿童“理性”能力。教师要分析、了解儿童哲学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明晰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教师要以语文阅读课堂为依托,以兒童哲学教育模式(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群体探究)为工具,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应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走进阅读课堂,发挥自主性,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像哲学家一样,由始至终地发挥思维作用,从不同角度思考,建构个性认知,受到良好思想的滋养。同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地增强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审辩性,提高思维水平,实现“理性”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唐嘉婉,李宁.探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哲学教育的渗透[J].读写算,2021(27):25-26.

刘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研究[J].才智,2020(13):118.

卢衍黄.儿童哲学视域下的语言思维角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2):54-57.

王妤娜.小学语文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多模态教学模式[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9):11-13.

林亦芬.语文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9(18):37.

郑宇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教育的行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专项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xczx22-4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艳红(1982.4-),女,福建泉州人,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阅读课堂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巧施练笔,让写作之花绽放
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紧贴新课标,反向设计阅读课堂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