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观激发农业产业资本内在动力

2023-08-25 19:15周雷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农场经济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二十大党中央

周雷(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新时代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我们未来的工作职责和使命尤为重要。

一、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要理论的背景和逻辑

(一)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回顾了过去五年、十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形势下,中国经受住了各方面风险挑战的考验,在党和国家事业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一步推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详细阐述了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见如果想要完成党中央制定的总体战略目标,则必须要把高质量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于是党中央高屋建瓴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发展,但不能无序发展,不能不平衡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因此要如何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发展要求,为各行各业未来开展经营工作提供了顶层指导思想,深刻领悟其内涵有助于完成党中央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使命,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汇入巨大的历史洪流中,与党中央和国家一起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二)指明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明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全面”提供了更广阔、更深度的内涵注解。党中央首次提出“农业强国”的目标,这一精神指引必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农业科技和装备、食品供给等领域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变革。

(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国资国企改革路径的基础上继续做深,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

二、深刻理解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

(一)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耕文明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根据历史考证,距今八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明已经发现了水稻种子,距今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粟和谷子,人类祖先使用劳动工具进行农耕和养殖,祖祖辈辈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原始的聚集部落,靠土地的滋养,形成了人类文明。农耕文明同大河文明一起,组成了人类发展的起源,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通过近代科学研究,世界农业起源主要分为三个中心:

1.以小麦和大麦为起源的西亚两河流域;

2.以小米和大米为起源的中国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

3.以玉米为起源的中美洲。

长江、黄河作为我国最大的两条长河,世世代代滋养着华夏儿女,他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我国悠久璀璨的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农业发展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一直以来都是各朝代统治者重点关注的领域,“井田制”“俸禄制”“均田法”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统治策略都离不开对农业发展的关注,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党中央更是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略,确立“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全面构建农业社会文明。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但养活了近世界20%的人口。虽然我国耕地面积排名世界前列,但人均耕地面积还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为我国粮食政策指明了方向,给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借鉴历史及世界农业发展经验探索我国农业发展路径

我国农业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模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也需要自主创新。

温铁军教授在《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一书中提到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类型可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世界农业发展模式及特点各不相同。

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起源于殖民地统治,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水平高,倾向于单一化种植,商品化程度高,但这样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并不是平衡协调发展的态势。

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是在欧洲大陆殖民宗主国本土形成,因其各国国土面积狭小,无法实现规模化大农业体系,历史上欧洲有实力的国家均是通过向海外殖民地索取高额回报用以反哺其国内高昂的福利体系,本土农业发展是以庄园为主,销售范围通常也是其国内及欧洲,因此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由于欧盟独特的政治体系、人口老龄化及普遍高昂的福利保障体系,导致欧洲各国农业发展均存在不同的瓶颈期。

东亚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面积紧张,气候条件稳定且有规律性,形成了特有的“自耕农业”模式。自耕农业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依托于土地,农民世世代代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生活,圈层及人际关系稳定不易被打破。同时,勤劳智慧的农民能围绕土地形成小的生态系统,长久以来形成了依托土地的社会治理单元。

中国传统农业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在世界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已无法与时代接轨,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也对农业产业造成了极大伤害。世界经济发展到如今的程度,传统的自耕农业更加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农业如何发展是需要探索的,既不能依靠惯性来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也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在国内进行复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农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学习和尝试,在发展中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除保持我国农业特有的韧性外,又积极向国外先进模式和技术学习,适度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其他行业与农业的结合,都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的方向和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经营制度、经济体制、农村土地改革、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农业科技、农业服务等多个维度拓展了发展要求和方向,同时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产业做到高质量发展,胸怀天下,有大国责任和担当。

三、高质量发展观激发产业资本内在动力

在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指引和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后,对产业资本自身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和方向。

(一)统一思想,持续学习

要持续贯彻学习党中央的精神指引,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只有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产业资本发展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其生机活力,逐步向党中央要求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靠拢。

(二)深刻理解农业全产业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效率。要深刻理解农业产业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重要地位,以及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要牢牢守住“两条底线”。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产业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全产业链上合理布局,农业全产业链涉及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多个环节,且环环相扣,紧密关联。全产业链上各环节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实现协同发展才能发挥更大效益。这就要求产业资本一定要深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助力行业强链、补链,产业资本不能做无序发展,要助力农业产业在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上,通过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并购等多样化手段实现更大产业发展价值。

(三)树立高质量发展观,对标一流企业

产业资本作为企业方,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引下树立高质量发展观,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对标一流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多方面,应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从企业文化、经济效益、治理结构、管理水平、风险内控、人才梯队等多方面深入对比、研究学习,强化优势,补充劣势,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作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在技术、制度、商业模式、管理激励、人才引进等多方面体现创新精神,激发内在动力。

四、结语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已从顶层设计指明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各行业都将以这个指引精神规划发展路径,农业产业作为“国之重器”,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战略作用,必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步伐。高质量发展作为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也必将持续贯彻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在助力产业道路上提升自我要求,激发内在动力,作为一份坚定的力量助力构建焕发新生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文明。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二十大党中央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