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技艺在乡村空间的应用设计研究

2023-08-25 09:05顾宁汪瑞霞
艺术科技 2023年17期
关键词:夯土乡村文化生态

顾宁 汪瑞霞

摘要:乡村是城市的基石,是村民的生活和精神家园,寄托了城镇居民的乡愁,乡村建筑不仅反映了乡村的形象,更是乡村文化的载体。生土建筑是人类最早的建筑方式之一,不仅应用范围广,而且拥有自然属性,同时它凭借价格低廉、施工方便等优势在傳统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亦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大生态建筑类型。夯土技艺作为传统的建造施工技艺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研究和传承传统建筑技艺具有重要意义,其精湛的工艺技巧对现代施工也有极高的借鉴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逐渐销声匿迹,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是现代社会无法避免的一大难题。研究和重拾传统技艺,不仅能够阻止传统技艺走向消亡,还能为相关技艺的优化升级作出重要贡献。文章分析探究传统夯土技艺,归纳夯土的生态自然属性和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探索突破传统民居的固有空间形式的现代夯土空间的结构和形式,让现代结构空间理念和传统结构空间理念碰撞出新的火花,挖掘夯土的多元价值属性,给现代乡村的后续改造和发展带来启发,并通过案例分析探究现代夯土技艺在乡村空间改造、环境重塑、文化提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夯土;生土建筑;乡村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7-00-04

1 夯土概述

夯土作为最早的建筑材料之一,具有鲜明的特征,其营造技艺亦代代相传,不断更迭。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采取直接夯筑的技艺来建造建筑,目的是夯实结构,解决室内的高差问题[1]。夯土块非常坚固,可以承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它不仅防火,而且不受虫害侵蚀,更不易腐烂,这也是其千百年来一直被用作建筑材料而不被淘汰的重要原因。夯土取自土壤,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属性。汉代的建筑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常常以夯土为墙体,形成了独特的风貌[2]。夯土能够吸收和储存热量,白天吸收热量,晚上释放热量,调节建筑物内部的温度。

夯土凭借特殊的肌理和美感为建筑增色,以其绿色环保的生态属性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其就地取材、经济实惠、能耗低的优势,在建筑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展现出强大的可塑性和生命力。

2 夯土的特征

2.1 夯土的环境特征

夯土作为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拥有与生俱来的生态属性和植根于自身的感知属性。生态属性说明夯土具有当地的自然特征,能够较好地融入地域环境,不显突兀,同时,也能展现当地特色和地域风貌。感知属性,是指人对夯土产生的感受,这种属性是被动的,需要人主动触发,包括视觉、触觉、情感记忆、场所精神等。要反映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精神,就要将生态属性和感知属性相结合,这也造就了夯土和地域环境特征。夯土的色彩肌理、制作技艺、空间属性等会反向影响地域风貌,同时,当地的地貌、气候、光照等因素也会影响夯土的产生与演变。林语堂认为,“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身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这一观点强调建筑与自然风貌的关系,以及建筑材料的生态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有机结合。夯土不仅赋予了建筑融于自然而又超脱自然的材料肌理,更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促使自然人文精神代代相传。

人们不仅仅因为夯土的经济价值而选择夯土作为建筑材料,更是因为它植根于这片土地,融入了这片场域的精神。

2.2 夯土的结构特征

古代一般使用两种夯土技艺,即直接夯筑和版筑夯筑。一般在建造城墙和建筑台基等大型建筑时,会使用直接夯筑手法,在此周围不会进行遮挡,在材料中还会加入一定比例的灰土、砂和水,以及一些加筋材料芦苇、麻绳之类,使建筑更加坚固。另一种方法是多层夯筑,即在建城墙的过程中,直接堆土,一层一层地夯筑,这种方法沿用至今。版筑夯筑引进了木板或木椽进行格挡,通过限制和压力来夯实夯土,然后将其拆除,向上逐板夯筑。我国传统的民居建造方法可分为椽筑法和版筑法,椽筑法在黄土高原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版筑法则应用在西南、华南、藏东等地[3]。

和古代相比,现代夯土技艺主要从模板、砌筑和骨料三个方面突破。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夯筑墙体,出现了模板工具体系,将传统的板材替换成新型的胶合板或钢材等,将夹板框替换为更稳固的对拉螺栓系统和双向斜撑系统。砌筑是先建造一个框架结构体系,然后夯实,形成一个个单元模块,再将框架和这些模块进行联结,最后拼装完成(见图1)。砌筑相较于砖砌而言,更为灵活、简便,也更适合现在的模块化施工体系。另外,现代对夯土营造中的土料配比的研究更加成熟,大大提升了其坚固性、防水性、耐久性等性能。科技的发展使得夯土能和更多材料有机结合,在空间营造、渲染氛围、美感提升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

比较夯土的古今营造技艺发现,夯土具备承重与围合这两大结构特征。传统的夯土民居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夯土墙为承重的小体量民居;另一类则是以木质结构为主,以夯土为辅,起到围合作用的民居。夯实的土块密度为1800~2000 kg/m?,抗压强度可达2.4 MPa,因此其既可作为承重墙体,也可作为室内的隔断墙体或外围的围合墙体[4]。

2.3 封闭和开放的空间特征

传统夯土民居以围合的形式存在,从而形成封闭的空间,这必然会使采光、通风、防腐等受到影响。而现代夯土建筑通过优化结构、材料等手段,解决了这些难题,其中一大改变就是从围合到开敞。

杭州国家版本馆是王澍教授的作品,其以“现代宋韵”为理念,将版本馆设计为现代的“宋画园林”(见图2)。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文润阁并没有一味地仿照宋代建筑,而是创新性地以现代设计手法传承了传统空间营造技艺,进而达到呈现宋韵的目的。夯土营造技艺早在5000年前就出现在了杭州良渚,北宋时期,总结夯土营造技艺的《营造法式》问世,在现代设计中,夯土营造技艺不断革新,取长补短,这才有了文润阁1米多厚、15米高的夯土墙,其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建成的新项目中最高的夯土墙。文润阁的夯土墙在空间上起到了围合的作用,又与良渚遗址遥相呼应,二者进行了跨越时空的文明相会。此时的夯土墙不再仅起到围合空间的作用,更是一种记忆的象征。夯土承载着文化记忆,这也是一种群体记忆,呼应了传统民居的围合空间记忆。

夯土建筑的空间形体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过于封闭,而现代空间形式布局突破了这一局限性,以开敞的布局方式拓宽了采光、通风的范围。王澍教授的水岸山居以夯土墙体创造开敞空间,通过一字形的墙体与曲折的连廊相对应[5]。水岸山居的夯土墙体是在传统夯土技艺之上的革新与再创造,在营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尝试,不仅要求技艺娴熟,而且对材料也必须有较高的敏锐度,以实现对传统材料的现代创造。这次创造打破了旧有的封闭空间形式,让夯土以墙体的形式存在,削弱了空间的阴暗、窒息感,让光缓缓进入空间,增强了空间的独立开放感。而材料技艺的更新,也增强了空间的稳定性,墙体和开敞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使空间画面虚实结合,更具美感。

3 夯土的多元价值

3.1 可持续的生态价值

夯土取自土壤,生土建筑废弃或坍塌后又可回归土壤,实现绿色自然的循环,这是生土的内外循环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土建筑的循环机制可以拉近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夯土营造的过程,是材料到建筑再到材料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了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促进了大自然的物产生生不息,构建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局面。遵循材料利用、绿色建造、循环再生的建造原则,不仅可以减少材料的消耗,还能实现材料的再生,减少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污染,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真正在时空维度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赖特在《论建筑》中写道:“当今建筑的发展正是源于生态环境给予的设计素材及理念,它的启示是汲取不尽的。”[6]夯土源于自然,这决定了它融于自然的先天属性,这也使得夯土建筑能与周围的地景地貌融为一体,不显突兀。

3.2 乡村美学艺术价值

夯土材料除了具有宝贵的绿色生态价值以外,还具有极大的美学艺术价值。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色彩和肌理会有不同的偏好。传统夯土民居在建筑的颜色与肌理表现方面都有明显的局限性,现在的夯土技艺仍在不断革新,在颜色和肌理创作上实现了较大的突破。乡村美学以乡村为研究对象,从民风民俗、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方面入手,打造亲和自然的本原之美和有别于城市美学的独特环境。

乡村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色彩美、环境美、空间美上。在运用夯土的过程中,色彩和肌理不仅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还能起到传递文化信息的作用。它们赋予特定事物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当地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认同。其不仅促进了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更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碰撞,充分展现了传统夯土建筑到现代夯土建筑重生的巨大变化和价值意义。乡村的优美环境不仅能给人视觉享受,更是寄托乡愁的载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偏好。在空间上,如果说传统夯土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住”的基本需求,那么现代夯土建筑就是在此基础上寻求精神享受或价值认同的场所。

乡村与城市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二者以独立的乡村美学艺术和城市美学相分离,又以情感为纽带连接彼此。

3.3 乡村文化价值

文化是城市和乡村的精神根基,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而夯土建筑是重要的乡村文化载体。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夯土建筑不尽相同,它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印迹。不同时期的夯土建筑具有不可复制性,并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夯土建筑作为文化符号,使乡村文化记忆成为集体记忆。乡村文化赋予了夯土建筑两层意义。一是交流性,即文化在建筑内产生了交流、融合。交流性要求文化参与者在共同的生活场所进行沟通交流,实现文化认同。二是持续性,文化传承不能只依靠口口相传,更要与时俱进,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能起到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为文化记忆的延续提供保障。文化传承是人类在一定的目的导向下,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实现文化延续发展的过程。现代夯土营造技艺不同于传统夯土技艺,二者的施工方式、材料、表现形式等不尽相同,是科技创新和再创造的结果。乡村文化记忆可以借助夯土建筑重新构筑过去,重塑乡村的精神之躯。

4 夯土材料在乡村空间改造中的应用实例

“小村客厅”位于历史悠久的浙江安吉大竹园村。受发展模式的限制,该村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逐渐出现空心化的发展态势。设计师为避免村落僵化,以有机的生命为理念,从乡村文化集体记忆出发,计划为村民设计一个承载着村落记忆的公共建筑空间。以“小村客厅”为文化传播媒介,有机融合建筑、景观、文化,打造一个为村民共享、传承乡村文化记忆的容器。近年来,传统村落以惊人的速度衰落、消逝,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乡村、重拾乡村文化的重要性。此时,乡村古建筑成为乡村文化的载体,成为凝固乡村文化的容器[7]。

建筑承载的集体记忆能够增强群体认同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根基,传承着历史进程中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记忆。时至今日,村落依旧是人们重要的生产生活场所,彰显着村落世代相传的文化和价值观。“小村客厅”基于设计师对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乡村文化记忆的融合与再创造,使乡村建筑景观的地域性特征更加明显,进而成为乡村文化的载体,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集体记忆的构建离不开媒介的助力,而乡村文化礼堂就是一个能够发挥上述作用的媒介,可以唤醒村民的共同记忆。

设计师打破传统夯土民居围合的形式,以半围合聚落的布局呼应“晒场”记忆,以期得到村民回应。半围合的布局形式使建筑内外部空间不再各自独立,而是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态势,以轻盈通透的玻璃和厚重敦实的夯土墙形成强烈反差和对比,形成虚实结合的画面效果。大竹园村的村民掌握了一项传统的夯土营造技巧:在烧制夯土的過程中加入麦秸、竹面等,丰富墙面的层次肌理,再加上砖块加固墙头。夯土的生态属性,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减少了资源浪费;用现代技艺加工过的夯土层次分明、肌理自然丰富,赋予了建筑艺术与美学价值;承载着乡村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夯土,也让村民重拾了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5 结语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钢筋水泥建筑快速发展,乡土文化式微,生土建筑衰落,乡村风貌骤变,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夯土民居是现代乡村的建筑源头之一,夯土技艺体现了几千年来的建筑传承,是激活现代乡村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感的媒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今天,应通过对夯土营造技艺的改造升级,扩大其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夯土的生态属性和多元价值,找到摆脱乡村僵化、激发乡村活力的新的突破口。乡村文化的复兴,除了政府的扶持、设计师团队的努力之外,核心是重构村民的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而夯土技艺作为一种传统建筑工艺,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在激发村民的文化记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夯土建筑属于绿色生态建筑,不仅能耗低,而且对美化乡村环境、提高乡村艺术美学价值、传承乡村文化和传统技艺,以及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广林.中国传统生土营建工艺演变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0:37.

[2] 刘海旺.汉代农耕聚落考古学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130.

[3] 杨国忠,直长运.论“土”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与地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6):95.

[4] 陆磊磊.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28-32.

[5] 杜陈晨.浅析夯土建造工艺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J].居舍,2020(31):47-48.

[6] 王晓晨.赖特建筑设计思想研究状况及思考[J].绿色科技,2018(2):149-150.

[7] 汪瑞霞.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36-38.

作者简介:顾宁(1999—),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汪瑞霞(1970—),女,江西鄱阳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设计学、文化景观、设计思维与方法。

猜你喜欢
夯土乡村文化生态
现代夯土建筑材料特性及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夯土材料的分析研究
商代西北方国的文明遗珍 山西吕梁高红商代夯土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