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培育新路径助力青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2023-08-25 15:42高红娟
关键词:专精特新民营经济中小企业

高红娟

【摘  要】民营经济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也是一座城市保就业、促民生、稳经济的关键所在。论文通过探究青岛民营经济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背景及现状,发现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专精特新企业扶持力度偏弱等相关问题,因此,要通过立足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主阵地,深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赛道,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破解融资难题,深化多元开放合作等举措,进一步激发民营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聚力推动青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1.23;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7-0167-03

1 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民营经济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在促进发展、推动创新、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和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多次指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已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国家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核心是引导创新,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的韧性,同时有利于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最大限度解决“卡脖子”问题。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逐渐凸显,推动着青岛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 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青岛民营经济发展跑在了改革的前沿,民营经济成为青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2019年1月,青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率先组建民营经济发展局,承担全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协调职责。在成立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青岛的民营经济工作不断取得进展,2021年青岛市成功入选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成为北方唯一入选城市;同年11月设立的“青岛企业家日”获评青岛十大优秀制度创新成果。截至2022年5月23日,青岛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 001 023户,超过了200万户,同比增长6.25%,充分反映出青岛市场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其中,民营市场主体占市场主体总量超98%,民营企业占实有企业总量超95%。在2019-2021年,青岛民间投资增长分别达到20.9%、13%、8.3%,高于全国16.2%、12%、1.3%,民间投资占投资比重分别为52.5%、57.5%、59.8%,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青岛实有境内外上市公司73家,其中民营企业43家,占比58.9%。民营经济的“青岛样本”成为山东省改革试点成果。民营经济在创造就业、实现社会稳定、推动技术创新、拓展市场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3 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青岛在2010年提出,要引导全市工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两年后,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青岛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办法》,建立了一整套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工作体系。2015年出台的《青岛市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项目申报通知》是全国首个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的专项配套政策。2020年紧跟国家政策,青岛市重新修订印发《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辦法》,将原有产品(技术)认定修改为专精特新企业认定,青岛市的专精特新培育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势态。据统计,2020年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1 521家,较上年(821家)同比增幅85.3%;新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较上年(5家)同比增幅740%。随着国家及省市系列惠企政策的出台,机制政策模式路径的发展,青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平台效应持续叠加[3]。

为进一步支持青岛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扩容,让“独角兽”“隐形冠军”等新锐企业加速领跑。青岛在2022年推出了《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中,从梯度培育、创新协同、数字化崛起、资本赋能等方面开展行动,集聚资源。文件提出,到2025年,青岛将逐步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两条优质中小企业孵化育强体系,培育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让孵化育强体系成为激活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形成青岛优质中小企业梯队涌现的发展新格局。在此方案的基础上,青岛市颁布了《青岛优质中小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从细从实入手,引领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青岛建立工作路径机制,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理念引入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青岛通过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制度,结合政府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为核心任务积蓄力量,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可以看到,在专精特新这条道路上,青岛始终以探索者的姿态向前而行,并依托于区位内的产业优势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路径,明确的路径与优沃的产业土壤,让青岛专精特新企业渐成规模。据统计,青岛已构建起“万户初创、千户成长、百户示范”的专精特新成长梯队,截至2022年7月,青岛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 923家,省瞪羚企业143家,省独角兽企业7家,13家企业入围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青岛拥有9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四,位居全国第八。在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创新、稳定产业链和城市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力量。

4 当前青岛民营经济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面临的问题

作为北方唯一入选的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自2020年以来,青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相对于南方发达城市,特别是对标深圳、杭州、上海等城市。青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速相对缓慢,在积极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赛道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4.1 企业营商环境需进一步完善优化

近年来青岛陆续发布了关于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比较同等城市而言同质化程度较高,在政策制定时对于青岛区域的创新性、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当地经济特色。

4.2 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及数字化转型能力有待提高

在研发环节,部分专精特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其研发软件主要是靠国外企业授权,容易形成研发技术“卡脖子”问题,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比不高也影响着企业内部创新能力提升的积极性。另外,专精特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痛点难点问题。

4.3 对标先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扶持欠力度

截至目前青岛市累计培育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1家,居全国城市第11位、副省级城市第6位,与宁波(283家、全国第4位)、成都(202家、全国第8位)等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广州、深圳、成都、济南等城市都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青岛尚未出台专门的奖补政策,在激发企业参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有所欠缺。

4.4 专业人才吸引力不足

由于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区市边远的企业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另外部分企业也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内部人才培养梯队意识不强,也导致企业所需专业人才外流的情况出现。

5 新时代青岛民營经济专精特新发展策略

5.1 构建优质政策环境,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

厚植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优势高成长企业是支撑新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里子工程”,要聚力落实“培育、赋能、服务、保障”四项主责主业,全门类、全周期、全要素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摆在优先位置,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生态。

一是构建精准高效的培育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扶持政策,针对优质中小企业不同需求,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分层分类,精准实施专项培育服务行动,提供定制化、个性化、专属化的技术创新、产业链合作、市场开拓、人才培训、政策解读等服务。二是不断拓展青岛政策通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升级政策通一口发布、一口解读、一口兑现、一口服务、一口评价的功能,拓宽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实行一企一策跟踪培育,引导企业在深耕的细分领域中做强做精。三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通过大企业“建平台”和中小企业“用平台”双向发力。聚焦“不愿转”的痛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政策宣讲和知识分享活动。针对“不会转”的难点,筹备搭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联盟,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队伍遴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等工作。统筹各类资源供给,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出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5.2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

立足青岛市特色产业基础,厚植实体经济优势,大力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重点引导传统大企业向人工智能、绿色制造、产业链共同体等新经济领域转型升级。

一是扎实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业化攻关,持续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精做专细分市场,聚焦短板弱项,突破对进口核心产品的严重依赖,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创新转型项目奖补政策激励和导向作用,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二是持续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聚焦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组织开展“携手行动”“百场万企”系列活动,鼓励链主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融链固链”。聚焦主导、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发布产业技术创新和配套需求,中小企业“揭榜”攻关,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力,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持力度。全力打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软硬件环境,帮助民营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持续深入开展“千校万企”活动,组织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一对一”对接洽谈,推动双方在技术成果转化、核心技术攻关、科研平台共享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研究定制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实现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无缝对接。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创新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技术创新项目,用平台和项目吸引人才,为人才提供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5.3 强化龙头企业示范效应,走链式集群发展之路

一是丰富拓展民营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渠道。围绕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优势产业链,集成电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链,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七大现代服务产业链的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利用政府搭建平台的优势,为企业搭建产业链信息交流的桥梁,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对接与联系,积极引导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金融机构等产业链架构中的主导要素,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充分交流活动。二是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聚焦主导、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发布产业技术创新和配套需求,中小企业“揭榜”攻关,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力,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推动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为企业提供高品质、定制化产业空间,实现大中小企业携手高质量发展的青岛产业生态。

5.4 创新融资支持举措,破解融资难题

强化资本赋能,着力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拓展新型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有效缓解市场主体资金压力。

一是畅通拓宽融资渠道。政府通过搭建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资本面对面的银企对接平台,引导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资源,例如,归集金融机构各类金融服务产品并征集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二是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扩大间接融资规模,鼓励银行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订做专属信贷产品,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建立完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与政府性融资担保的联动机制,成立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以区域为试点,开展创新积分贷,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科技成果转贷,同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资金环境。

5.5 深化多元开放合作,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提升青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视野,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扩大高水平开放。

一是鼓勵企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一带一路中小企业合作区、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等平台优势,鼓励特别是民营企业投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支持企业开展国际间技术、经济、品牌等交流合作。通过并购、直接投资、技术转让与许可等多种合作形式,鼓励投资国外实体经济,实现企业持续增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质创新资源,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开展精准投资招商。主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发展,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阵营中,主动拥抱变化,持续有效应对风险,实现青岛民营经济从“量”走向“质”。二是支持企业间合作共赢发展。出台支持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措施,扩大跨境电商B2B出口规模。引进知名服务商、平台、海外仓,促进跨境电商主体聚集。加强企业间产业合作、技术交流、人才流动等,拓展形成多样化合作空间。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产品和服务,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以更高质量产品来适应市场、引领市场、创造市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刘国新.共同富裕视域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3):82-90.

【3】周晓峰.青岛民营经济:当好“主力军”打赢“攻坚战”[N].青岛日报,2021-08-21(001).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民营经济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探析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