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3-08-26 04:52朱彤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工智能问题

朱彤

摘   要:在如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21世纪的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2019年,中央网信办、民政部将杭州市、武汉市和合肥市确立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改革试点城市。因此,以杭州、武汉、合肥这三个试点城市为例,从智能居家养老、智能机构养老、智能医养结合以及智能城市服务等四个方面探析目前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现状、剖析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养老服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4-0057-03

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3.5%。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2019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同年,中央网信办、民政部将杭州市、武汉市和合肥市确定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改革试点城市。2022年2月,国务院颁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并加大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传统行业已成必然趋势,养老服务领域也不例外。在养老领域,人工智能已與养老服务进行有效结合,并衍生出了许多智能养老设备,如智能居家用品、智能传感器、智能养老床位、智能养老机器人等等[1]。因此可见,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运用,对完善养老服务、促进我国的养老服务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2]。

一、人工智能养老内涵

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不是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的简单相加,而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养老是将智能技术作为手段来提高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质量。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健康监测设备摄像头、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床位、一键按钮等智能设备,对老人的环境进行识别,再通过高运算做出判断与决策,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养老服务对象,为老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养老服务。人工智能养老比传统养老更加灵活。人工智能养老与智慧养老之间存在一些差异,相比较智慧养老,人工智能养老更强调智能技术以及智能设备的运用[3]。

二、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现状

人工智能养老已经在多地进行了试点。2019年,中央网信办、民政部将杭州市、武汉市、合肥市确定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改革试点城市。如今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例如,杭州市推行“3+X”照护服务,武汉市推行“三助一护”,合肥市打造“15分钟服务圈”。目前杭州、武汉、合肥这三个试点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智能居家养老、智能机构养老、智能医养结合以及智能城市服务这四种模式。

(一)智能居家养老

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对以家庭为主要养老环境的老年人投放人工智能设备,以此来提高老人的养老水平[4]。

在智能居家养老方面,杭州、武汉及合肥这三个试点城市基本都是向居家的老年人投放智能设备。智能设备主要包含四大类,分别是日常生活类、医疗护理类、精神慰藉类以及紧急救助类。在生活照料方面,主要包括保洁机器人、感应灯光、智能开关等智能设备。老人仅需通过简单的手势与语音对人工智能产品进行操作就能实现开关灯、扫地、翻身、如厕、沐浴等。在医疗护理方面,主要有家庭养老床位、智能穿戴设备、医疗护理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精神慰藉方面,主要包括陪伴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紧急救助方面,主要包括智能疾病监测、摄像头、红外检测仪、离床感应、一键按钮等智能设备。这些智能设备能对老人身处的环境、身体健康程度、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除此之外,这些智能设备还连接云服务中心,将老年人的居家环境、健康状况、生命体征等信息传递到云服务中心。云服务中心在接受指令后,将收到的信息传送给老人的家属、社区、机构,并在老人面临危险时采取及时必要的干预措施。另外,云服务中心的专业服务人员通过平台每天早晚查房两次,对老年人提供24小时咨询和紧急救助,同时将各项情况通过应用程序(APP)发送给相应的监护人。

(二)智能机构养老

智能机构养老主要是养老机构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向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智能设备,进而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目前三个试点城市基本都是将人工智能和机构养老相结合,向养老机构投放智能手环、智能药箱、智能床垫、安全监控等智能化养老产品。例如,杭州市的滨江阳光养老中心、武汉市南湖街道的爱照护养老机构、合肥市的九久夕阳红养老中心,这些机构都是通过向老人提供智能设备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如提供订餐送餐、卫生清洁、健康监控、预警报警、紧急呼叫等。机构的老人借助智能设备能够享受更加轻松、便捷的养老服务。

(三)智能医养结合

智能医养结合是运用智能技术更好地融合养老资源以及医疗资源,将养老与医疗进行无缝衔接,根据老人的需求提供便捷的医疗、养老服务。

杭州市在智能医养结合方面不断创新,将个别养老机构与公立医院相融合,建立医养联合体。武汉市的东湖开发区佛祖岭社会福利院与武汉市十一医院进行合作,运用互联网积极打造远程医疗服务,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选点建设一批将养老与医疗集合于一体的医养康复中心。合肥市庐阳区养老机构对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本着就近合作、资源互补、合作双赢的原则,进行“医养结合”合作,建立双向转诊平台和转诊服务“绿色通道”,使得公立三甲医院充分为医养服务机构提供保障。杭州、武汉、合肥三市在智能医养结合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智能技术,协同做好老年人医疗服务,建设“医、养、康、护、慰”一体化的智能医养服务。

(四)智能城市服务

智能城市服务也被称为智能养老院、虚拟养老院。这一模式主要是政府通过构建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将养老的需求方(老人、社区、机构)与供给方(企业、商家、医院、志愿服务组织)有效连接在一起,使得线上和线下服务融合、智能化设备风险监控与平台融合。例如,杭州市建立了“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武汉市积极打造“武汉养老”APP。

首先,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能够连接智能设备,老人通过该平台就能够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如打开、关闭智能设备,调节智能设备的模式等[5]。其次,这些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智能设备传送来的信息,能对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养老环境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将老人的居住环境状况、身体健康反馈给子女、社区或医院,并与最近的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建立绿色通道,以便在发生危险时紧急响应。除此之外,上百个养老商家入驻养老服务平台,这些商家向老人提供各种日常服务,如帮助洗護、帮忙买药送上门、上门护理康复、代办各种服务等。这些商家提供的服务对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进行全覆盖。老人及家属可以将自己的养老需求传送到该平台,平台在接收后,根据老人的需求,平台对养老的供给方进行综合评价及筛选,选出最适合该位老人的供给方。平台作为一个媒介,连接需求方与供给方。最后,这些养老服务平台整合了各方养老信息,老人可以通过养老服务平台查阅最新的养老政策文件,或向平台进行服务咨询、问题求助等。

三、人工智能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下发相关政策文件来规范人工智能养老服务。2019年,中央网信办颁布《关于印发〈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工作方案〉的通知》,将杭州市、武汉市和合肥市确定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改革试点城市。随后,为了落实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改革试点工作,2019年杭州市出台《杭州市“互联网+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武汉市民政局印发《武汉市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合肥市民政局印发《合肥市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实施办法》。由此可见,当前主要是通过政策文件来规范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但是,政策文件只能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并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与规制性作用。人工智能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使得人工智能养老在推进的过程中标准不一,出现碎片化与隔断化。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现阶段尚未明确规定关于人工智能的法律,当智能产品在进行服务时,由于产品原因造成老人生命危险的,无法对责任的承担主体进行究查[6]。

(二)人工智能技术较低

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较晚,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工智能技术相对滞后。目前,从杭州、武汉与合肥这三市人工智养老运行现状来看,我国的人工智能养老技术的水平还较低。在软件方面,我国主要运用语言识别技术与信息监测技术,而对于数据的分析、处理与整合的能力相较于美国的“照护创新”、德国的环境辅助生活系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硬件方面,我国的养老设备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使用安全手环、GPS定位、监控摄像头、“一键通”呼叫器等设备,相较于日本的贴身机器人、智能感应技术,我国养老的硬件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滞后,使得在现实情况中智能设备的使用较为单一死板、难以适应特殊复杂的养老环境。例如,大部分的语音识别产品只能识别普通话,这对只会讲方言的老人很不友好;有些监测设备只能获取数据,无法对老人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与关怀,更无法在危险时刻及时发出远程求救信号。智能产品算法不精,使得智能产品难以应对复杂多元化的养老场景,难以拥有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产品一旦存在漏洞、运行不合理或算法错误,就会威胁老人的生命健康。

(三)人工智能产品会造成隐私泄露问题

目前因使用人工智能产品而造成隐私泄露的问题广泛存在,其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产品的算法大多基于大数据。为了提高服务的精确度,这就使得人工智能产品在进行服务时,必须收集老人的身份信息、健康状况以及相关亲属信息[7]。而现在的智能产品对数据的保护工作相对薄弱,导致老人的隐私极易泄露。例如,用来检测老人健康的智能设备、检测老人安全的视频监控,这些智能设备都需要持续动态地收集老人的隐私信息来提高服务水平;而当这些设备缺乏数据加密保护时,就使得不少不法分子乘虚而入获取老人的隐私信息内容并进行非法兜售,从而对老年人的隐私权、生命健康权造成了侵犯。

四、人工智能养老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人工智能养老相关法律法规

要完善人工智能养老,就要针对人工智能出台专项立法,将人工智能养老由政策主导转向法律主导。对比国外,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案》,欧盟发布了《欧盟机器人民事法律规则》。这些法案对人工智能在运行中的各个准则,如技术标准、伦理道德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基本规则同样也适用于养老服务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出台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对人工智能养老各方面作出明确的规范。同时,法律应该详细地明确侵权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主体及责任的承担方式。例如,因算法原因造成危害的由研发者承担,因机器缺陷造成危害的由生产者承担,因操作不当造成危害的由使用者承担。在明确了责任承担主体之后,根据主体的不同明确责任承担的方式。除此之外,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其他相应政策法规,为人工智能养老立法打下基础。完善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立法,不仅有利于完善养老制度体系,还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发展[8]。

(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养老技术

首先,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力争在核心算法、传感器、芯片、云计算、机器学习、系统控制等人工智能相关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中取得突破。其次,应深化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运用到养老服务之中。加快人工智能在家政生活、医疗防护、心理健康、紧急救助等方面的融合,使得人工智能适应复杂又多变的养老环境。在深化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融合的同时,可以学习注重细节文化、充分考虑老人所需而开发贴身机器人的日本。另外,专业人才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动力。因此,高校应该设置本科人工智能专业,大力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促进高校、企业、研究院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互融互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共享平台。

(三)避免隐私泄露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为防止老年人的隐私泄露,必须从法律、社会、个人等方面入手保障老年人享受合法权益。首先,要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法律体系。在未来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法律文件中,要先对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规范做出明确的规范,包括研发者的资质证明、研究项目合法性证明、数据分类及禁用原则等,禁止智能设备开发人员盗取、滥用使用者的隐私数据。同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安全、可控,避免因个人或社会隐私数据泄露而产生安全隐患。另外,政府应该提高老年人对人工智能设备的理解,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等帮助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加强老人的隐私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人工智能:“热闹”背后的“门道”[J].科技导报,2016(7):14-19.

[2]   蔡自兴.中国人工智能40年[J].科技导报,2016(15):12-32.

[3]   睢党臣,刘星辰.人工智能居家养老的适用性问题探析[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27-36.

[4]   赵奕钧,邓大松.人工智能驱动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江淮论坛,2021(2):146-152.

[5]   邢珍珍.人工智能赋能下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J].护理研究,2021(9):1573-1579.

[6]   苏炜杰,徐智华.人工智能对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挑战及其完善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21(3):77-85.

[7]   罗定生,吴玺宏.浅谈智能护理机器人的伦理问题[J].科学与社会,2018(1):25-39.

[8]   徐智华,苏炜杰.发达国家人工智能养老战略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21(5):150-157.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养老服务人工智能问题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