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摄影在对外传播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3-08-26 01:48万全
对外传播 2023年8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对外传播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一路高歌猛进,逐步进入世界第一梯队。通过新兴的传播模式,以影像为载体,对外积极传播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成果,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专业摄影记者在这个大国重器不断涌现的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本文通过分析梳理航空航天摄影影像对外传播的现状和不足,探讨新时期航空航天摄影在对外传播中的改进之法,以期为相关对外摄影报道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航空航天摄影 对外传播 国家形象 美学呈现

一、我国航空航天摄影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上升,我国在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一些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国重器已经成为塑造我国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国内外新媒体平台、新兴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对外传播、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这些重要媒介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包含了丰富的视听元素,其中摄影以其记录性、瞬间性、形象性①的纪实功能,再加上其强大的美学表达能力,成为在国内外新媒体平台、新兴社交媒体上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

海外受众正是通过上述渠道,高度关注着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新动向。2022年,我国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空间站的建造,作为史上首个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空间站,已有涉及17个国家的9个国际项目首批入选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中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一系列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影像,在国内外各种新媒体平台、新兴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这样优质的传播题材,正向传播的效果非常好。

然而,西方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对我国航空航天领域进行负面报道,加之受旧有刻板印象的影响,以致于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形象很大程度仍然是“他塑”。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加快,“中国威胁论”之说不绝于耳、甚嚣尘上,不容乐观的外部政治和舆论环境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对外传播的效果。例如,由于我国航空工业早期仿制型号多,各类新闻报道中展现装备美感的影像作品又很少,能走进海外受众视野的更是凤毛麟角,导致国外舆论时常用模仿、抄袭等字眼来抹黑我国航空工业。

随着近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航空工业已经远超世界大部分国家,自成一派,以第五代战斗机歼-20、大型运输机运-20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飞行器举世瞩目。通过近年来在对外传播报道中不断看见它们的优质影像,国外航空航天爱好者慢慢地了解了这些中式战鹰,甚至逐渐萌生喜爱,成为中式战鹰的粉丝。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我国第五代战斗机歼-20的影像作品时,往往会有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的网友做出正向的评论,表达期待本国的航空工业也能像中国一样自力更生。由此可见,航空航天摄影在对外传播中可以作为重要的有效资源,引领舆论导向,反击“中国威胁论”。

同时,我国航空航天摄影在对外传播中又具有一定独特性。由于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体制原因,大量的对外报道是由传统内宣媒体来完成的,例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中国航天报》、《中国航空报》等。其中较为突出的军网英文版(http://eng.chinamil.com.cn)已经成为海外受众紧追不舍的信息发布源,大量精美高质量的我军航空装备图片都来源于此。这和其他对外传播领域由我国外宣媒体机构主导的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我国传统外宣媒体也在逐渐发力,在航空航天领域报道中快速成长。例如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的俄文VK账号常年持续关注报道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不少原创的摄影稿件在俄语区读者间收到了许多正向的反馈,这种传播模式有效地弥补了专业报道航空航天内容的中国媒体在非英语区的弱势。

二、对外传播中我国航空航天摄影存在的现实问题

1.发布主体对外传播特性不强

我国航空航天摄影对外传播主要有官方和非官方(自媒体)两类主体。官方主体主要是官方媒体、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工业部门直属媒体以及相关专业协会等,几乎都是传统内宣媒体。这类机构掌握第一手航空航天报道资源,具备成熟的报道工作机制,但是在其采编流程里,很难为了对外传播需求而进行专门拍摄和撰稿,其对外传播的意识、外语语言能力、针对特定海外受众的专项传播力等方面不足。而且,“内外不分”的操作模式导致发布内容缺乏新意、针对性不强的现状,也进一步影响了航空航天摄影对外传播的效果。

第二类主体是数量庞大的非官方主体(自媒体),他们在海内外网络上也产出和发布大量的航空航天摄影作品。但就目前而言,相比官方主体稿件相对成熟稳定、要素齐全的视觉语言,非官方主体(自媒体)的视觉创作具有随意性,拍到什么就发布什么,计划性不强,水平参差不齐。非官方主体(自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也缺乏正向、积极的对外传播舆论引导,难以和官方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海外受众容易淹没在这庞杂的无效信息流中。

2.对外传播阵地弱,渠道单一

我国航空航天摄影的海外发布平台主要以推特、脸书为主。但是在这些主流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外国政府、军方、媒体及意见领袖等都具备强势的传播资源和影响力。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国外特别是西方传统发达国家对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报道歪曲甚至丑化的现象不降反升,高唱“中国威胁论”的論调。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西方媒体,在我国采访航空航天事件时,往往出于恶意,常以特殊的角度来呈现画面主题。例如拍摄我国自主研发的飞机,画面里总要带上武警战士、警察的形象,再把曝光压暗歪着拍,这被国内网友戏称为“BBC滤镜”拍摄法……这些猎奇或是带有偏见的视觉表达作为负面舆论信息,充斥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使海外受众对我国航空航天发展产生了僵硬刻板的负面认知。这样的舆论环境令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在对外传播中陷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②的困境。

除了要面对传播阵地不在自己手里的窘境外,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信息源受制度约束,相比西方国家开放程度较低。“原料”的匮乏导致航空航天摄影类报道素材重复率较高。例如在2016年到2018年间,涉及歼-20飞机的对外传播报道可使用的照片只有在2016年中国航展开幕式上不足一分钟的镜头。这样反复的使用,除了导致海外受众兴趣度下降,时效性也达不到正常新闻采编的要求。非官方主体(自媒体)也主要是以“搬运”官方发布的视觉产品为主,导致境外的二次传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另外,我国航空航天摄影对外传播的渠道路线也相对单一。摄影不仅限于传达新闻事实,还传递出丰富且饱含美感的讯息,具有其他报道形式不可取代的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③。充分利用好摄影的美学呈现功能,航空航天摄影作品本身可以有更多外化的形式。例如成为艺术品走进国际画廊,成为文创产品进入网络销售等多样化的视觉载体和传播途径有待开发。

3.受众差异大,美学诉求多样

航空航天摄影对外传播的对象中,有不少工作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海外受众。首先,国内受众和海外受众在获取信息的习惯上有较大差异,许多内宣的成熟模式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很难被国外受众接受和理解;其次,中外受众对于航空航天摄影的内容喜好不同。在创作层面,我国摄影记者、摄影师更倾向于也更擅长于拍摄制作相关人物故事类的影像产品。但对国外受众而言,他们普遍更喜欢以装备、飞行器为主题拍摄的影像产品,他们对工业产品的热爱程度往往超过对人物故事的关注程度。例如,拍摄航天发射任务时,国内的摄影记者都以拍摄人物题材为主,火箭的具体影像只是为了衬托人物故事,但国外受众往往更热衷火箭发射本身,包括火箭转运的照片、箭体的唯美细节、发射时的雷霆万钧场景、升空后的精彩瞬间等。又例如,拍摄报道中国航展时,国内媒体倾向拍摄飞行员的风采、观众如何观看飞行表演、画面中“要有人”才容易被编辑选中发稿。但是在对外传播中,画面中仅仅展现飞机的形象却比有人物的图片更容易获得海外受众的亲睐,以装备的美学呈现为主的影像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点击量和更广泛的关注。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在欧美有别于摄影记者和其他门类的摄影师,拍摄航空航天题材的摄影者有专门的称谓——航空摄影师(aviation photographer),甚至还存在专门拍摄航空器的摄影师——观察者(spotter),他们不拍人物和故事,仅关注飞行器、航天器本身,进行视觉美学呈现。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我国航空航天摄影对外传播效果不佳的外因。

三、对外传播中我国航空航天摄影改进之法

针对航空航天摄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以及上述三个方面的现实问题,笔者作为深耕航空航天摄影领域十多年的一线摄影记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如何改进对外传播中我国航空航天摄影的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1.拍摄规程致细,响应受众美学呈现诉求

美是人类永恒的向往与追求,是人类的共同语言。而摄影是记录美、表达美、传递美、延续美的重要形式④。伴随着媒体技术大发展,航空航天摄影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在不断提高。然而,优秀的航空航天摄影作品除了具有新闻传播价值,还具有与人类的审美相一致的美学呈现作用。正所谓“一图胜千言”⑤。只要利用好美学这个国际共同语言,借助优秀的航空航天摄影作品,就可以拓宽信息的传播路径,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得到海外受众的关注,引起共情,引发正向的反馈和思考。

在实际操作层面,摄影是一项对操作要求较高的艺术活动⑥。针对受众差异大,美学诉求多样的特性,摄影者要想在航空航天领域拍出既符合对外传播需求,又兼顾新闻性和美学性的摄影作品,就需要将整个工作流程高度重视起来。首先,针对每一次航空航天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海外受众的实际需求,摄影师需要及早获取资源和信息,获得拍摄资格,安排好拍摄日程,这是航空航天摄影报道的前提;其次,摄影者应该进行充分的技术准备,制定拍摄计划,备妥摄影器材和发稿器材,这是航空航天摄影报道的基础。

航空航天摄影报道最为核心的是实际拍摄执行。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航空航天摄影更加依靠器材,考验人与器材之间的相互配合。即使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摄影師仍需要将电光火石般转瞬即逝的每一个瞬间呈现出摄影的形式美、内容美和真实美⑦。面对这些瞬间,摄影者应该了解海外受众的欣赏习惯,着重刻画参与航空航天事件的人物个性、描述感人的力量,以及抓取航空航天事件中情绪的高潮等难忘时刻,努力将冷冰冰的钢铁之躯拍出仿佛赋予了生命般的火热情怀。这样,产出的航空航天美图往往能给对外传播受众带来更多的感官享受,产生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2.编辑发稿求精,组队开拓多元传播渠道

对外传播中航空航天摄影的编辑工作尤为重要,编辑工作需要更注重拍摄的内容、时间、地点的统筹管理,起到“CPU”的作用。编辑需要按着预定的目标和对外传播对象的特点及需求,找准编辑方向,及时、精准、有创造性地在素材中捕捉有传播价值、有时代意义、适合于对外传播的航空航天事件的精彩瞬间。

例如,2022年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共有43个国家超过700家参展商参展,飞行表演从早到晚,航空航天摄影师可以拍摄的项目很多。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好策划和编辑工作,针对自身对外传播定位和受众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采访拍摄。此次中国航展期间,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作为我国对俄语区传播的主力军,将稿件的重点放在俄罗斯展商、中俄合作项目上。同时笔者也拍摄了较多俄罗斯航空爱好者所关注的歼-16战斗机等中国军机,获得了不错的对外传播效果。

发布主体的对外传播特性和意识,极大地影响着航空航天摄影作品的对外传播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更大程度地解放思想、开放融合、寻求创新,掌握航空航天摄影作品对外传播的独特性,有针对性、全方位地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和水平。以海外社交媒体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突破口和主要发布平台,发布主体可以组建相应的国际传播部门,内设影像视觉传播小组,策划专门的影像视觉稿件栏目。一方面连同航空航天的相关信息源一同研究更加开放的发布策略和发布内容,不断提供新的素材;另一方面要紧跟当下军政时事热点和装备前沿动态来发布摄影作品,增加其新闻资讯属性和话题属性。官方发布主体多为专业媒体机构,其制作的内容较为细致全面,而非官方主体(自媒体)生产的内容比较粗糙,但是接地气,更直观、更感性,在对外传播中独树一帜,亲和力更强。官方发布主体应依托资源优势,积极结合两者长处,引领和带动非官方主体(自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合力打造航空航天摄影对外传播的系列化品牌产品,多层次地提高我国航空航天影像在国际互联网的出镜率。

为进一步解决对外传播阵地弱、渠道单一的问题,在提升稿件质量的基础上,我们还应适应媒体融合的时代大潮流,积极拓展其他多元形态的发布渠道。发布主体应该充分利用好我国航空航天备受世界瞩目这个“自带流量”的传播优势,在海外广播电视、报刊、电影以及国家形象宣传片、国家形象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下进行整合传播,也可以将其转化为文创产品进入网络传播并销售。一些最优秀的航空航天摄影作品甚至可以依托其优秀的美学呈现能力成为艺术品走进国际画廊。这样的整合传播,可以大大提升传播覆盖率和“驻足观看率”,有效增强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需要格外重视的是,航空航天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最尖端的领域,涉及国家安全利益,所以航空航天摄影对外传播中必须注意保密,海外受众鱼龙混杂,绝对不能为了画面好看而妥协。实际执行中无论是编辑还是发稿,都必须准确清晰地界定出不可对外传播的范围,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审稿制度,杜绝发生“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3.跟进热点,互动交流,巩固传播效果

航空航天摄影作品的摄影师和发布主体在发布稿件后应进行持续跟踪。海外的各类传播平台就像一个大温床,放任不管容易酝酿出各种负面舆论。发布主体应该在前文所述的建立相关专项团队的基础上,加强团队里编辑的外语采编、交流能力,并进行航空航天专业知识的基本培训,以增强其在国际社交媒体等平台上有效、主动的交流互动。充分的交流互动可以带动海外受众参与评论、转发,让他们进入我们的传播链条,有助于打破不同文化间的传播障碍和意识形态壁垒,以海外受众更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去构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对已发布航空航天摄影作品的及时跟踪和反馈,也有助于快速捕捉亮点爆点,给发布主体提供重要的指导性建议。对于发布后的对外传播效果,定时、及时地总结汇报,搜集舆情信息,对今后的工作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些信息和汇总的结果,除供自身單位使用外,也可以提供给航空航天事件的主管单位机构、主办方,从而帮助他们通过这些信息改进工作,进而推进我们的摄影报道不断迈上新台阶。如果航空航天摄影对外传播发稿的情况好、反馈佳,对于维护、增进与主管单位机构、主办方的关系同样具有着重大的正向作用。

四、小结

作为国内少数在全球进行空对空航空摄影的摄影师,笔者与海内外业界顶级组织、摄影师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交流中大家都认同的一点是:航空航天代表了人类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沿,其产品集中了各个国家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通过视觉影像去展现这些飞行器、航天器的美,正是传播和塑造国家实力形象的高效手段之一。

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海内外航空航天摄影师们推崇的人类共守一片蓝天,共享浩瀚宇宙,与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不谋而合。而航空航天摄影作品,正是在这个领域进行对外传播、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家形象建设的有效载体。笔者深信,探讨和实践对外传播中航空航天摄影改进之“法”,能为我国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高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进而为提升国家形象作出贡献。(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万全系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 (人民画报社)新闻采访部摄影记者

「注释」

①宋君:《从“四特”角度漫议新闻摄影特写》,《科技传播》2022年第14期,第105-108页。

②程曼丽:《我国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课题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获得的启示》,《中国记者》2021年第7期,第20-23页。

③汪春晓:《近五年“荷赛奖”新闻摄影视觉修辞与审美意义研究(2017-2021)》,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22年。

④熊耀、邓瑜:《传递新闻信息 追求美学价值——评〈新闻摄影教程(修订本)〉》,《传媒》2023年第4期,第97页。

⑤魏中元:《一图胜千言——围绕提升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9期,第171-172页。

⑥马振钊:《浅谈摄影课程对高中美术教育的积极影响》,《美术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第114-115页。

⑦郭建芸:《新闻摄影的美学分析》,《戏剧之家》2021年第23期,第137-138页。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对外传播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