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广告专业校企协作的创新探索

2023-08-28 02:11冯雅颖蒋苏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协作应用型校企

冯雅颖 蒋苏

摘  要: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解校企协作能够为广告专业带来的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其可能存在的困难。不断创新探索协作模式,紧扣相对珍稀的企业资源、跨课程群打造企业案例库;培育具有基本人才素养、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创新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四级广告专业人才,努力促进校企双方实现生存、转型、发展与共赢,最终构建稳定的、可持续的协作关系。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广告学专业;校企协作;跨专业案例库;“四级广告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6-0014-04

2018年第一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工作座谈会将办学、育人、就业、发展四个领域的“合作”是地方高校从“新建”到“新型”的必由路径。利用好“政企学商研”五大协作要素,尤其是反映传播媒介技术变革的企业要素。利用好高校和企业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1],借企业之力培育高质量广告人才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首选之路。

蚌埠工商学院前身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其广告学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教学。2020年3月正式转社会办学后,紧扣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创新校企协作模式,不断结合企业的真实需求,替代以往“以赛促学”等传统的知识内化和技能提升方式。

一、困境中的广告校企协作

(一)校企协作赋能专业教育

微观层面上,校企合作能够融入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技术精英等个体项目经历、经验与认知,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但校企协作真正赋能领域体现在宏观层面,即长期对社会生态的改变。如图1所示,校企合作更应该向第一、第三象限演变,充分影响学生的就业认知与教师的双师能力成长。

首先,良好的校企协作有助于构组建用度高的师资队伍。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多来自研究型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实践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欠缺恰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大障碍。引进具有一线经验的人才,均衡师资队伍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而专业教师以挂职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危机意识更强、对新知识的吸收转化效率更高,也拥有更强的团队合作意愿。

其次,校企协作能较早影响学生的就业认知。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缓就业现象明显,“高学历的终点是县城公务员”等就业认知偏差广泛存在。较强的自主意识且物质富足使学生“期待良好的生活品质、关心工作条件和待遇、工作能否得到稳定的地位和高度评价”[2]。但究其根源是信息不对等,大学生不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无法准确进行职业定位,从而导致其行业认同度低,以及对体制内身份的盲目追求。

(二)“三对矛盾” 制约校企协作

协同应用领域中成功的案例明显少于失败的案例,“协同陷阱”难以避免[3]。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首先需要处理好“快产业”与“慢教育”的天然脱节。专业教育的“慢”受知识生产周期的影响,把行业实践的“信息”转化为课堂中讲解的案例、知识与理论,往往以“学年”为单位。但行业却以“快”为导向,营销热点往往依赖于成名的“十五分钟”。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要求广告从业者快速响应市场、应对舆论、“出圈、破圈”。

其次是“多需求”与“少资源”的供给不均。广告专业教育,既需要商业传播案例支撑教学,也需要实践契機与平台保证动手操作,但优势资源往往集中于头部。以北京大学广告学课程为例,引入腾讯广点通等大数据营销平台与联想、蒙牛等“广告主”,让学生分组进行创意、制作与投放,课程结束时以平台数据为考核标准。但诸多非头部院校身处三四线城市,本地企业品牌营销意识较弱,外来大型企业的广告营销决策权也不在本地,因此合作企业资源有限。

最后是“长远协同”与“短期合作”的失衡窘境。校企协作理想状态是培育优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以构建“长远协同”稳定的伙伴关系为目标。但现有很多校企合作方法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并不可行,由于“应用型人才”并不等同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所以“企业引入式”“校企共训”等协作方式缺乏合作动力。“设备共享式”偏向生产经营实践,资金需求量大,综合类本科院校尤其是文科院校缺乏技术基础。“订单班”对企业规模有相对要求,学生形成“招生即招工”的认知偏差。而在知识密集、资金密集与人才密集的广告行业,尚未完成专业学习的在校生并不具备“顶岗学习”能力。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很容易因缺乏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长期合作内容、创新目标,形成“一次性交流”不合理的合作方式,浪费企业资源。

二、创新培养广告“四级人才”

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常被诟病为“通才不通、专才不专”。虽然课程覆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文化艺术等领域,但学生很难融会贯通,文案功底不如中文专业、设计功底不如艺术专业、创意策划难以叩击人性中的“性灵”。“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方案,无法解决人才培养的尴尬窘境。

通过走访企业,当下广告人才应满足四个层级素养能力。第一层是语言表达、写作、沟通协作能力的基本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企业对基本素养的要求明显增强,“Z世代”毕业生虽熟悉网络规则,但对现实的商务礼仪、工作流程知之甚少。而社会结构的转型、权威消解也使青年学生服从意愿低、执行力低以及责任意识弱化。

第二层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即以营销策划为中心,掌握文案写作、创意设计、媒介投放及整合营销等综合素养。当然不同的企业与时代,对广告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追求的重点不同。纸媒时代的广告人才需要能写作、会设计;整合营销传播时代的广告人才需要跨媒体、懂策划、能营销;数字化媒体时代广告人才更要把握数字媒体技术、理解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等。

第三层是“学习创新”的能力。互联网社会中技术持续迭代,新新融合业态倒逼广告行业转型,广告专业人才应该具备开放的知识结构,可以快速上手业务。例如课堂教学时虽然能够介绍RTB、DSP与SSP等专业术语,也能够通过“图示+案例”的方式阐释理论,但依然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镜像。学生更需要将理论快速应用于实践中,快速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第四层则是敬業意识。众所周知广告行业人才流动性偏高,行业内普遍存在“跳槽即涨薪”的浮躁心态。良好的广告专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坐得住、耐得住、学得下”的敬业精神。学院开发了差异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满足上述四个层次的人才需求。

三、开发跨课程群的企业案例库

在实践中,蚌埠工商学院以企业资源为中心,通过多维度开发,打造稳定的跨课程项目库。课程群是若干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课程组成的课程集合,是实现案例、赛题、实训的共享平台。在协作初期,通过企业方的自我介绍或专业教师的观察,将企业的成果、项目、经验“舶来”。对于已经终止、比稿未中标、企业日常内训的项目,可以按照“中文写作、设计表现、营销策划、媒介传播”四个课程群大类进行拆解。对于即将投标的、创意并未成型的、行业接近但并未整合梳理的项目,则可以保持在案例库中的动态进出。

例如与蚌埠工商学院合作的南京某文化咨询公司,业务领域集中于公共服务品牌的建设与运营。2021年在其负责的“96196”热线电话服务品牌正式停用后,企业将可公开资源共享给校方。双方教师围绕课程群构建案例库,最终形成十个企业命题。命题直接融入具体课程,缓解学生对实践实训的抵触心理(如表2)。

四、目标兼容,校企协作转型发展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动因仍是自身经济利益追求[4],其次才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和追求。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才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这种目标重要性的差序导致合作不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出现转机。宏观经济下行导致地方性企业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市场萎缩、融资困难等问题,更面临“不转型就退出”的局面。此时校企双方合作目标为助力周边企业转型、求生存谋发展。

以蚌埠工商学院为例,在与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合作的初期,校方关注学生的实习就业;企方也需要应届毕业生深入房产营销一线。在此目标下,校企双方都看重学生的项目分析、卖点提炼、活动策展以及商业交流等专项能力。随着地产营销数字化趋势明显,传统先看房、再商谈、再买房、最后签合同的过程,现在转变为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播分享、按需精准推荐、VR看房体验,最后在线上平台或小程序交易。因此企业对人才需求也从原先的“理解策划、能写文案与善于设计”转变为“懂直播策划、能吸引流量、会促进观看转化率”。在此背景下,专业课程内容也应相应调整:《影视语言》增加了“播音主持”的知识模块,强调了主持人对受众试听体验的影响;《网络传播概论》课程内容降低了网络新闻采写的篇章比重,增加新媒体营销与数字媒体营销的比重。同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鼓励在校学生参与“直播助农”“直播助商”等公益活动。紧扣企业真实需求,推动专业学生快速储备就业技能、助力周边企业转型发展。

五、结语

由于缺少顶层设计与榜样标杆、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5],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难出成效。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面向区域服务深度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广告专业的必然之举。充分调研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利用校企协作各环节培育适用度高的专业人才,避免“一次性”合作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通过对内的跨课程群案例库建设、对外的校企协同转型发展,真正将校企协作升级为长期伙伴关系。

当然,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校企协作深度依赖“双师型教师”。作为“桥梁”,双师型教师既需要扎根校方、又立足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协作关系的搭建与维系,能够调动双方资源的有效转化,尤其是辨析、识别出企业方深层次的需求。作为“大脑”,双师型教师既需要能够理解专业课程的结构、分布与能力培养指标,又需要拥有足够开放的认知结构吸纳新知识、新经验,将企业资源适度转化为跨课程群的案例库。最后作为“双手”,双师型教师更需要以“做项目”带动学生的充分参与、沉浸学习、培育学生的“广告匠人”意识,还需要以“做科研”带动其他教师集思广益、服务地方经济、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而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识别此类人才,在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外增加产业型与双师型教师,设置独立的考核指标体系。将经费用于创造性活动,扩大横向课题的比重、实行项目奖金、给予单独的晋升评级通道,鼓励教师积极持续参与校企协作。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效能及改进[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09):6-8.

[2] 黄帅. 新时代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7):120-121.

[3] 刘小敏. 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综述[J]. 时代经贸,2021,18(10):76-79.

[4] 马永红,陈丹.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视角[J]. 高教探索,2018(03):5-13.

[5] 刘佳.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以泰州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6):63-66.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协作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团结协作成功易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协作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