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改革路径探析

2023-08-28 12:22王春智范昱煜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军事理论五育并举国防教育

王春智 范昱煜

摘  要:军事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起着重要作用。军事理论课有效将“五育”教育融入其中,采用“五育”并舉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既能让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又可有效增强育人实效。文章基于“五育”并举视域,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从军事理论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现阶段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基于“五育”并举理念,对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实施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课程实施的路径探析。

关键词:五育并举;军事理论;课程改革;思政教育;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189-04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推进,军事课程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改革。2019年,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制定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时期军事课的作用。军事理论课所指向的课程目标赋予了课程知识性、技能性与思政性的内涵,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可实现“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了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完善学科课程体系等要求。本文基于“五育”并举视域,分析当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为“五育”并举理念下军事理论课程的实施提出建议。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实施现状

(一)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完备,教学内容与时俱新

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采用面授为主渠道,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天津理工大学面授课程部分的教材使用丁梦主编的《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配以李国强主编的《新时代 大视野——大学国防教育教程(微课版)》作参考,教学内容分为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五大模块,教学内容比较完备且与时俱新。

(二)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体现学生综合能力

天津理工大学现已成立军事理论课教研组,担任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主要为辅导员教师,并由专业思政课教师与授课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教师担任课程指导组长。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军事理论课的授课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搭配多媒体音视频材料与讲义课件丰富课堂授课效果。在结课考核方面,现阶段军事理论课程结课考试为线上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其余评分为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结课论文的成绩,考核方式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

(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达到教学既定目标

根据问卷调查反馈,有59.63%的学生表示对军事知识感兴趣,这为军事理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采用了三维教学目标设定,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根据学生反馈,学生主要在军事知识与国防意识方面有比较大的学习收获。目前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达到课程考核要求,教学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体系不统一,缺少统一指定教材

新《大纲》标准下的军事理论课程相关教材种类繁多,但缺乏相对统一的教材体系,各高校未能采用统一标准的教材,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不统一易导致授课效果受限。在课程考核中,目前在线开卷考试所采用的试题库题目与教材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无法只通过课程学习牢固掌握知识。

(二)授课方式单一,授课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

现阶段,非军事类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授课教师队伍由学校保卫处、学工部及辅导员教师构成[1],在授课安排上多是由本学院的辅导员担任本学院学生的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授课过程中,主要为单一灌输讲授为主,授课手段单一,缺少互动与反馈机制。由于教师所学专业的限制,缺少教学相关的系统性培训,教学技能不强,师资队伍中的教师大多为兼职担任,专业教学能力不高[2],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闷头讲、说不明、讲不透”的情况,特别是出现“容易理解的东西反复讲、不易理解的东西省略讲、想听的东西不去讲”的现象,课程质量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对于课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三)课堂延伸不足,学生学习效果一般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专心致志回应老师的问题,但有12.54%的学生表示“上课时不固定,视情况而定”,也有1.53%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会出现心不在焉、走神或睡觉的情况,甚至有0.61%的学生表示会出现充耳不闻,做自己的事情的情况,有75.54%的学生表示在课后偶尔会谈论国防或军事内容,有11.62%的学生表示在课后经常会谈论国防或军事内容,有12.84%的学生表示在课后从不会谈论国防或军事内容。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采用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面授课程以外,还可以通过尔雅视频课程进行补充学习,对学习知识有一定的延伸,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相关的实践机会,课堂的延展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

(四)育人实效欠佳,课程思政作用发挥不足

军事理论课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塑造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关键课程[2]。现阶段,授课教师在完成日常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少有对军事理论课的持久备课,很难有效发掘课程的思政要素,无法通过有效途径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往往会将知识讲解与思政教育分开进行,导致思政教育内容生硬,课程思政作用发挥不足。

三、“五育”并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程实施可行性分析

(一)军事理论课实施“五育”并举是落实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必然趋势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9年6月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文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即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3]。课堂教学是实现“五育”并举的主渠道,军事理论课实施“五育”并举是落实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必然趋势,军事理论课可有效融入推进“五育”教育,采用“五育”并举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既能让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又能有效落实育人实效。

(二)“五育”并举适用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存在不成熟和成熟的矛盾;在课程学习上,他们存在自身军事知识少和求知欲強的矛盾;在课程性质上,他们存在课程法定性和非专业性的矛盾。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五育”并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程有效地将课堂学习与拓展学习相结合,将知识学习与专业应用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效果。

(三)“五育”并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程实施意义

新《大纲》中明确强调,坚持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在军事课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和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和管理[4]。“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军事理论课程有效地丰富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抓住课程各章节的切入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将课堂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发现与创造,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四、“五育”并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程实施策略

“五育”并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程改革思路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遵循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注重“五育”并举实施的平衡与充分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检验,注重“五育”并举实施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学科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为准绳,注重“五育”并举实施分科性与综合性相统一的原则,“五育”并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程可以参考以下方面实施。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程实施理念

军事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在每堂课的实施过程中应以教材为核心讲解清楚课程重难点,以时政要闻为切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特色活动为拓展延伸课堂内容,以学科专业为融合推进产出导向,加强国防教育,结合各章节课程特点设置专题实践活动(详见表1),助力学生综合发展,厚植家国情怀。

(二)坚持德育为先,厚植爱国情怀

新《大纲》中明确军事课的教学目标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4]。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细致挖掘每章节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授课时灵活应用时事政治作为切入,还可以有效采用身边的案例进行教学,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教学。在讲解中国国防章节国防建设成就知识点时,可以列举本校优秀毕业生抛弃安逸工作选择入伍参军成为海军的事例,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逐步讲解过程中将家国情怀的培育渗透其中,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授课效果喜人。

(三)夯实课程基础,融入专业拓展

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教材知识点,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把知识点讲明说透,要有意识地结合上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专业学科发展与国家国防建设的结合点向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们的专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在与专业课的结合上,可以采用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组织课程学习,结合现代战争模块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掘所学专业在现代化战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情况并做研究汇报,邀请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点评,有效地将军事理论课与学生学科专业相融合,将学生思维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2]。

(四)推进身体力行,增加实践课程

学生在结束军训后有一定的体能储备,在进行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可积极引入定向越野实践活动,结合军事课教学展示比赛的相关项目标准,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户外定向越野实践活动。在加强体育教育的同时,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国防素质,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军事知识、活跃军事思维、形成国防观念、发展综合智力,既收获知识又提升素质[5]。推荐政治素养过硬、军事技能表现出色的学生成为学校国旗护卫队成员,推进军事素养的培育训练。

(五)营造崇军氛围,发挥榜样引领

在加强军事理论课程的美育教育方面,目标指向为营造崇军氛围,发挥榜样引领。一方面可通过举办文体类比赛,如举办“爱我国防”主题演讲比赛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关心国防,热爱祖国的意识,丰富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优秀退伍学子进行榜样经验分享,以真人真事真情带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崇军尚武精神。

(六)加强劳动强能,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

军事理论课程的劳动教育旨在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教育,提升军事素养。一方面可邀请优秀退伍学生担任助教教官,对学生进行内务示范,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积极联络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进学生对世情、国情、民情的了解[6],深化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觉明确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结语

“五育”并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为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渠道,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极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一定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助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家明.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88-89.

[2] 周萌梦. 新时代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五育融合”实现路径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65-7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 (2019-06-23).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7/t20190708_389416.html.

[4] 余爱明,朱鹏飞,周姚. 高校军事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探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S1):131-13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EB/OL]. (2019-02-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1061/s3289/201902/t20190201_368799.html.

[6] 李宏宇,钱文霞. 基于“四个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时空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知识经济,2020(16):102-103+106.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2019年度资助课题《军事理论》课改专项(项目编号:KG19-04,主持人:范昱煜)

作者简介:王春智(1992—),男,硕士,天津理工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昱煜(1981—),女,硕士,天津理工大学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

猜你喜欢
军事理论五育并举国防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慕课”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刍议
《吕氏春秋》的军事情报思想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论激励理论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