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绩效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

2023-08-29 07:28张彩平陈留柱
会计之友 2023年17期

张彩平 陈留柱

【摘 要】 碳绩效指数将碳管理过程和结果指数化,既可横向比较不同企业的碳管理能力,又可纵向反映企业不同时期碳管理能力的变化,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工具。然而,目前就如何构建碳绩效指数尚未形成共识,这不仅无法为碳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而且也使利益关系人无法对不同企业的碳管理效果做出可靠的判断。基于此,根据企业碳素流转的特点及规律,从碳投入、碳流转、碳排放及碳效益四个维度设计一套碳绩效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定量和定性指标的权重计算碳绩效指数。以柳州钢铁为例,发现2018—2021年该企业虽然碳绩效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但指数分数并不高,这说明该企业还处于低碳转型的过渡期,需要加大低碳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提升企业低碳管理能力。

【关键词】 碳绩效指数; 碳管理效果; 低碳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35;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17-0009-08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多次强调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应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双碳”目标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政策支持,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推进落实、实践创新,因此要求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密切配合和有效联动,其中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从2013年我国启动碳交易试点开始,钢铁、造纸等高排放行业就成为碳排放管制行业。10年中这些行业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双碳”?产生了哪些低碳效益和效果?哪些因素驱动或阻碍了企业的低碳价值创造?如何评价企业的碳管理能力?厘清碳绩效产生的前因后果,构建碳绩效指数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本文拟构建一套碳绩效指数以柳州钢铁为例,旨在通过碳管理过程和结果分析,将碳管理效益和效果以指数的方式展现,既可横向比较不同企业的碳管理能力,也可以纵向反映企业不同时期碳管理能力的变化,最终成为企业开展碳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管理工具。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碳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绩效评价体系和碳绩效指数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差异化的观点。

(一)碳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早在21世纪初期就有国际组织开始了碳绩效方面的探索。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主要对全球500强企业的碳排放信息进行问卷调查并予以披露,搭建了一个增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信任的碳信息沟通渠道。自此之后,碳绩效也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Zofio et al.[1]很早尝试将CO2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数据包络法(DEA)评价企业的碳绩效。国内学者张彩平等[2]则很早便尝试将碳投入与碳产出作为基础,构建多维度碳绩效评价体系,为投资者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提供参考。此外,谭德明等[3]、李世辉等[4]则进一步借鉴资源价值流分析理论,以碳资源物质流动为基础建立碳绩效评价模型,为企业开展低碳管理提供新思路。

(二)碳绩效指数研究现状

为了更全面综合反映碳绩效,学者们尝试借助指数来进行评价。宋婷等[5]很早便提出可以运用碳排放价值指数指导城市空间规划。与此同时,向书坚等[6]提出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指数,评价国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研究的深入,诸多学者进一步将行业发展与绿色管理挂钩,如闫华红等[7]、吴■蓉等[8]构建碳绩效评价指数,为不同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建议。为了识别绿色发展关键节点,孙奇等[9]利用熵值-最优主客观权重-改进的TOPSIS模型计算城市低碳发展指数,从而识别关键减排环节。在“双碳”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濟尤为重要,龚玉霞等[10]利用VAR模型研究碳排放交易与中国低碳指数,并提出碳市场低碳转型建议,促进碳金融发展。

(三)对碳绩效指数研究现状的评价

综上所述可知,如何评价碳绩效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就如何构建碳绩效评价体系和碳绩效指数的观点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然而,深入研究发现,还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1)企业是我国推进低碳经济深入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主体,目前碳绩效指数主要侧重宏观和中观层面,对微观企业关注不足。(2)鲜有文献结合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特征构建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导致其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现实指导价值。基于此现状,本文拟结合企业碳排放的特点,从碳素流的视角构建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各指标以权重计算碳绩效指数,为企业开展碳管理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管理工具。

三、企业碳绩效指数的构建

构建碳绩效指数,需要系统研究构建的依据与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等内容。

(一)构建依据与原则

为了确保碳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评价指标根据《京都议定书》《环境绩效指标库》《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国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等制定并遵循以下原则:(1)可获得性与系统性原则。选取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公开披露的可靠信息,而且各指标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具有一定内在关联。(2)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能更全面反映企业的碳管理能力,指数结果也更具说服力。(3)成本效益原则。评价指标既不因过多而增加数据收集成本,又不能过少而无法反映碳绩效管理的全部。

(二)企业碳绩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碳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一环,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均影响企业碳排放,温素彬等[11]选择以碳减排价值链为基础,构造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统筹地进行低碳转型。罗喜英等[12]構建“经济-能源-环境”三角模型的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石油企业选取不同指标,检验其碳绩效管理水平。而张彩平等[13]则创新性地引入碳素价值流,从多个维度对造纸企业进行碳绩效评价,为优化生产节点的低碳管理提供建议。

鉴于碳投入和碳排放都与生产流程密切相关,因而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生产、制造、加工、循环、回收等整个生产过程中输入或者输出的含碳资源进行碳素流分析,据此识别高排放环节,制定节能降碳的优化方案;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中含碳资源耗费所产生的经济成本进行价值流分析,通过含碳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流程的优化降低碳排放量和碳成本。碳素流和碳素价值流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碳素流是碳素价值流的物质基础,碳素价值流是碳素流的货币反映[14]。本文借鉴相关文献与指南,根据碳素流分析的原理,以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碳投入、碳流转、碳排放及碳效益4个维度设计29个指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企业碳绩效指数权重确定方法

由于定性和定量指标是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企业碳绩效的情况,对碳绩效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确定其权重。

1.定量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据熵值法的特性,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确定指标的权重。

2.定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观赋权法是研究较早、较为成熟的方法,专家可以根据实际的决策问题和专家自身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确定各属性权重的排序。层次分析法是典型的主观赋权法,其能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利用较少的信息使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为无结构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其步骤见图1。

本文将熵值法和层析分析法相结合进行综合指数计算,以降低人为影响,确保碳绩效指数的可信度。根据《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计分方法》建议,本文得到定性与定量指数后,与方法建议的权重比例相乘,最后再相加得到企业的碳绩效指数,具体计算见下式:

S=80%R+20%T

其中,S为碳绩效指数,R为定量指标指数,T为定性指标指数。

四、碳绩效指数在柳钢中的应用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钢”)成立于2000年,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跻身中国500强企业之列。柳钢秉承“包容、创新、超越、共享”的核心理念,实施沿海战略,加快发展向海经济,使产品进一步远销亚、非、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柳钢坚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全方位降成本战略,确保在竞争中实现经济效益持续与稳定的增长。

(一)柳钢碳绩效定量指标分析

1.首先对柳钢企业进行数据收集与计算。本文的数据资料来源主要是柳钢官网公布的相关信息、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回收报告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为碳绩效指数构架做好铺垫。

基于《中国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相关要求、碳素流—价值流碳成本核算法以及LIME外部环境损害法,对柳钢披露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具体计算出柳钢定量指标数据。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2.已知柳钢定量指标参数,采取熵值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各指标参数的熵权,从而算出企业定量指标指数。通过Excel软件采用最大最小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的操作,将各指标由绝对值变为相对值且消除量纲对结果的影响。根据消除量纲后的数据构建矩阵,算出各个定量指标熵权和差异性系数。根据权重计算结果,计算得出柳钢近四年的定量指标分数,其结果见表3。

(二)柳钢碳绩效指数定性指标评价

1.本文结合钢铁企业生产情况选取了德尔菲法,根据对10位专家的现场访问和问卷调查,本文通过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对碳投入、碳流转、碳流出以及碳效益中定义的9个定性指标来确定权重,结果如表4所示。准则层权重见表5。

2.已知柳钢9个定性指标参数,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性指数进行评价,邀请10位钢铁行业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通过行业报告以及相关职业经验综合考量,对四个维度的定性指标进行打分,使柳钢定性指标评价定量化,从而得出该企业定性指标分数(见表6)。

(三)柳钢碳绩效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柳钢2018—2021年的碳绩效综合指数如表7所示。

根据柳钢各维度和综合分数,可对碳素流转的各个关键节点进行分析:

1.碳投入阶段。为积极落实“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在2018—2021年期间,柳钢优化能源动态平衡,其单位化石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品耗电量得到一定优化,但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柳钢低碳技术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低碳转型的进度。在定性指标中,低碳生产机构及管理机制占比最大,说明钢铁企业中碳减排组织与制度设计对改善碳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柳钢日益重视环保制度的完善,但其针对碳减排的战略制度仍不足,宣传不到位,不利于员工培养低碳环保意识。

2.碳流转阶段。柳钢整体低碳循环价值仍处于质量较差的状态,但其自发电技术投入、废水循环投入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其废水循环利用率已达98.23%,自发电利用率已达88.27%。未来还可进一步提高内部资源利用,减少碳排放。柳钢专门制定了《固体废物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的废弃物消纳工序,积极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物生产,并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企业清洁生产能力。

3.碳排放阶段。2018—2021年期间,柳钢在碳强度与碳依存度方面存在波动,表明其内部低碳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十四五”提出要将钢铁等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碳信息透明度,但是柳钢在所占比重较大碳信息披露部分分数却并不高,说明其環境信息披露并不完全,无法及时适应碳交易市场,相关利益者无法全面评估该企业的低碳管理水平,影响其对柳钢的投资信心。

4.碳效益阶段。碳交易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形成碳定价机制。而柳钢的资源效益均为低分,为提高企业环境效益,提升在碳交易市场的竞争力,应当引入更高的绿色技术,加大清洁能源投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虽然其自发电技术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依然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需大量的外部购电。企业应当管理与技术双管齐下,充分挖掘企业的碳减排潜力。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根据钢铁企业碳素流转的特点及规律,从碳投入、碳流转、碳排放及碳效益四个维度设计一套碳绩效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定量和定性指标的权重计算碳绩效指数。将该指数应用于柳州钢铁企业,发现2018—2021年该企业虽然碳绩效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但指数分数并不高,这说明柳钢还处于低碳转型的过渡期,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碳管理:

(一)建立低碳管理体系

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是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石,也是分工合作、流程规范化的前提。由于碳排放产生于整个生命周期,柳钢应当建立系统化的全面低碳管理体系,从碳投入、碳流转、碳排放及碳绩效四个方面进行减排管理,设计建立碳成本控制中心、数据采集中心、数据核算中心及绩效核算中心,统筹设计、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职能部门进行积极配合,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管理系统,促进各个部门进行低碳减排,使每位员工提升低碳减排责任意识,最终提高碳绩效的管理质量。

(二)加强低碳技术投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推进工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柳钢企业整体的碳排放量较高,应加强技术的研发与投资,采用先进的技术降低碳排放,以期获得更高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满足政策的要求。在碳投入端,柳钢可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采用核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从而提高输入端的绩效值。在碳流转环节中,可进一步开发自发电技术,完善废水循环系统。在碳输出端柳钢可将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等进行“固碳封存”,采取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等去碳技术,对二氧化碳进行捕捉。

(三)优化产业结构

“钢铁业降碳需政策”指出,当前长流程炼钢技术已经接近热力学极限,其碳排放已经接近技术最小值。柳钢钢铁冶炼以长流程占主导,能源以煤为主,其应当调整企业生产战略,进一步优化长流程与短流程的比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发展短流程炼钢,提升废钢应用比例,加强电炉钢产量,从而减少碳排放,提高碳素利用率。柳钢应继续深耕绿色低碳品种,研发与推广低碳能源钢材,新能源用钢,从供产销各个层面实现低碳发展。

(四)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柳钢的环境责任报告与年度报表,仅披露部分数据,而基于碳素价值流的碳绩效指数体系需要大量的环境数据为基础,现有的数据不足以支撑更加完善的指数体系,更无法应用到所有的企业,某些数据甚至只能合理推断或估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绩效指数计算的准确性。因此,企业需要加强碳信息披露建设,规范其内容和形式,为碳素价值流的核算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 ZOFIO J L,PRIETO A M.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regulatory standards:the case of CO2 emissions from OECD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1,23(1):63-83.

[2] 张彩平,肖序.企业碳绩效指标体系[J].系统工程,2011(11):71-77.

[3] 谭德明,何红渠.基于资源价值流分析视角的企业碳绩效评价模型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6(5):115-119.

[4] 李世辉,许蒙蒙,周志方.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热电企业碳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7(20):236-244.

[5] 宋婷,沈清基.城市碳排放价值指数研究及规划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13(3):15-20.

[6] 向书坚,郑瑞坤.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3):72-77.

[7] 闫华红,蒋婕.基于碳会计体系下碳排放指数的构建与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8(16):57-59.

[8] 吴■蓉,叶春屿,姚建,等.工业绿色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四川环境,2020(4):105-110.

[9] 孙奇,吴巧生,李思瑶,等.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绩效指数测算[J].统计与决策,2021(17):75-79.

[10] 龚玉霞,王珊,李萌,等.碳排放与低碳指数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2022(13):69-75.

[11] 温素彬,朱珊,张宇晴.企业碳排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会计之友,2017(20):127-130.

[12] 罗喜英,张媛,王雨秋.基于“3E”三角模型的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8(29):61-64.

[13] 张彩平,贺婷,刘梅娟.基于碳素价值流视角的造纸企业碳绩效评价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2):50-60.

[14] 张彩平,郭溯源.谈基于“碳素流—价值流”的碳成本核算[J].财会月刊,2019(2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