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生成逻辑·核心内容·价值意蕴*

2023-08-30 23:02健,谷
关键词:共同富裕总书记发展

欧 健,谷 曼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共同富裕奋斗之路上的伟大成果。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1]14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命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擘画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当下,从学理角度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内容与价值意蕴,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重要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逻辑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经典论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共同富裕不懈追求的历史承续,是对新时代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的现实回应,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重大理论思考,其生成具有理论、文化、历史和现实“四重逻辑”。

(一) 理论基础:基于唯物史观和人类解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24党的二十大提出一个重要的政治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基于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经典论述的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客观地说,共同富裕并非马克思主义独有的价值追求,但迄今为止,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代表着共同富裕理论的最科学样态。无论是古代朴素的“等贵贱”共同富裕思想,还是空想社会主义“绝对平均”的共同富裕思想,都有着各自难以自洽的理论缺陷,因而在实践中也是难以达成的。唯有基于唯物史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闪耀着最耀眼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3]8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不消除财富的差异,就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类解放的思想理论条件是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探寻这个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私有制社会,尽管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但由于“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财富向一部分人手里集中,其结果只能是少部分人富裕,尤其在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分化程度最为严重,“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4]158究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逻辑主宰整个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生产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因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积累的过程也伴随着贫困积累,“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5]77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即便生产力再发达,也不会自发走向共同富裕,这是由其内在矛盾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洞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也指明了解决矛盾的方法路径:进行社会革命——改变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改变生产的目的——以生产力发展的人民立场替代资本逻辑。他们建立在唯物史观认识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是:未来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6]。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未来社会将彻底消除三大差别,真正实现全社会共享劳动成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3]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国家发展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发展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所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7]“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8]

(二)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涵养

共同富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基因,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个基本理想。诸子百家在治国理政、社会人伦方面的主张尽管有较大的区别,但在劳动及财富分配上基本有共同劳动、公平占有财富的价值诉求。比如道家主张“天道均平”,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在老子看来,现实社会中财富占有的巨大差异是有悖天道的。墨家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管子提出“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管子》)的治国主张,认为治国者只有与天下人同利,老百姓才会支持他。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家思想,其代表性文化典籍《礼记·礼运篇》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想图景。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篇》)只要社会分配公平正义,就会安定和谐,财物分配合理,就没有贫穷,国家就不会有危险。

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同劳动、均贫富”,认为财富分配的不均等是有悖天道的,也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社会分化严重、财富分配极度不公平的时候,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财富占有、财富分配问题的重要性。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有其一定的理论局限,比如没有将共同富裕建立在高水平生产力基础之上,是在维系私有制生产关系条件下崇尚共同富裕,带有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等等,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思想”“共享主张”“公平理念”逐渐被广泛认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三)历史赓续: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开启了追求共同富裕的历程。在此过程中,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也不断地赓续传承和丰富完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确立了“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9]的政治纲领。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在《政治周刊》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0]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公平地拥有土地,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农有”。20世纪20年代,党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都有“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均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的规定。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需要出发,党将土地政策调整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再次调整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从共同富裕的视角看,这些政治实践都可以视为党探索共同富裕的重要步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谋划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1955年10月,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11],“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史无前例地具有了社会制度条件。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谋划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主要的着力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建共享。在发展生产力层面,我国初始的战略措施是通过快速工业化来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在1958年以后,又运用了“大跃进”和“精神激励”的方式,来激发人们的劳动潜能,以图更加快速地发展生产力;在共建共享层面,我国采用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模式。当然,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路线上常常存在“左”的偏向,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以,共同富裕之路艰辛而曲折。不过,尽管未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心始终如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方略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在发展生产力层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释放发展动能;在共建共享方面,通过调节分配关系,打破平均主义,既强调效率,又注重公平,实现共建共享,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此间,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也不断发展完善。一是从本质层面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所在。1986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两条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3]17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373共同富裕由社会主义的原则升华为社会主义本质,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此后被不断强调与坚持。二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层面,采取让“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374的战略设计。三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途径层面,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手段的有效结合以及充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来发展生产力,同时不断调整分配关系,既体现效率,又保障公平,把社会财富分配好。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实现共同富裕,一个较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控制好收入差距。在改革发展中,邓小平一再告诫,“如果导致了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13]139也正基于共同富裕的初衷,党一直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行调试,从改革初期的“效率优先”,到“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到后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实践领域,通过分配、税收、社保等政策工具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促进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协调区域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四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层面,既强调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和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内容和领域。

(四)现实回响:对新时代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的必然回应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厚,制度基础更加巩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立足新时代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将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必然回应。

首先,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任务已经达成,那么,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的共同富裕需要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中国改革发展历程看,我国基尼系数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2008年达到0.491的峰值后,虽缓慢回落,但至2012年,仍高达0.474。基尼系数长期在高位运行,引发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属性的质疑。因此,新时代伊始,党中央就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这就回应了邓小平在1990年的论断:“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3]364

其次,新时代中国已具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15]1978年,我国GDP总量为3 645亿元,2012年突破50万亿元大关,2017年达到80万亿元以上,2021年突破110万亿元大关。短短几十年,中国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跨越,并向高收入国家冲刺。这样的发展成效,为中国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再次,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6]11。这既是对新时代内涵的阐释,也是对新时代目标任务的界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脱贫攻坚要冲刺、共同富裕要提速。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共同富裕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此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好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问题,实施的有效策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精准扶贫”。这一理念和策略的理论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共同富裕还内在地要求包容性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共享”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粗放式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模式的优点是发展速度快,缺点是包容性不足,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包容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34-35新时代还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也是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的过程,这是中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二十大在规划中国现代化路线图时,都将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作为重要标杆。

最后,更加注重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11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有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着力点: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1]141当下,这两个着力点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在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效果。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共同富裕日益成为“中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就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以及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题,渐次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涵盖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制度保障、战略步骤、实践路径、方法原则等方面。

(一)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在不同语境中,共同富裕的内涵不尽相同。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体现为“均贫富、等富贵”;在当代西方语境中,共同富裕则偏向于“物质的富裕以及社会福利的普遍化”。比较而言,只有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共同富裕思想才真正揭示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对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作了重要概括,他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142这一概括进一步阐释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而言的,是对西方主导的现代化的反拨与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西方现代化是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生产的目的在于资本增殖。“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5]714资本运行的结果必然是人的异化和两极分化,当下,西方社会政治动荡、社会撕裂,概源于此。而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民中心逻辑,生产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强调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 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7]825

第二,共同富裕的覆盖人群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部分地区、部分人的富裕,而是涵盖所有地区、所有人的共同富裕。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34-35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8]35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召开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9]237

第三,共同富裕的领域是全面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更是精神上的富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全面进步,涉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西方发达国家尽管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到所谓的“富裕社会”,但这种富裕社会表现为私人富裕与公共贫困的巨大反差。赫伯特·马尔库塞把这种“富裕社会”称之为“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病态社会”[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全面富裕,既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1]。

第四,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均出来的,也不是靠“高福利”养出来的。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是共建——共享——共富,其逻辑起点是共建,即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人人享有进而实现人人共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22]

第五,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22]。共同富裕不可能是一个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过程,这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它必然是一个富裕时间有先有后、富裕程度有高有低的动态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22],要咬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23]

(二)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

共同富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充分阐释了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

首先,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经诞生,便内含着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同富裕被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社会主义本质层面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他指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7]784

其次,共同富裕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坚信“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5]11。基于这一根本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6]这是一个重要论断,将共同富裕提升到党的执政根基的高度来突出其重要性。放眼世界,有很多国家都发展起来了,但政党的执政根基并未随之打牢,因为仅解决发展问题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7]32中国共产党通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牢执政根基,这是破解“历史周期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识。近代以降,中国人民为探索中华民族复兴而尝试了许多种方案,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方案。“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2]1自此,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便有了组织依托。党成立一百多年来,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2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谋划了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过程,也是扎实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三)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二战结束后,中国与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处在大体相同的起跑线上。今天,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阶段,而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绝对贫困的发生率依然高居不下。即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走向共同富裕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西方发达国家虽早已进入富裕型社会,但贫困发生率依然较高,欧洲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数据显示,欧盟平均贫困率为21.9%[28]。2020年美国的贫困发生率也高达11.4%[29]。比较显示,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中国有着显著的制度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过许多重要论述。

在政治制度层面,我们有党领导一切的制度优势。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2]65我国能够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得益于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坚持党对共同富裕工作的领导,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坚持党对共同富裕工作的领导,能够保证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坚持党对共同富裕工作的领导,能够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的野蛮生长,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后果;坚持党对共同富裕工作的领导,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党对共同富裕工作的领导,能够保证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5月发布的《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30]23

在经济制度层面,我国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31],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保障了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经济发展的体制活力,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32]相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能缩小“三大差别”,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资本主义“福利制度”虽然一度也造就出一个很大的“中产群体”,但从大历史观考察,西方“福利社会”不过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福利社会”越来越难以为继,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在文化制度层面,中国人民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共同富裕的精神价值体系。从长远来看,共同富裕更大的难题在于精神文化层面,这一点已经被西方社会的发展所证实。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在于我们有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支撑,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人民精神文化方面的共同富裕。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1]。

(四)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

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是一个阶段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2]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实现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了“四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当前,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33]第二步,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2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使用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提法,“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34]。2021年10月,《求是》杂志第20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2]。当下,这一步骤正在扎实推进。第三步,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4]4第四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35]29

(五)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共同富裕取得扎实成效,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设定了切实可行的共同富裕实践路径。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全领域共同富裕,它内在要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2],“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21]

二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依托,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6]45的重要判断。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包容性发展,它要解决的是“好不好”“优不优”以及“发展差距”问题。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2]。

三是以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为抓手,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富的目标,我国不断地调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新时代,分配关系更加强调公平性,指向共同富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18]36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21]

四是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重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民农村,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他指出:“我总的认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22]当前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比较大,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党中央从共同富裕战略全局的高度谋划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避免出现“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的情况,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18]257。

五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构建的未来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和全体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的基础上。这意味着未来理想社会要实现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共同富裕,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1]146“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36]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2]。

(六)共同富裕的方法原则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在解决共同富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要立足实际,“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37]169再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站稳人民立场,“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9]140。

原则是方法的具体化,关于实现共同富裕要把握好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将其集中总结为4条:一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更不是“劫富济贫”,它是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142只有全体人民勤劳创新,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这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二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多年的探索实践基础上逐步确立下来的,它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既有利于“做大蛋糕”,又有利于“分好蛋糕”,让人民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条件。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共同富裕有两个关键性指标——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从国际比较看,当前我国这两个关键性指标还不够高。以富裕程度为例,2019年,我们的人均GDP在197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排到第81位,未进入前40%;HDI(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名在18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5位,未进入前40%[38]。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立足当下,“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1]143。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科学态度。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必须立足我国发展的现实状况,一步一个脚印去扎实推动这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37]这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了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以及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问题,在理论层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在实践层面,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引;在世界层面,为解决世界性贫困难题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在理论层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出了未来社会必将“产品极大丰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这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价值促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并在实践层面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实践成果。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共同富裕问题、谋划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制定共同富裕政策措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要求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突出的实践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时这样概括:十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39]在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作出重要论述,在理论层面也作出许多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一是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升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的高度加以对待,这是对共同富裕政治地位的新概括;二是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拓展了共同富裕的认识视域,将共同富裕提升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三是全面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四是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使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清晰,更加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五是提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若干理念和政策措施。

(二)在实践层面,为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06此话道出了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真理,于中国而言,其实践价值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我们摆脱绝对贫困并尽快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之所以能指导中国实现共富,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这一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0]84,“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40]15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所在。西方国家之所以难以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坚持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理念。二是这一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整个社会要有足够的财富可供分配,缺少这个条件,要么是少数人富裕,要么是共同贫穷。“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6]2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30]3,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都是强调发展之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三是这一重要论述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状况,提出很多契合当前实际的原则与措施。如针对贫困难题,提出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战略;针对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针对就业、社保和收入分配这些影响共同富裕的直接因素,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41]的要求,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第一、二、三次分配,“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40]56;针对市场经济既有激发劳动者潜能、增加财富总量的作用,又有扩大分配差距的缺陷,提出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重作用。这些理念、原则和政策措施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效能。

(三)在世界层面,为解决世界性贫困难题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参考

反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共同富裕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当下,有许多国家还饱受贫困的困扰。2015年,非洲联盟发布了《2063年议程:我们想要的非洲》,提出了在一代人时间里消除贫困的目标。2016年菲律宾政府发布了《菲律宾2040愿景》,提出到2040年,菲律宾人将免受贫困和饥饿[42]。即便是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贫困难题依然未消除。2020年,3 720万美国人处于贫困状态。英国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公布的报告显示,2016—2017年,每5个英国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在这些贫困人口中,有400多万人处于持续贫困状况[43]。

那么,为什么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在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或者效率低下,而我国却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71年就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困扰,现在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呢?答案显然在理论和社会制度层面。就理论而言,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的科学性,已经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就社会制度而言,我国已构建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在发展生产方面具有高效率,在实现共同富裕上也具有高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指导意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共富,也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5]13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比如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快速发展等,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等等。中国不仅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肇始于西方,长久以来,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话语权被西方国家所把持,他们利用经济以及技术优势,不遗余力地在全球建构“现代化=西方化”“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好形态”的政治逻辑。近年来,这种政治逻辑在“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中被打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重大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认识,这一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同时,为世界“谋大同”[44]。它超越了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共同富裕论,也超越了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理论,对解决世界性贫困难题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四、结语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未来社会构想的价值旨归,亦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以及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根本性问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阶段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不懈奋斗,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下,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为指导,科学研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坚信,有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导,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一定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总书记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