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族群记忆到国家认同:蚩尤神话的重构与再嵌*

2023-08-30 23:02陈立琼
关键词:蚩尤族群苗族

陈立琼

(1.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2.吉首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蚩尤神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作和传承的文化资源,承载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是各民族心意相通、情感互联、文化认同的结晶体。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2]。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民间广泛流传的蚩尤神话是蕴含多民族情感与智慧的共同叙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呈现出“根本同一”的包容性、“精神信仰”的神圣性、“形神兼备”的审美性[3]。它通过各族人民反复口头传承与行动实践,不断被阐释和建构,体现出中华民族互助交融的生活愿景与互嵌共生的生活现实。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迁徙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远古初民立足自身生存环境、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身体经验和文化创造[4]。多民族对同一神话人物的叙述不仅体现在对内容、情节、母题的认同方面,还在仪式信仰、民俗活动中不断被实践,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理解、尊重、欣赏彼此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通过共同创作传承的神话载体,传播了血脉相连、情同手足、家国同心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内涵,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亲和力与凝聚力。

中国的神话学研究发轫于古史研究、民俗研究,经历了民间文艺、民族调查阶段,研究范围从单一的文本分析拓展到器物、图像、口头说唱、仪式、景观等各个方面,研究路径由文学本位转向文史哲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朝向当下”神话研究范式的影响下,学术界不断探寻神话的当代价值和社会功能,比如神话文化的认同、神话资源的转化等议题。事实上,神话传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何在族群内部实现自我认同是神话学领域的经典研究问题,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符号结构论的视角探究神话要素在维系族群情感、价值认同中发挥的作用与功能,如刘宗迪从图腾、族群、神话的角度反思涂尔干图腾理论,他认为神话正因其巩固族群认同感、维系社会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从而成为一个族群世代传承、共同信仰、敬奉不坠的神圣叙事[5]。这类研究侧重于某类神话传说或族群理论的个别方面,忽视从学科整体框架下梳理神话与族群认同的内在关系。二是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考察神话传说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如何传递、调整以适应各时期族群的自我认同。三是从宗教学的角度出发阐释神话信仰如何确定族群边界。这类研究阐述了神话资源演变成民间信仰的轨迹以及地方社会如何利用信仰形式重构文化秩序。通过族群成员内部共享的信仰仪式,神话符号有效地将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不断增强族群内部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意识。整体来看,前人研究讨论的是神话资源在族群认同中发挥的情感要素,往往关注的是某一类神话或族群文化的特殊性,而神话资源对民族文化的整合功能与时代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多民族关于蚩尤形象的集体记忆,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从历史典籍、口传文本与信仰仪式出发,比较不同民族有关蚩尤形象的异同,分析蚩尤从少数民族内部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共祖”的过程,探讨神话传说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英雄始祖:苗族蚩尤的集体记忆

神话是远古时期某一个族群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与集体记忆,其背后潜藏着特定的文化心理。在苗族社会广为流传的蚩尤神话是族群成员内部共享的集体记忆。这里通过口头文本与节日仪式分别考察蚩尤神话如何建构和解释族群历史和族群边界。

在苗族世代相传的神话、古歌、史诗等口头文本中,蚩尤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文化的创造者,兼具英雄神与文化神的二重神格。关于蚩尤的神话,流传较广的是苗族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区的《蚩尤神话》。这则神话讲述了苗族先民居住于黄河边的蚩尤坝。蚩尤从小拜师学艺,精通医术,能治百病。成年后,蚩尤带领兄弟发展生产,发现铜矿冶炼兵器。黄龙公来袭,蚩尤头戴牛角帽,身穿牛皮袍,挥舞铜宝剑,击退敌人。赤龙公使用宝葫芦攻击苗民,蚩尤火烧葫芦化险为夷。雷老五假意拜蚩尤为兄,向他学习医药和冶炼铜造兵器之术,并骗走铜板斧。最后黄龙公联合赤龙公和雷老五一起攻打蚩尤。蚩尤寡不敌众,战败于涿鹿,此后苗民被迫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途[6]。《西部苗族古歌》也保存了众多关于蚩尤祖先英勇无畏,带领苗民战胜敌人的故事。如《根蚩耶劳的故事》:“根蚩耶劳心不服,这里有祖先的坟茔;男女百姓舍不得,世世代代在这里经营。根蚩耶劳带领大队兵马,御敌在湖泊平原岔路丫口。根炎敖孜劳兵马黑压压,放着大炮来进攻,还要跺脚高声叫,虚张声势显威风。根蚩耶劳不惧怕,突然站立在阵前,高声呼喊发号令,兵马冲锋向敌阵。冲得敖兵成排倒下,杀得敖兵四处逃窜。”[7]湖南《板塘苗歌选》中的《祖先歌》也有“我们苗族的祖先名叫蚩尤,他勇敢无比,生就一副铁骨钢头”[8]的记述。

梳理口传神话与苗族古歌,蚩尤祖先流传着相似的事迹:在丰饶的平原,他带领人们修建美好的家园,英勇抵御外来敌人,战败之后带领族人迁徙。关于苗族迁徙,石朝江考证苗族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其中苗族先民第一次大迁徙是因九黎集团惨败炎黄部落,被迫离开黄河东部平原,向西南迁入长江中游地带,从而形成新的“三苗”部落集团[9]。从某种意义上看,苗族口头流传的蚩尤神话不仅仅解释了苗族族源问题,还记录了族群迁徙的历史。尽管苗族支系之间存在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但蚩尤神话整合了分支各部的叙述特征,构建了“同源共祖”的神话谱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神话叙事培养了族群内部的情感联系,展示了互助交融的生活图景,沉淀了共同体的生活智慧,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除了解释祖先族源与迁徙历史的神话,苗族社会还流传着蚩尤发展农业的神话传说。西系苗族古歌《教人耕种的怎干老》就讲述了蚩尤带领苗民发展农业的故事[10]。远古时期,族群的繁衍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古歌中,蚩尤“带领苗民男耕女织”“苗民们使用铜工具生产”“土地肥沃,种一年吃几年”“苗家粮食很多”。蚩尤“住在底玉那大平原”“这里土地十分肥沃,能产甘蔗、稻、棉花。格圭爷老修建高屋瓦房居住,子孙繁盛众多”[11]。据闫德亮考证,大汶口遗址应是蚩尤九黎族农耕粟作文化的遗存。古史中蚩尤是东夷集团九黎部族的首领。生活于黄河下游的九黎族利用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较早地进入农耕定居生活[12]。从神话、古歌、文物考察蚩尤发展农业的形象,一方面反映出远古先民依赖农耕,崇拜农神的思维模式与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展现出蚩尤作为祖先英雄勇于开拓的精神,不断增强了蚩尤文化初祖的身份与地位。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民俗活动仪式的建构与蚩尤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彭兆荣指出:“传统的意义与历史的价值都势必在仪式中获得生命力。”[13]由蚩尤神话衍生出的“枫木信仰”在云贵、湘西、鄂北地区的苗族社会代代相传。《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14]286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面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苗族人认为枫树是蚩尤的精血与灵魂所化,将枫木视为祖先崇拜。湘西苗族七月十五日“烧包”祭祖便要祭祀祖公蚩尤、相普相娘、五族五宗和三代祖先。史诗里也保存了《枫木歌》:“远古那时候,山坡光秃秃,只有一棵树,生在天角角,洪水淹不到,野火烧不着,这棵树是枫香树。蚩尤死后,身化宇宙。枫树干生妹榜,枫树心生妹留。”[15]可见,苗族人视枫木不仅是开天辟地的“宇宙树”,还是给予苗族族源的“生命之树”。蚩尤神话在口头文本与信仰仪式中流传甚广,它解释了苗族的族源,为蚩尤祖先信仰提供了支撑,衍生出枫叶崇拜和蚩尤祭祀等族群标识。这些标识随着神话的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民间信仰与文化心理的契合整合了族群认同要素,而文化心理支撑着民间信仰活动,由此产生了关于蚩尤崇拜的一系列民俗文化。神话作为民俗文化的文本性注释,也就保持了不竭的生命力,延续至今。

二、“战乱”之神:汉族蚩尤的历史记载

先秦时期的蚩尤形象为后世表述之源头,书写常与黄帝紧密相连。目前较早关于蚩尤的记载是《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14]319这里蚩尤以乱臣战败者的形象出现在典籍之中。汉沿袭秦制,蚩尤作为兵主和战神,开始进入国家祭祀行列。祭祀蚩尤成为战前鼓舞士气重要的仪式。《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定天下后,蚩尤祠遍布全国各地,可见当时蚩尤崇拜之盛。汉以后,各朝历代都出现了蚩尤祭祀仪式的文献。唐朝《通典》记载,北齐、隋、唐都沿袭了周朝兵礼中的祃祭。直至元朝,祃祭仪式取消。宋元之后,除了蚩尤祭祀,官方典籍对蚩尤的记载逐渐减少,民间叙事出现世俗化的转向,蚩尤形象走下神坛对底层百姓施恶[16]。《五杂俎》《封神演义》《警世通言》等笔记小说都有对蚩尤故事的再现。民间文本以搜神志异、猎奇追新为目的,突出蚩尤故事的魔幻性与戏剧性,蚩尤形象往往奇异骇人,如“人身牛蹄,四目六首”。之后,结合各地风物特征,不同区域出现了蚩尤故事的异文,其中影响较广的是“关公斩蚩尤,化身盐池”的内容。比如,山西运城地区,解州盐池久雨注水未尝溢,久旱未尝涸。相传,轩辕氏斩蚩尤,血入池化为卤,使万世之人食焉[17]。同期,戏曲杂剧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蚩尤的奇异故事,怪力乱神、作恶多端的蚩尤形象在民间社会流传。涿鹿县太平堡蚩尤戏、临猗锣鼓杂戏、巴岱蚩尤戏等都是以蚩尤为原型创作的民间戏曲。它们在节日仪式活动中不断被重述、记忆、展演,成为活态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民族国家”的概念传入中国,中国历史的书写打破了王朝更迭史的局限,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面临着如何解释国家实体的新问题。蚩尤形象被重新阐释以应对“国”与“族”之间的内在张力。孙中山在撰写的《阚氏重修谱牒序》中将蚩尤描述为中国第一革命家,褒奖其百折不挠、至死不屈的精神品格。孙中山对蚩尤的肯定评价一方面借蚩尤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来激发人民敢于献身的革命意识;另一方面强调中华各民族文化同根同源,面临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呼吁民族觉醒、团结一致、共御外敌[18]。此后,王桐龄、吕思勉等学者书写的民族交往史都对蚩尤、三苗与苗族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深化了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认知[19]。20世纪90年代,一场由苗族知识分子发起的“蚩尤文化复兴运动”席卷全国,他们将蚩尤污名化的过程与本族苦难的迁徙记忆联系起来,将族群内部共享的文化符号塑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共祖”。通过各类学会举办的研讨会,炎黄蚩三祖文化也逐渐得到官方的认可,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获得重新的阐释与认识。从想象的虚构的神话叙事,到真实的具体的历史叙事,蚩尤神话赋予不同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兄弟身份,构建了血脉相连、家国相亲的情感联结,传递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指导着不同民族之间平等尊重、合作互助、团结进步的行为实践。

除了典籍文献的记载,全国各地也流传着与蚩尤人物相关的民俗活动,如祭祖、求雨、庙会等。山东、河北等地沿袭着农历十月初一祭祀蚩尤的传统。相传,北方地区阚姓、邹姓、屠姓等是蚩尤的后裔,“十月一,送寒衣”,阳谷一带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烧纸祭祖,请人表演蚩尤戏,以追思先祖[20]。据《安邑县志》记载,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从善村保留着四月初八插槐树叶,不立关公庙的习俗。当地民间流传四月初八是关公大战蚩尤的日子,蚩尤运用法术使当地出现大雾,使得敌友军队难以分辨,关公巧用妙计通过门前悬挂皂角叶和槐树叶来分辨敌我双方,最后一举歼灭蚩尤。从善村先民认同自己为蚩尤的后裔,为了纪念祖先的英勇善战,定期插槐树叶的习俗在当地保留了下来。

除祭祖习俗之外,蚩尤作为农耕、农具的创造神,民俗生活中有着诸多与其相关的求雨仪式。《春秋繁露》有《求雨》篇:“令县邑以水日,家人祀灶。无举土功,更大浚井。暴釜于坛,杵臼于术,七日。为四通之坛于邑南门之外,方七尺。植赤缯七。其神蚩尤。祭之以赤雄鸡七。玄酒,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服赤衣,拜跪陈祝如春……”[21]可见,汉代以来就盛行祭祀蚩尤求雨的习俗,并且求雨仪式也得到官方的认可。在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中,“黄帝与蚩尤交战,所居不雨,故下数旱”,“关云长大破蚩尤,拘摄枯干盐池之水”等情节都描述了蚩尤与干旱相关的特性,衍生出许多与此相关的习俗仪式,如河北地区“龙王巡游,打旱魃”仪式、山西阳城地区的“赛水戏”、五溪蛮地区“抬狗求雨”仪式[22]等等。神话意义的产生和积淀具有历时性与地域性特点,随着与民俗生活和地方知识的不断融合,神话要素经历各族人民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赋予了蚩尤神话延绵不断、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王宪昭认为:文化祖先神话是通过对大量的具有祖先性质人物的归纳、演绎而抽象出来的“祖先意象”,在其特质方面比一般意义上的祖先更有集中性与普遍性,更容易形成文化认同[23]。从蚩尤形象的变迁与多重叙事发现,蚩尤不仅是箭垛式的神话人物,还是经典英雄文化始祖符号。蚩尤故事传播范围广泛,传承时间久远,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无论是“九黎之君”还是“乱战之神”,蚩尤正反面的形象都描绘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其承载着远古先民的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积淀着许多历史记忆与文化信息,形塑着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心性、道德品格与精神气质。同时,汉族有关蚩尤的集体记忆体现在历史典籍、口头传说、信仰仪式各个方面,虽然形象有所变化,但多元化的叙事路径保持着蚩尤神话传播与变迁的活力,呈现出中华各民族之间相互接触、彼此认同、互嵌共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真实、社会现实与地方经验,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根基记忆与中华文化基因。

三、异源同流:蚩尤文化的当代构建

蚩尤神话是中国多民族神话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作和传承的文化资源,承载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虽然在历史典籍、口传文本与信仰仪式中汉苗蚩尤形象大为不同,但蚩尤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认知体系和情感关系,是新时代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精神源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蚩尤不仅是苗族身份认同的符号,而且与黄帝、炎帝构成中华“三祖”,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标示。但在各种力量驱动下,它也成为可资利用的文化品牌,引起争夺。在此过程中,作为“遗产”的蚩尤经历了多重阐释,也数次重塑了集体记忆[24]。20世纪90年代,涿鹿县矾山镇召开“全国首届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讨会”,会议追溯了蚩尤形象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脉络,重新评价蚩尤的历史地位与角色,达成炎帝、黄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共识。此后,学术界、政府部门、公司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了三祖文化的建设,融入日常生活的蚩尤文化不断被挖掘整理,以神话为原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如口头传说、民间戏曲、节庆民俗等。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神话传说往往成为地方发展的文化资本,地域文化景观与文创产品获得市场资本青睐,文化传承的意义更加广泛而多元。在山西盐湖、湖南新化、贵州丹寨等地,地方政府与旅游公司合力打造蚩尤文化民俗风情园,通过创新文化空间的方式,重构了神话传说的素材,使其生长出新的故事情节。其中三地的蚩尤文化园总占地面积数万平方米,招商引资近千万元,以当地的风物景观为基础,按照蚩尤故事情节划分出不同的景观区域。这些文化景观传承了集体有关祖先的历史记忆,融入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书写了中华民族的神话文化谱系,构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与认同。

比如,山西盐湖充分发掘当地民间口头传统,围绕蚩尤主题打造了蚩尤文化馆。2006年,相秋喜编著的《蚩尤的传说》申报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山西电视台录制了三集电视片《寻找蚩尤古部落》,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连续播出后,成了三晋文化对外的交流作品。2017年,运城市蚩尤文化研究会成立。蚩尤传说申报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盐城蚩尤村恢复了“六月六祭蚩尤”的民间传统活动。2020年,“蚩尤战鼓”和“蚩尤祭祀”申报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盐湖区委区政府把蚩尤文化列入“中条山文化旅游产业带”重要组成部分,并拨款两千余万元,规划在蚩尤村建起蚩尤文化馆。目前,蚩尤文化馆分别展示“九黎之君”“涿鹿之战”“战神蚩尤”“化身盐湖”四个场景,陈列了蚩尤姓氏后裔图谱、蚩尤村古迹图、蚩尤传说故事等民间口述资料,并筑有铸铜蚩尤雕像、铸钢牛首图腾柱等建筑。盐湖蚩尤文化馆的建造体现了“学者发起,政府规划,市场参与,民众认同”的文化景观再造过程。从象征意识、理念原型到物象传意,蚩尤文化景观构建了自然与人文、人物与空间、族群与意识之间联系的桥梁,以拟象认知赋予自然文化传统,使其成为映射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民族关系的文化空间[25]。在这个过程中,蚩尤神话的精神内核以物质性的形式记录和保存了下来,确立了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时代民族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追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根据,描绘了多民族的互嵌共享与聚合发展的过程,映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携手同行,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简言之,文化景观串联了历史典籍与口传文本中的蚩尤形象,结合地方知识与生活经验,创造出新时代有关蚩尤的复调叙事。

无独有偶,民族地区有着将蚩尤作为族源始祖的集体记忆,各地纷纷将蚩尤文化作为民族身份标识,对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与利用。湖南新化、贵州丹寨两地打造的蚩尤文化园不仅打造了蚩尤祖先神像等物质景观,还整合本地山川风物故事、传统技艺、体育武术,构建了独有特色的蚩尤神话文化谱系。具体来说,2012年在政府的规划下,丹寨建成了“龙泉山蚩尤文化区”,民间流传的“祭尤节”首次得到官方的认可,政府规定每年农历十月第二个丑日举办“中国贵州丹寨蚩尤文化节”。节庆仪式的举办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场域,使得更多的民族文化形式得以展演与传承,参与节庆的人群也从区域内的某些氏族扩展到全国各地的观光者。自“祭尤节”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民间自发组织的节日获得更加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与以往寨老组织的节日形式不同,民俗节日非遗化意味着对文化要素与传统意义进行了筛选与甄别,保留下有利于新时代民族团结书写的积极因素,更多的主体在文化选择的过程中平等地发出声音,蚩尤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始祖。散落在苗族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碎片被拼接起来,不断印证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递着中华民族万物一体、人类一体、民族一体的诗性智慧。此外,湘西巴岱蚩尤戏、蚩尤拳、苗绣蚩尤图纹等饱含始祖元素的文化载体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艺术文化基金对不同文化事象展开了抢救性的保护与整理,建构出历史悠久、类目多元、活态传承的蚩尤文化体系。有别于单一叙事形式,作为文化遗产的蚩尤神话在复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背景下不断被各族人民重新阐释,一方面生发出多元化的文化展演形式,如戏曲、武术、影视、小说等;另一方面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关联、承前启后、推陈出新。这些文化形式包容了不同年代多民族共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志与心声,形成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与精神气质。

四、结语

蚩尤神话是中国神话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作和传承的文化资源,承载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是各民族心意相通、情感互联、文化认同的结晶体。回顾多民族有关蚩尤形象的集体记忆,可以发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叙事:一方面,在苗族的口头叙述与节日展演中,蚩尤是民族英雄与文化始祖,它解释了族群起源与迁徙历史,是族群认同的文化要素。另一方面,历史典籍中的官方叙事将蚩尤描述为战神与乱神,并衍生出祃祭仪式,宋元之后,蚩尤故事母题进入戏曲杂剧,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叙述风格转向世俗化。民俗事象中蚩尤常常以怪力乱神的形象出现。清末民初,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话语下,政治家对蚩尤形象的描述产生了由贬到褒的态度变化,族群文化符号转变为中华文明始祖的形象。蚩尤神话基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基础,传递了各民族风雨同舟、携手共进的价值理念,是各民族人民参与国家历史叙事的成功尝试。当下,神话要素在融合民俗生活与地方知识后,不同区域生产出独具人文特色的文化景观、多元文化形式的复调叙事,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丰富了中国蚩尤神话的文化谱系。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赋予了神话传说延绵不断、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神话承载着远古先民的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积淀着许多历史记忆与文化信息,形塑着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心性、道德品格与精神气质。从蚩尤神话的意义变化发现,神话传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民族有关同源共祖神话的叙述赋予不同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兄弟身份,构建了血脉相连、家国相亲的情感联结,传递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指导着不同民族之间平等尊重、合作互助、团结进步的行为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文化基因。

猜你喜欢
蚩尤族群苗族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大战蚩尤
新兴族群的自白
蚩尤之歌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中、日、韩蚩尤信仰与蚩尤演艺说略
苗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