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2023-08-31 18:49仝梅霞王志琼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游戏

仝梅霞 王志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8-0121-03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备爱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今以游戏为基本教育形式的大教育背景下,我们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与专业发展双向融合,融教师职业与教师素养于一体。

一、笃定教师人格类型,有的放矢促提升

王占新教授有言“我的视角总是你看不到的盲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类型归属,每一种人格类型都是互补的。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在游戏中发展幼儿,提升自我。游戏化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心中心的人格类型:助人型、成就型和浪漫型。心中心的教师是推动我们游戏化教学的主力军,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带给孩子们的是积极向上的、充满阳光的力量,他们更加关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安全和需要,用心用爱投入到教育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心中心的教师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鼓励、去赞扬,欣赏他们宁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气质,他们会在嘉许和鼓励中实现自我价值,推动游戏化教学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脑中心的教师喜欢用脑思考、情绪化较少、逻辑性强,相对而言,更加理智。脑中心的人格类型主要包括:理智型、忠诚型和活跃型。脑中心的教师善于思考,是更新游戏化教学的重要力量,他们为游戏化教学注入新生力量,推陈出新,让游戏化教学不断与时俱进,是我们游戏化教学前进的生力军。他们更新着游戏理论,创新着游戏形式,为游戏化教学注入着新时代思维。脑中心的教师需要我们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供他们去思考,不断研究,不断发展。

腹中心的教师坦诚、耿直,虽不擅于用心用脑,但他们是务实者,他们是行动落地的教育者。领袖型、和平型和完美型均属于腹中心的典型类型。腹中心的教师敢于引领孩子去尝试、去探索,他们敢于实践,是游戏活动的直接落实者和引领者,他们不惧成败,在游戏的过程中勇往直前。腹中心的教师,我们可以与之和而不同,我们要嘉许他们浩然正气的一面,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二、实现教师职业与教师素养的双向发展

华爱华教授曾提出“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的教师二字是否等同”,深思过后,我们发现,二者虽都为教师,但意义全然不同。前者教师指向的是教师这一职业,后者教师指向的是我们教师个人。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专业性是制约游戏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华教授指出,要提升社会对这个职业的专业认同度,教师这一职业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教师才能够真正地成为教师,行使教师的权利,促进游戏化教学不断发展。那么,如何提升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做好家园共育,更新家长育儿观

家长资源是实现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家长往往依赖幼儿园教育而忽视自身的教育责任,缺乏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把养育和教育分开,家園合力教育还是不能很好实现,这就造成了游戏化教学的被动发展,教师地位还是得不到广泛的认同。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他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他们自己在家的时候,都是一种教育。”当然,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沟通不畅,就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就会出现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的局面。

更新家长的育儿观是推动我们实现家园共育的重要因素,家长对教师和幼儿园的认同同样也是提升家园关系的一条纽带,教师要用专业的素养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增进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拓宽家长对幼儿教育游戏化发展趋向的认同和理解,配合教师做好游戏化教学的前期准备,真正将游戏化发展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化于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力。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不停地发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已有的知识,不懈地充实自己的教学力量,并付诸于实践。作为教师,不仅要用专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更要具备专业能力去发展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加强教师的培训是顺应教育游戏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在游戏化教学的大背景下,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也在随着幼儿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教师的游戏教学水平决定了游戏教学的长度和深度,“引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提升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驱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深度学习,引领着游戏教学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三)榜样辐射带动,教师影响教师

同为教师职业,个人教学水平和教育风格大不相同,对游戏化教学的指导方式也有很大差距,游戏化教学主张自主游戏,实现幼儿全面自主、自由选择,选择游戏材料、选择玩伴、选择活动区域,教师要降低目标性,不要总是带着预期去发展儿童。理念先进、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把控得十分到位,但现如今,仍有部分教师在自主游戏中目标性很强,没有真正实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有实现素质全面提升,教师的社会认同度才会提升,游戏教学中才能发挥教师真正意义的作用,榜样辐射带动,教师影响教师,是提升教师队伍素养的一条捷径,是促进游戏化教学的重要驱动力量。

三、做好游戏教学研究,真正实现“六个解放”

华教授指出:教师要理解儿童,读懂儿童的行为,尊重儿童的需要,只有“研究儿童”,才能“理解儿童”。理解儿童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素养,能起到类似“纲举目张”的作用。这就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熟知游戏发展的目标方向。幼儿游戏以游戏为手段,以教育为核心,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是无可非议的事实。游戏是整合的,它整合了各个领域,儿童本身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我们教师理解儿童的能力是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发展的,我们要不断地探索研究,放手游戏,去发现儿童的精彩,解读游戏,去解读儿童是怎样学习与发展的,回忆游戏,去支持与推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是教师不能一味地去要求和规范幼儿,应该在集体中建立起良好的常规,逐步引导幼儿学习、加强对自我的管理能力。我们要做好游戏化教学的深入研究,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最小程度的干预来实现 “六个解放”,顺应孩子的发展,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游戏,才能在游戏化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生活的形式就是游戏,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将枯燥无味的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让游戏教学贯穿幼儿一日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实现自我成长的价值。

四、游戲化教学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基于本园实际,科学组织游戏化活动

在推进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基于本园的实际情况和园本特色,遵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严格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内容和目标,多方考虑如何将内容和目标转化为幼儿可以接受的游戏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幼儿充分发挥的空间,使幼儿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玩得开心,学得自然。此外,老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游戏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游戏设置的内容要适宜,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帮助幼儿用科学的游戏方法组织活动,教师还要注意游戏化的实施需要具备系统性,要做好内容的上下衔接,使幼儿在不同的游戏活动中获得统一的正确认识,尤其不能出现相悖的教育理论,否则就会使幼儿感到困惑和不解。这种统一的意识观能够帮幼儿建立很好的善恶观念,不至于产生歧义。

(二)创新幼儿的教育模式

游戏化教学本身是传统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其中教师是核心,教师的教学和组织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游戏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真正地靠近幼儿,走进幼儿的内心,了解幼儿真正的需求,探索出一条易于幼儿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把游戏渗入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贯穿于幼儿园的每个环节,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幼儿园的活动。在活动组织中,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幼儿在一定的规则内自主选择游戏的内容和形式,避免把游戏活动预设成一成不变的集体活动。

幼儿的游戏空间和时间要还给幼儿,而不是从利于教师管理的方式和角度出发。目前很多幼儿园存在大班额小空间的状况,但这并不是我们拒绝幼儿通过操作获取经验的理由,我们应根据幼儿园的实际,积极创设多种各具特色的区域空间,提供丰富的低结构操作材料,为幼儿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提供机会和条件。

其次,让幼儿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少一些形式化的“成人代劳”,多一点幼儿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我们不需要看到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成人代劳的所谓“种植区”,也不需要像照顾“小皇帝”一样事事代劳,而是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还自主权给幼儿,让他们真正参与动手实践,获得独立完成和自我服务的实践体验。因为幼儿真正探索的过程,才是他们真正亲近自然、展现自我的体现,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其个性发展。

最后,关注幼儿生活的环境,学会整合周边环境。用幼儿的视角去看周围的环境,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如我园周边有超市、医院、科技馆、新四军纪念馆、海盐博物馆等资源,我们应从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分析资源的价值,预设幼儿的发展,给予幼儿充分的体验空间,引导其从生活、经验、兴趣、需要等出发,自发生成探索欲望,获得生活经验。

(三)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主题上进行创新

游戏化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育主题上老师要根据社会的变迁进行创新,使游戏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先进和多样化的教育主题,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正确的认识,培养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主题设置上,要契合幼儿的思考特点和年龄特点,以更适宜幼儿的发展方式在主题活动上进行创新。

2.在形式上进行创新

在形式上,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使教育化的教学以多种形式进行开展,既可以包括艺术活动,也可以包括体育活动,还可以包括语言活动、社会活动等。游戏的本身既可以是老师提前制定的游戏活动,也可以是结合幼儿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随机游戏,教师在游戏时要不断创新幼儿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兴趣感,这种既新鲜又活泼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幼儿更加轻松自如地获得新知识,增强自理能力。

3.在内容上进行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教和学两大主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教师要及时梳理游戏化教学内容,使其与实际更加贴合,更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在内容上的选择,老师要基于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出发,进行多领域的整合,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幼儿实际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并使这种模式成系统化、科学化,成为本园的特色课程,整正地受益于幼儿。

陈鹤琴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课程,与游戏活动密不可分;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自己的年龄特征,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正面引导、支持启发的同时,更加注重幼儿获取经验的方式方法。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幼儿,更有趣、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张婕.记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2]侯素,林建华.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这样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张予.幼儿游戏活动支持与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4]李季消,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肖湘宁,周亚君.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余震球译.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幼儿园儿童游戏
爱“上”幼儿园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