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华彩,时代的报告

2023-08-31 06:10郑旺盛
时代报告 2023年7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作家文学

郑旺盛

文学的价值是什么?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要批判“假、恶、丑”的现象,就是要弘扬“真、善、美”的正能量,就是要给人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一种精神。而报告文学,更肩负着这种责任、力量和担当。

文以载道。古人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上说,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也告诉文艺家们: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生活远比文学更加精彩。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百姓生活,都值得作家去关注、去发现、去书写。

火热的生活,为报告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一、关于报告文学的时代价值和文学意义

(一)今天的文学界正在重新认识和定位报告文学的时代价值文学意义

顾名思义,报告文学就是用文学形式书写的具有新闻价值、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甚至是史诗价值的报告。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文学指内容的艺术性,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文学的报告”,是把作家所了解的社会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及真相背后的东西告知读者。

求真求实,是报告文学最基本的原则,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思想性的表达,是报告文学的灵魂;艺术性的展现,是报告文学的翅膀。报告文学是有灵魂、有思想、有精神的文学,除了虚构这样的艺术形式,一切的文学艺术技巧,皆可用于报告文学的创作之中。

需要在这里说的是,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这些创作文体中,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学界的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缺少公正客观的认识,一些作家评论家在他们的观念中、潜意识之中,认为好像小说、诗歌才是正统的文学,而报告文学则不能列入真正的文学。这种偏见和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告文学作家的成长和作品的创作,也影响了中国报告文学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的地位。

近些年来,报告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作家和评论家的重视,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放歌的报告文学精品力作和报告文学评论,越来越多,呈现喷涌之势,这是有益于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和繁荣的好现象。

事实也确实如此。从1998年的南方大洪水,2003年的抗击“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后来的玉树地震、天津大爆炸事件等,一批报告文学作家奔赴前线,写出了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文学的力量展现了在大灾大难之中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团结战斗的力量,展现了一个在任何艰难困苦之中都压不垮的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

在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保卫战中,中国的报告文学作家依然是冲在最前面。在这次报告文学的书写中,中国作协派出了以报告文学作家组成的小分队深入武汉,不畏艰险采访了一批武汉前线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书写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动人心的故事,以报告文学的力量,鼓舞并提振了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疫情、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

在今天这个时代,报告文学的书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是历史赋予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五千年来,我们深如大海、厚如高山的中华文化,从未中断,绵延不绝,这在世界历史上、人类文化史上,堪称独一无二辽远壮阔的奇迹。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文化,值得全人类为之骄傲,为之景仰!

历史的轮回告诉我们,在灾难和曲折中成长的中华民族,我们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在不久的将来,毫无疑问,一定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的高山和大海,成为太阳一样耀眼的国家,再次成为让全世界仰望和学习的东方强国。

辉煌的历史必将跨过太平洋来到中国!历史正在跨过太平洋回到中国!

让我们一起来见证我們中国、我们中华民族最辉煌、最伟大时代的到来。

作为文学,作为报告文学,我们有什么权利不为这样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去奋笔书写、慷慨高歌!

在当今这个时代,无论是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或是针对国际社会复杂的环境,都需要我们的作家、我们的文学,为人民抒写,为国家讴歌,尤其需要以报告文学的澎湃书写,去传递跌宕铿锵的时代之声,以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去弘扬中华民族之正气,树立中华民族之尊严。

报告文学,最应该是这个时代有担当和责任的文学,在为人民和国家的书写中,他一直冲锋在前,当仁不让。当代许多报告文学作家都有一种使命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报告文学时刻紧踏时代的节拍,注定将会成为21世纪最重要、最光彩、最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学,成为这个时代主流的文学。

(二)中国的报告文学是有根基的,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追根溯源,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它源远流长。

报告文学在它的诞生发展之中,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赋予了它特有的文学属性和价值。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灿烂辉煌的文化典籍,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林林总总,不可胜数。还有《道德经》《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光耀千秋。它们既是史学著作,也是中国文学的根基。

《道德经》五千言,洋洋洒洒,黄钟大吕,三千年熠熠生辉,传播世界,其大道哲思、文学光华、经典名句,既化育人心,也滋养文学;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先秦史学与文学的最高成就,不仅是史学的经典,也是文学的经典;司马迁的《史记》,更是人物鲜活,文采飞扬。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历史面前,老子不仅是文明世界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创者;而左丘明、司马迁这些往圣先贤,不仅是伟大的史学家,也都堪称伟大的文学家。

《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等篇章,在今天看来,他的丰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他对人物事件求真求实的书写和文采,前无古人,这些融文学与史学于一体的史书,其实就是中国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开山鼻祖。

中国历史上的这些融历史事实与文学光彩于一起的史学著作,为中国文学、中国报告文学的诞生、发展,孕育、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根基,以至中国后来文学史上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能够达到世界文学的巅峰高度。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这些文学名著当中,每一部书都写了大量的人物,而且每一个人物都写得栩栩如生,以丰富的人物书写,再现时代风云和历史的风貌,这些文学的创举或者说文学的巨大的成就,西方的作家,他们在当时远远不能达到这个高度,后来也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我们没有见过西方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个作家,能在一本书中成功塑造上百甚至更多的人物形象!包括《百年孤独》在内的那么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作品人物的丰富性,也远远无法与中国文学中的四大名著特别是《红楼梦》相比。

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历经沧桑和岁月的磨砺,只有中华文化、华夏民族传承至今,这就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在今天,我们不能崇洋媚外,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文化文学之中,不能妄自菲薄,因为我们是一个有源远流长文化和文学的国家。

我们的作家要满怀信心,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就中国的报告文学来说,它更好地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伟大历史的根基,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在历史的传承中,找到了无比骄傲的文化自信。今天的西方文学、拉丁美洲文学,哪一个有中国这样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因子?

那么,中国现代的报告文学起源于何时呢?这里不得不提到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亲眼目睹了戊戌政变的前后始末。光绪二十四年,梁启超以他的亲身经历、独到见解和文学造诣,写成了《戊戌政变记》这部书。这部书继承了前人融史学与文学于一体的传统,可以认为是现代中国报告文学的先行先试者,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一时代,世界文坛出现了《震撼世界的十日》《绞刑架下的报告》《世界的一日》等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在向世人报告人类世界所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文学在它的诞生、传承与发展之中,始终与人类的命运、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紧密相连。

20世纪30年代初,报告文学这一名词开始在中国出现。1932年,作家阿瑛编写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一书,第一次使用了“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或者可以说,中国报告文学正是由此而正式命名的。

(三)历史证明,中国报告文学是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学,是有灵魂、有精神、有思想的文学

文人报国无它用,唯有手中笔如刀。

中国报告文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学体裁。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中国报告文学始终走在最前面,始终没有在历史发展中缺席。五四运动以后,报告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突破,鲁迅、瞿秋白、柔石、冰心等作家都开始写“报告文学”。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一大批有思想的作家开始投身报告文学的写作,使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从艺术上、思想上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夏衍写出了《包身工》,萧乾写出了《流民图》,胡愈之写出了《莫斯科印象记》,邹韬奋写出了《萍踪寄语》,范长江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一大批作家投笔作枪,采写了大量掷地有声的报告文学的作品,以文学的力量鼓舞全民族的抗战。当时,范长江写出了《卢沟桥畔》,邱东平写出了《第七连》,碧野写出了《北方的原野》,姚雪垠写出了《战地简书》,萧乾写出了《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周而复写出了《白求恩片段》。

这一时期,一大批作家写出了一大批反映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抗击日寇的报告文学作品。当然,这一时期,中国的作家们也写出了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杂文,以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鼓舞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与强敌斗争到底。但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成就尤其突出,报告文学的力量像一道道闪电,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一次次炸响。

因此,可以这样说,报告文学是充满正义和正能量的文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它凸显了文学的担当和责任。

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应该从1978年说起。1978年1月,《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著名作家徐迟写数学家陈景运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揭开了新世纪报告文学崭新的一页。徐迟老先生的家乡在浙江南浔,他曾经在自传小说《江南小镇》“南浔篇”中,连用了66个水晶晶描写故乡南浔,那种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赤子之情溢于言表,字里行间也足见报告文学大家徐迟的文采之高。

徐迟之后,大量反映新时期中国人民奋斗的报告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成长起来。特别是在国家的大灾大难的事件中,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在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进行的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中,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家和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坛的最壮懷激烈的风景。

就我个人来说,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我曾经参加汶川大地震的采访创作,写出了《凤凰涅槃的壮丽——来自河南支援江油的报告》,写出了反映脱贫攻坚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小村大道》《光明的道路:弯柳树村奔小康纪实》等一批作品,这些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没有辜负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所应该拥有的情怀、责任和担当。

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一次次跨过艰难险阻,夺取一次又一次伟大的胜利。历史雄辩的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中国革命就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不忘初心的政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走向繁荣和富强。

文以载道。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这样的党,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民,难道不值得作家们为之书写、为之高歌?我以为,只有文学的书写,特别是报告文学的书写,才能真实记录这个国家这个政党跌宕铿锵的发展历程,记录人民大众改变历史的伟大而壮阔的辉煌进程,成就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的华彩。

二、报告文学作家的修养情怀与采访创作

(一)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文学修养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是一个有源远流长文化根基的民族。就我们每天所用的汉字来说,祖先们一共创造了多少个字呢?据考证,北京国安咨询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的汉字,共计91251个,那就说明中国的汉字有9万多个,将近10万个。数量之多只是其一,重要的是,我们中国的汉字,每一个都是有来历、有文化、有历史的,也就是说,它有灵魂,它有思想,它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我们中国的文字单独看好像是单调的、独立的、无情的,但通过作家的智慧灵感去排列组合之后,它就具有了神奇与神秘的灵性,甚至有通神的力量,它无所不能。它写人、记事、状物、喻理,出神入化;它可以揭示生命、自然、宇宙的奥秘,它纵横驰骋,气象万千,风情万种,曼妙无比,熠熠生辉,这就是通神,真的是通神,中国的汉字多么神圣而伟大啊!

我深有感悟的是:以文字构成的文学是通神的,以文学来书写的报告文学是真诚而感人的,真正的报告文学,纯粹的优秀的报告文学,真的不好写出来,真的需要作家的修养和功力。

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功力就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那么文学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呢?不管是小说、散文、诗歌,也不管是报告文学,文学的第一要素都应该是语言,就是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一个作家如果能把语言修炼到百炼成钢绕指柔的境界,那么语言就是天使和魔鬼,便无坚不摧,无所不能,如行云流水,如出神入化,文学的书写,从此可以直通人心,直抵人性,光芒四射。

要想成为一个作家,成为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对中国的汉语言充满热爱之情。只有学好汉字汉语,一个作家才有文学最基本的修养,才能够将一个一个有文化、有生命、独立的汉字,融入自己的感情,融入自己的胸怀,并激发自己的灵感,将它们排列组合到一起,形成独特的语言,写出有内涵有思想触及灵魂的报告文学作品来。

(二)报告文学深入生活深入采访的重要性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

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1970年他的作品《第一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一句真话的力量,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人们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拥有讲真话的作家,就有了代表人民的声音。

而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如何获得创作所需要的最真实、最鲜活的东西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扎根生活,深入采访。

一个作家的内心和灵魂,唯有安放于这片厚重而广阔的土地之上,倾听来自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纯朴的声音,才能真正感受到大地的心跳、人民的智慧;作家唯有赤誠地行走于广阔的土地,感受生活的厚重,文学才会抒写出更加生动更加精彩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生活远比文学更加丰富而精彩。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就要有家国情怀。文学作品的创作,实际上体现着作家的思想境界。作家的思想有多高,作品的质量就有多高。一个没有责任担当、没有家国情怀的作家,不可能写出有思想的作品来。从活跃于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一批知名作家当中,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无不与时代、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有人说,报告文学的创作,需要七分的采访,另外三分才是创作。我觉得这个话有大道理。因为需要深入的大量的采访,报告文学的写作,其难度有时要远远高于小说、诗歌、散文的创作;因为报告文学的求真求实,在采访中就会遇到一些艰险和困难,有评论家就这样说,报告文学是“戴着脚镣跳舞”的文学。

2010年4月,我受中宣部和河南省委宣传部的派遣,来到四川绵阳江油这个地方,采访河南省支援江油市抗震救灾的情况。虽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两年了,但四川这个地方依然余震不断,每天的余震少则几十次,多则几百次。作为作家,就是在这样有些危险的环境中,坚持跋山涉水在那里采访。当你看到在河南人的支援下,学校建起来了,医院建起来了,工厂建起来了,受灾的群众的房屋建起来了,你会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感受到河南人民的大爱。当你听到江油人发自肺腑地说,感谢河南啊,感谢河南人民,河南人是我们的恩人啊!作为作家的我,那一刻,感受到了灾区人民的深情,也感受到了河南人民付出的值得。那一刻,心潮澎湃,真的是热泪盈眶。

2016年底,为了写出一部反映兰考人民脱贫攻坚胜利的报告文学作品,我来到兰考,克服种种困难,深入乡村和农户,进行深入的采访。采访之中,我看到了兰考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是如何“5+2”“白加黑”辛辛苦苦工作的,他们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但为了帮助群众摆脱贫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将贫困村当成了他们的家,与贫困村的父老乡亲们一起拔除穷根。采访之中,我看到了、感受到了兰考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基层的党支部书记、村长,再到普通的共产党员,他们在脱贫攻坚中拧成了一股绳,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听到了,看到了,让你感动落泪,让你不能不写。

2019年5月,为了创作反映驻村第一书记宋瑞带领弯柳树村群众摆脱贫困的报告文学,我来到信阳市息县采访,来到息县弯柳树村采访,我吃在这里,住在这里,与群众打成了一片。当你听到大雪之中,宋瑞与村干部顶风冒雪到群众家访贫问苦时,你会想到当年的焦裕禄书记风雪之中慰问贫困群众的情景;当贫困群众对你说:“郑老师啊,我们的宋书记跟当年的焦裕禄书记是一样的好干部,我拜托您,求求您,您可一定要写写她,写写她啊!”这些话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动。一个贫困的村庄,短短几年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息县率先脱贫,这里面有多少令人感动的人物和事情?

作家的采访过程,也是一个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改造自己思想的过程。在采访过程中,自己的思想认识得到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净化,采访不仅让作家得到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也一次次触发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源于内心深处的责任感。

(三)报告文学的创作过程就是对生活的采撷与提炼的过程

创作是一种十分辛苦的劳动。而报告文学的创作,需要作家付出更多的心血。

作家在采访之中得来的大量的资料,并不能直接用于报告文学的创作,而要像工匠一样在大量的矿石中选取有用的矿石,然后进行提炼,炼出黄金白银来。作家要看到表象背后的东西,要从大量的采访材料中,提炼出报告文学创作的主题来,然后谋篇布局,书写成章。

在《小村大道》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创作中,我首先通过采访,了解了宋瑞这个驻村第一书记的感人事迹。宋瑞是河南省派驻村第一书記,她连续四任选择坚守河南信阳息县弯柳树村扶贫攻坚,以7年的时间,在弯柳树村探索实践出了一条“传统文化扶心志,精准扶贫奔小康”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路。

在创作中,作家要满怀真诚的心去讴歌、去书写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以文学的力量,告诉读者一个名叫宋瑞的驻村第一书记的坚守、奉献和奋斗,告诉读者一个克服重重困难、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弯柳树村华丽转身的传奇;要以文学的书写和力量,去感染读者、感动读者,让他们一同感受这个伟大的时代发生在中国乡村的最激动人心的故事。《小村大道》这部书出版后,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赠送全省驻村第一书记学习,并成为2020年河南省农村书屋的配送书。

再谈《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创作之前,我深入到兰考进行采访,深入到一个一个的乡村和农户家中采访,然后从大量的材料中提炼出创作的主题。我就是要通过这部书的写作,展现兰考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真干实干苦干的精神,要写出兰考人民在脱贫攻坚之中锤炼了一支党员干部队伍,要写出兰考人民在脱贫攻坚之中所激发的内生的动力。2017年10月,历经8次修改的书稿终于定稿;2017年12月,反映兰考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由《中国作家》杂志刊载,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这部书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河南省扶贫办的高度肯定,被配发河南省农家书屋,成为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干部培训学校干部学习用书。

我曾经把报告文学创作与我老家的一种美食相比,感觉它们之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老家许昌襄城有一种美食叫焖面,很好吃的。我知道它的制作过程。首先你要从菜市场采集来葱姜蒜这些调味品,还有羊肉或者大肉这样的肉类和豆芽豆角或芹菜这类的合适的青菜,还要买来面条机轧出来比较筋道的面条,这些原材料备齐之后,你才能开始做焖面这种美食。把肉与青菜配上葱姜蒜炒过之后,把汤水起出来一部分,然后再把面条放到菜上去开始焖制。焖制的过程中,还要掌握火候的大小,还要加汤翻炒……十几分钟后,焖面就做好了,再淋上香油,一道焖面美食就可以出锅了,绝对的好吃。

报告文学的采访过程,大量来自生活中的有关人物和事件第一手材料的获得,其实就相当于厨师在收集各种做美食的材料,有了鲜活的人物,感人的事件,加上作家的文学素养,对语言的把控,就像制作焖面这道美食一样,作家有可能会创作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来。

我的《庄严的承诺》这部书的引言和部分章节,曾经得到数位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名家的肯定,他们说引言写得特别精彩。在此,摘录一些文字:

斯时,于料峭的春寒中,这棵泡桐的树冠绵延伸展,树身挺拔有力,不禁让人浮想桐花盛开、清香弥漫、生机勃勃的情景。

仰望泡桐,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坚定有力,深情一片。

焦裕禄当年手植的那棵泡桐与习近平总书记手植的这棵泡桐,相距不过千米,两树遥相呼应。它们的枝叶伸向天空,在春天的风中展露生机,开满花朵;它们的根伸向兰考的大地,在大地的深处紧紧地与这片广阔的土地连结在一起。

两棵泡桐树,表达的是两代共产党人、人民公仆对人民群众、对这片土地一样的深情,表达的是一位共产党的最基层的县委书记和一位共产党的总书记一样的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向往、力量和精神。

两棵泡桐的见证下,2014年3月17日和18日,必将载入兰考人民的史册,载入共和国脱贫攻坚战的史册……

有作家评价说,这样的报告文学语言,像鼓满风的帆,让人读来,激情满怀;这样以两位诗人的友情为引线,将河南与江油连接在一起,这种创作的巧妙之处,值得肯定。

长期的创作实践与经验告诉我,在报告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要想写好报告文学作品,还要努力向多种文学艺术学习,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力,借鉴诗歌的激情、散文的优美和戏剧的矛盾冲突以及评论的深刻,将多种文学艺术的精华融于一体。一句话,报告文学在创作中,在保证真实的原则下,艺术手法可以采他山之石,博采众长,写出报告文学的力量和华彩。

(四)报告文学作家的家国情怀决定了作品的高度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一定会是有家国情怀的作家。每一次创作报告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都会努力要求自己写好语言,通过语言写好人物和事件,要求自己的作品达到思想性、文学性、故事性的和谐统一。

经典的报告文学作品告诉我们,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家不仅要把事实和人物写清楚,更要用丰富的语言把人物写活,写到感人至深处,而且要让语言因为充满文学的色彩而更加迷人、富有魅力。如果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仅仅把采访到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罗列,那就是材料的堆积,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品。因为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一定是思想性、文学性、故事性高度统一的作品。

我们今天读当年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他散文诗一样精美的文学语言,至今读来依然如山间飞瀑,如长河浪花,扣动人心。我们今天再读魏巍先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年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依然让我们肃然起敬,他那些饱满的激越的语言和文字,依然会在我们的内心激荡,我们会因此升腾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岁月可以证明,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会感动一代一代的读者,会有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滋润人们的心灵。

我深深地感到,任何时候,只要一个作家的创作源于生活,他的作品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只要作家和他的笔锋,能够深入到关乎老百姓根本利益的生活,他的作品就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代表了国家的意志,代表了时代的声音,也代表了文化的根;他的文字才会湿漉漉、亮晶晶,声情并茂,熠熠生辉;他的作品才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才能打动万千读者的心,也才有可能创作出巍巍高峰的文学作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的华彩,家国的情怀,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就是应该有时代的责任和担当,就应该把笔下的华彩,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奉献给这个走向伟大复兴的国家和人民。

报告文学的华彩和价值,必将由此而走向广阔的未来。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