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多元化课堂探索

2023-09-01 00:55李永格王倩
成才之路 2023年23期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课程思政

李永格 王倩

摘要:“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的教学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当借鉴OBE教育理念,以时代对法学专业人才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平台多元化、课程考核多元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多元化,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知识产权法学;OBE教育理念;多元化课堂;法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3-0009-04

基金项目:临沂大学2021年度“课程思政”教学项目———《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项目编号:K2021SZ025);临沂大学2020年度“课程思政”教学项目———《婚姻家庭法学》“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临沂大学2017年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知识产权法学》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描绘出我国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宏伟蓝图[1],定会引发相关专业对“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学习的关注。“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是高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教学的效果影响着法学专业人才“德育”和“智育”的质量。近年来,高校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在教学模式上,“对分课堂”“转动课堂”逐步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教学手段上,雨课堂等互联网平台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在教学资源上,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等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了课程内容。同时,新的社会需求对法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产权法学”教师应当秉承新的教育理念,以时代对法学专业人才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一、高校“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律人才”,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法学基础理论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知识结构合理,富有法治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产权法学”作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产权法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兼顾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德法兼修。但“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推进。

第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未完全形成。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的问题,认为只要讲好专业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忽略智育与德育的关联;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知识产权法本身就包含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在教学中植入思政内容会影响专业知识的讲授效果。这些思想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推进。

第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未深挖。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上,对思政内容研究不多。另外,部分教师习惯从热点问题中探寻思政元素,经过简单思考后就引入课堂,形成了课程思政的“外观”,欠缺课程思政的“本质”。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思考不深入、挖掘不充分,直接导致思政元素不连贯、不系统,影响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课程思政教学形式较单一。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合,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拖泥带水。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墨守成规的课堂欠缺新意,会形成“教”与“学”的疲惫,影响智育和德育的效果。

第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待提升。“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树立公平正义、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才能遵循专业课程规律,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知识产权法学”知识内容较多,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技能,才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平台,做好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灵活切换。但当前,“知識产权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欠缺有效的保障机制予以支持[2],在师资培训、实践调研、项目建设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持,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二、高校“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课堂应遵循的教育理念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维一体”,用目标促教学,用需要来引领,这就需要贯彻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

OBE教育理念是美国学者在1981年提出的,与传统的投入导向性教育不同,其实质为目标导向性教育或能力导向性教育,倡导“以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作为出发点,进行反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3]。在这种教育范式下,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和预期成果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依据行业需求确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学生毕业要求为导向和立足点,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课程,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需进行指标细化,以课程为基础培养环节,与各门课程形成矩阵,每一门课程都应当明确课程学习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的贡献度,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并以目标为导向实施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研判,持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4]。

三、高校“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多元化课堂的设计思路

通过借鉴OBE教育理念,高校“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团队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将内外需求、教学目标、评价机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根据内外需求设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评价机制检测内外需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力求实现目标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形式多元化、平台多元化、考核多元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多元化。要让课堂教学跳出“教”与“学”的单向逻辑,形成“教与学”“学与学”与“学与评”之间彼此关联、支撑与循环的复杂逻辑[5]。

1.教学目标多元化

课程教学目标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需体现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贡献度,所以教学目标的重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提出的法学知识、专业技能、政治素质、基本素养、职业规范、沟通合作和创新思维七个方面的毕业要求,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要求,“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进行如下调整: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要求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法律思维路径等。具体包含以下内容:掌握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了解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前沿和法治建设的趋势,能够独立自主地更新法治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掌握法律方法,熟悉知识产权法律操作技术;具备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处理和运用知识产权法学及相关学科信息;具备与人沟通、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知识产权意识,有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需要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滋养。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弱化理论的枯燥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在专业知识教学方面,教学内容应扩充到立法动态、司法实践中的案例研究、学术专家的前沿成果、实务专家的实践经验等方面,实现知识的多元化。比如讲解“著作权的内容”模块时,教师可以引入社会热点案例———琼瑶诉于正《宫锁连城》著作权侵权案,让学生围绕一、二审判决原文展开讨论,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课程思政教學方面,教师应围绕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系统梳理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不断挖掘更符合课程特色的思政内容,构建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体系。要重点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创新精神、法律职业道德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寻找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

3.教学形式多元化

OBE教育理念倡导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以教师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路径。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自然衔接;应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通过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在实践中提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知识产权法学”教师团队进行了多项教学形式的创新,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1)“新式讲授”进课堂。“新式讲授”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课前自学、课上解惑、课后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应用案例式、探究式、辩论式、角色模拟式等多种方式,将精选案例分析、热点问题等引入课堂,通过小组协作、角色模拟、观点碰撞、“专家”点评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知识运用能力。比如,讲专利法概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入美国针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开展“337调查”事件,让学生认识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对民族品牌的支持,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政治认同,树立家国情怀。为提升“新式讲授”的效果,教师将班级授课从普通教室转移到智慧教室,运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带去全新的教学体验,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1+1”进课堂。“课程1+1”指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校外实务专家进课堂活动。“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已经开展了三期“课程1+1”活动,邀请实务届的律师进课堂讲授知识产权法律实务、前沿动态、典型案例等,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通过“授之以知”“启之以思”“导之以行”三个层次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落实了育人目标。

(3)“专题辩论”进课堂。把知识产权热点话题转化为辩题,把课堂变为辩论赛场,不仅能帮助学生内化和吸收专业知识,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比如,讲解“著作人身权”模块时,教师针对“修改权的存废”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让正反双方围绕辩题收集资料、整理语言、制作提词卡,对辩论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再通过现场辩论的激烈展示加深印象、弥补不足。

(4)“模拟审判”进课堂。“真正实现高质量、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高水平就业,还应当从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入手。”[6]在“知识产权法学”实践教学中,教师把“模拟审判”引入课堂,每学期开展1次~2次知识产权案件的模拟审判,通过原告的起诉、被告的答辩和法院的审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过程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

(5)“庭审直播”进课堂。观看知识产权案件的庭审现场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司法实践中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流程、细节和专业知识的运用,感知法律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可以对接最高人民法院庭审直播网,根据案件庭审的时间及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合理安排进课堂。比如,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后开庭“第一槌”进行了全程直播,学生进行了观看,感受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4.教学平台多元化

教学平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有力帮手。具体教学时,教师择优选取了雨课堂、对分易这两个教学平台,实现了课堂考勤、任务推送、资料互享、答疑解惑、作业批改各教学环节的智能化、便捷化,并为过程性考核提供了支撑,提升了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课件中设置涵盖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练习题,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学生,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素养的养成。在课下,教师主要利用微信、钉钉等智能APP与学习强国、学堂在线等平台,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拓展了思政育人的渠道,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提高了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5.課程考核多元化

(1)考核指标多元化。鉴于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课程考核应避免单一的闭卷考试,还应注重过程性考核,通过专业知识、职业目标、政治抱负、品德修养等指标综合评价学生。为了让课程思政多元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能够在学业成绩中得以体现,教师在命题设计中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期末考试题,并增加无标准答案的试题比例,以便在考核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审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在作业布置中还增加了课程思政运用的内容,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师把课堂笔记、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模拟法庭、出勤、小组讨论等都纳入考核范围,以使学生意识到每一次参与都是对学业成绩的积累,每一次展示都是对个人素养的培育。

(2)评价主体多元化。为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知识产权法学”课程考核评价的主体包括任课教师、学生个人、学习小组和教学平台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依托教学平台学习所获得的成绩等也都纳入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考核主体设置,能够把成绩受教师主观因素影响的概率减到最小,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学习我做主”的中心地位。

6.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多元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学校应当建立课程思政教研团队,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进行课程思政典型教学设计,通过教研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工作坊、研讨会、培训会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树立OBE教育理念,增强德育意识,提升德育能力,努力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上好每一堂课。

四、结语

教学需要教师教,更需要学生学;教学要提升成绩,更要提升质量。目标导向性教学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是多向的、多元的、互动的,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全方位的交流互动。高校“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多元化课堂是贯彻OBE教育理念的有效尝试,其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能动性,实现了各种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向知识产权强国进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看点解析[EB/OL].(2021-09-22)[2022-11-26]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9/22/content_5638759.htm.

[2]何承斌.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12):119-124.

[3]张亚峰.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金课”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1(04):32-35.

[4]刘强.基于OBE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重塑[J].中国大学教学, 2018(10):25-31.

[5]陈红华,史晓云,余爱华.OBE理念下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21(02):3-5.

[6]李永格.困境与出路: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2):149-153.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versification Classroom in the Cour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Yongge, Wang Qian

(Linyi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Linyi 276000,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s the qua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alent cultiv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course in terms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form, teaching ability, etc. Teachers should learn from OBE education philosophy, tak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for the qua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legal professional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ctively explore diversifi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s, achieve diversified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forms diversified teaching platforms, diversified course assessments, and diversified path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abilities, steadily promoting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OBE education idea; diversified classroom;legaltalent

猜你喜欢
OBE教育理念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电力系统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OBE理念下计算机学科前沿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