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巷纪事

2023-09-01 05:43倪东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水巷竹排荸荠

倪东

冬至前后,苏州等地的农民兄弟来常熟通河桥堍卖荸荠。他们是从苏州开船过来的,相距四十公里。满满的一船荸荠四五吨吧,一直要等到第二年清明过后才卖完,然后船回到苏州。他们也就是赚个辛苦钱,平时生活节俭,哪舍得下馆子、住旅馆,就在船上支个小灶,带了铺盖,搭个棚遮挡风雨,吃住在船上,以船为家。那些带泥的黑色荸荠,在河里经过清洗后,露出了赤褐色的本来面目。一个个圆圆扁扁,水灵灵的,水分足,肉洁白,甜,口感好。他们的船舶就停泊在老彭家门口的水栈旁边,近在咫尺,一回生二回熟,彼此无所不谈。难以想象他们冬天赤着脚在冰冷的水田里挖荸荠的艰辛。人们走过他们的船边,都要买几斤荸荠带回家,并亲切地叫他们“老荸荠”。他们笑呵呵地抓着荸荠应着,在称好了荸荠的篮子里再放几个进去,以示友好。

水巷连接常熟城里的河道,与福山塘、梅塘、望虞河贯通。水巷的轮船码头热闹非凡,上海、苏州、昆山等地的客轮以及航运货轮都要从这里经过,带动了人气。不远处的横街是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商铺林立,酱园、百货店、副食品店、茶庄、鱼行、布店、饭店等挤得满满的,稍有空隙,便成了流动商贩来争夺的一席之地。

酱园的店堂里排列着的一只只斜口玻璃瓶十分醒目,大头菜、腌黄瓜、五香萝卜干等酱菜排列其中。买了酱菜,店员便用荷叶包起来,荷叶的清香加上酱菜的美味,特别好吃。常熟人的早饭有吃粥的习惯,一家人坐下来吃粥,一包酱萝卜便会一扫而光。货架上摆满了常熟本地产的帆船牌酱油、王四桂花白酒和馥珍黄酒,具有江南水乡的味道。酱园有自己腌渍的工场,做酒的作坊与店堂相隔两百米。酿造的高粱白酒香醇纯正,密封在小口鼓肚的酒缸里。酒缸特别大,装满了酒有六百斤重。到了开酒期运往店堂销售,圆不溜秋,不太好搬运。若用车辆运输,装卸困难且颠簸易碎。这时店主就会请四个力大无比的搬运工,他们个子匀称,前后分两排,绳子套住酒缸打了结,用杠棒扛起来,齐心协力,哼唷哼唷,一步一挪,扛到店堂里。

盛夏,岸边的仓库码头停靠着一艘艘外地来的货船,头尾相连,满载着饮料等货物。站在桥上居高临下,河流的妩媚是不可掩的,到处是大大小小的船只,一袋袋白糖、一箱箱雪碧、椰子汁堆得像小山似的。一个个装卸工过来卸货了,他们挑着担子从船舱里爬坡而上,来来往往。那些船家的孩子像泥鳅一样在河里游来游去,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快乐的笑声,传遍了两岸。

水巷划子船特别多,数也数不清。那些叫卖瓜豆蔬菜的划子船,每天从眼前的小河里来回穿梭。假如在家里临窗而视,风景独好。菜农头戴草帽,手里拿着一支桨,一边划水,一边吆喝:“阿要青菜、黄瓜、茄子……”刚从田里采摘的,很新鲜,吸引着两岸的居民。划子船上堆满了各种蔬菜,琳琅满目,就像一个流动的“水上菜场”,人在岸上走,船在水中行,人到哪儿,船跟到哪儿。船就停泊在各个码头、水栈边,让你选购。沿河楼上有人推开窗户嘎吱一声,探出半个身子,招招手,空中买菜。小船立马划到窗下,收起木桨,水珠滴滴答答。双方隔空谈妥价钱,楼上的人在竹篮里放了钱,系了绳子垂下来,菜农取了钱,把称好的菜放在篮里,楼上人把菜篮吊上去。小船便掉头离去。

河面上的渔舟来来往往,船舷两侧兀立着六七只黑色鱼鹰,眼睛盯着水面,严阵以待。船主一声令下,鱼鹰便扑到河里抓鱼,一个猛子扎下去,冒上来脖子鼓鼓的,扇动着骄傲的翅膀,它想把嘴里的鱼儿吞下肚,可脖子上系着细绳呢,咽不下。船主伸出竹竿把鱼鹰捞上船来,在它脖子上一捏,一条鱼儿吐出来了,鱼儿养在活水舱里游来游去。

水巷的竹行街与竹子有缘,开满了竹行,并以“竹行”命名。当年常熟城里的竹行大多汇聚在这里,协兴盛荣记、菊记、协隆、公和、程荣记、祥顺、浴顺公等七家竹行,乃属老字号。街上还有手工编织各种竹制品的箩筐店、竹篮店、竹扫帚店、簸箕店等,颇有商贸的活力和市井风情。

竹行街面前有条小河,也许这条小河承载的人文历史太多了,或是这条小河太美了,至今没人给它取名。听这里的街坊邻居说,历史上常熟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没有给它取名,我们怎么能随意取名呢?我想,也许这条河曾经有过名字,忘了,但没关系,小河与竹行街相连,记住竹行街就行了。

小街不宽,人来车往,很挤。每家竹行在门前的河里寻找空间,把一只只竹排浸泡在水里,用缆绳系在岸边的柱子上。竹排是竹行在河里流动的“露天仓库”,同时也成了小船停靠的“水码头”,小孩儿游泳的“跳水台”。妇女们挽起衣袖、卷起裤腿,蹑手蹑脚地跳到竹排上淘米、洗菜,水深又清。岸边搭起了高高的竹架子,一根根坚挺的粉青色竹子,轻轻地靠在架子上,粗细有致,密密麻麻,伸向天際。站在通河桥上一眼望去,整条街就像一片竹林。把水乡的小街妆成绿色的世界。简直可以与虞山脚下宝岩湾的竹海媲美。每家竹行门口一个个竹架宛如一个个“方阵”,整整齐齐。竖立着的一根根竹子像“哨兵”,白天黑夜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便“沙沙”作响。竹行街的“招牌”是竹子,那么,竹行门口秀逸、纤细、柔美、富有弹性的竹子就是时髦的“竹模”。莫非真的禀受了小街之灵气?吸引众多的顾客慕名而来,自由自在地挑选毛竹、橡竹、篾竹等上好的竹子。一根根竹子被翻来翻去,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十分清脆,美妙动听。顾客赞不绝口,笑盈盈地满载而归。

竹行生意兴隆,根据竹子的粗细和成色明码标价,老少无欺,一视同仁。有的手艺人来买一根竹子,回家劈竹劈篾,做风筝。有的老人买两根竹子回去制作鸟笼。可是从竹行到家里,路远弯多,竹子又长,运输比较困难。不要紧,只要留下地址,竹行老板会派出店里的小伙计帮他们扛起竹子送货上门。

每家竹行都要聘请几个竹匠师傅撑门面。他们大多来自农村,长年累月与竹子打交道,懂水性,会游泳,并有手艺。手艺好,可招揽生意。他们举起竹刀势如破竹,又大又粗的毛竹被锯断、劈开,制作毛竹扁担等。扁担被竹刀削得光滑而有弹性。非常精美,就像是一件件工艺品。竹匠帮助客户安装锄头竹柄,很牢固,锄头柄是不会掉下来的,除非竹柄断了。船夫前来安装“篙子头”,竹匠在三角架上,把竹头锯成几个“V”字形虎口,用绳子收紧,竹头尖了,量尺寸,钻洞打眼,套篙头,插篙钉,一气呵成。竹匠用枯竹、竹花等废竹料点燃小火堆,把那些弯曲变形的竹子放在火堆上烘烤、蘸水、掰直,反反复复,竹子被掰得吱吱嘎嘎,不必担心竹子会被折断或破裂,竹子有弹力,竹匠掌握火候及竹子的柔性,熟能生巧。有时故意把直竹掰弯,造型别致,得心应手,弯出罱竿等农具或各式各样的渔具。

一年到头,竹子销售也有旺季。那是在水稻成熟的时候,遭受大风暴雨,田里的稻子出现大面积倒伏。农民便摇着船进城,到竹行街大批量采购竹子。他们在田里搭了许多竹架,把收下来的稻子扎成一个个把,稻穗朝上,挂在竹架上晾干,防止雨水霉烂。有时一夜之间,小河里停满了装运竹子的农船,把竹行里的竹子抢购一空,连河里的竹排也一起拖走了,供不应求。精明的竹行老板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调拨、储存一些竹子,确保供应。

竹行要到山区采购竹子了。竹行的老板们商议办法,制订周密的采购计划。他们各自出资,并分别派出富有经验的竹匠师傅,联合组团集体采购。竹行街的批发量大,价格上可以得到优惠。竹匠们背着大包小包乘坐长途汽车,前往“中国毛竹之乡”——浙江兰溪。兰溪的山农连片种植毛竹,产量高,品种优。竹匠们翻山越岭,察看竹林。根据竹子表面的油绿、粉青、黄绿等不同的颜色来鉴别竹子的生长年龄,结合竹制品的性能特点来挑选竹子。商定价格成交后,一根根毛竹砍下来,竹子从山沟小溪中流淌下来。到了河边,竹匠们用铁丝和篾缆将毛竹扎成一只只大竹排。竹排扎得非常牢固,能抵挡水流的冲击或暗礁的碰撞。因为,竹排成了竹匠们回家的“竹船”。他们排着队撑着竹排在江中游。白天航行,傍晚停泊。天黑了,竹排上点亮了煤油灯,点点星火,连成一大片。竹匠们打开随身携带的铺盖,取出水锅、米袋、菜油、咸肉、竹笋等东西,在竹排上搭起了简易的茅草棚,支起了小型灶,冒起了炊烟,吃住在竹排上。途中遇到恶劣天气、水流湍急的时候,竹排搁浅,寸步难行。他们齐心协力拉着纤绳,充当“纤夫”,“哼唷、哼唷”背纤而行。竹排过桥时,长长的纤绳被桥拦住了,怎么办?竹排上的人急忙把湿漉漉的纤绳收回来,在手臂上盘了一圈又一圈,然后转身再从桥洞里把它抛出去,哦,抛得老高老远,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细线,在空中渐渐地撒落下来,岸边接纤绳的人,被溅得满脸水花……从兰溪撑竹排到常熟大约需要十天至半个月。

竹排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常熟。由于竹排大,数量多,浩浩荡荡。假如停泊在竹行街的小河里,十分拥挤,会堵塞河道。等到竹行里缺货了,就派人去湖滨桥认领自己的竹排,然后“开排”(指打开原装竹排,取出部分竹子),扎成小竹排。“开排”时,大家要挑一个好日子,图吉利。每家竹行老板一起到场,很热闹。竹排是被他们接回来的“财神”,个个喜上眉梢。竹匠举起排篙戳断篾缆,撑着竹排,顺着水流漂向竹行街。

老彭家以前也是开竹行的。

我和他在泡桐树下喝茶,他指着横跨于竹行街与永宁巷之间的通河桥问我:“你知道它的桥联吗?”我不知道,就走近桥墩上的石碑,弯腰细看,字迹模糊不清。这桥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吧。他转身进屋,拿出笔和纸,特地为我抄写了桥联:物阜民安七邑咸资水利,朝潮夕汐万家共握财源。见证通河桥和竹行街一带安居乐业、商贸繁荣的发展史。

20 世纪70 年代,通河桥升高,竹行街的路面随之高起来,老彭的楼房,看上去像平房,他的底楼的采光已被桥堍的路基遮住。他没有抱怨,当年升高桥面,是为了提高千吨船队的通航能力。从广东过来满载着白糖等货物的外埠船队,日夜兼程,到东市河的糖烟酒公司的码头卸货,竹行街面前的小河是必经之路。夜晚,船队彼此起伏、前呼后应的哨声、汽笛声常常把两岸的居民从梦中惊醒。

哦!还有苏州女子船队装运石块,也经常在这里经过。她们似乎非常喜欢走这条经济河道。船上清一色的年轻女人,脸上带着甜美的微笑,熟练地将竹篙点入河心,肩膀顶着竹梢,一挺又一挺,竹篙撑得弯弯的,船缓缓地从眼前驶过,还不停地回眸张望,脉脉含情。是碧波盈盈的河水还是竹行街的绿竹迷住了她们?

忽然听到“滴篤”“滴笃”像是高跟鞋踩在小街上的声音,越来越近。抬头一看,对面来了两个漂亮的姑娘,时髦新潮,裙裾飘曳。一个背着照相机,另一个拿着笔记本,走着笑着。其中一个姑娘有点儿面熟,好像是市作协的会员。她笑道:“今天有采写任务呢。”两岸尽是枕河人家,错落有致,颇有市井风情和商贸活力。她们慕名而来,称呼老彭一口一个“老先生”,要他讲讲水巷风俗文化的故事。老彭嗯嗯地应着,很开心,转身进屋拿出他出的散文集赠送给她们,并在书上签了名。

猜你喜欢
水巷竹排荸荠
凤尾船
清脆甜美的荸荠
童年“悔”事
挖荸荠
荸荠不说话
瞬间
3版参考答案《竹排嫂》
未及终点
水巷幽幽
苏州:水巷幽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