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的耶路撒冷

2023-09-01 05:43覃展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凤山耶路撒冷犹太

覃展

风起于地中海浪尖,扑上海岸,吹过哭墙,嗡嗡呜咽,萦绕于毗邻的一处石壁窟洞。石壁削立,窟洞幽深,远远望去,只见身着白衣的犹太女孩儿,倚依洞内,全神贯注弹奏竖琴。纤纤玉指,悠悠琴吟,丝丝忧伤,声声婉转,牵引路人四面聚来,驻足静立。

2022 年初夏,我踏上耶路撒冷犹太教徒的朝圣之地。女孩儿琴声犹如潺潺溪水,清澈流入耳膜,亘古天籁,浸入心扉,同行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琴通人性,音透灵魂,3000 多年历史的耶路撒冷,是一个忧伤的城市。

古城堡里的残垣断壁,橄榄山上的遍地墓葬,大屠杀纪念馆内的森森白骨,耶稣受难的14 站“苦路”,第二圣殿残留的沧桑哭墙,见证了犹太人千年血泪的创伤。以色列人口800 多万,犹太人占75.3%,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占24.7%,耶路撒冷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两个词根组成,意为“和平之城”,这是世界闻名的古城。居民主要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人口约90 万,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我在车站小店铺里仔细搜寻,翻阅良久,才买到了一本书《为你,耶路撒冷》,这是美国《新闻周刊》记者科林斯和法国《巴黎竞赛》记者拉皮埃尔联合署写的纪实文学经典,上世纪90 年代出版的书籍,配有中英文字和插图,书的扉页有一行深刻的文字:“耶路撒冷历史有着最具戏剧性、神奇性、奇迹性的故事。”透过字里行间,你可以读懂,要谈西亚历史,无论如何绕不开忧伤的耶路撒冷。

残阳如血,层林尽染。伴随琴声,拾级而上,我们走上旧城区的锡安山。石阶是青砖铺垫,围廊是绿枝缭绕,山顶是古木参天。《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方。锡安山保存有大卫王墓穴,四周围起栅栏,竖起彩旗,点燃灯烛,祭上果品,播放轻柔的音乐。

绿荫簇簇之中,有一幢三层白墙灰瓦的小楼,那是圣经故事里耶稣《最后的晚餐》的地点,成为教徒必去瞻仰的圣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被其12 门徒之一的犹大出卖后,在逾越节最后一次晚餐桌上,被犹太统治者捉获,判处死刑,钉死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十字架上。《圣经》称,耶稣去耶路撒冷是遵照上帝的旨意,为救赎世人之罪而死,历经折磨、安葬、复活等14 站“苦路”。在第8 站,他单膝跪地,安慰跟随哭泣的犹太女人要坚强地活下去。我身后这块刻字石头,见证了这一经典圣经故事。耶稣安葬墓旁,很多人在燃烛膜拜,纪念圣主。一路走来,见到虔诚的犹太教徒,身披素服,神情肃穆,背驮十字木架,弓身逶迤而行。

次日早上,艳阳高照,我们驱车来到古城堡。马萨达是以色列古代犹太国的象征,犹太自由战士反抗罗马统治的最后堡垒。公元73 年,罗马第十军团8000 名士兵包围了马萨达960 名守城起义军。犹太军队指挥官以利亚撒·本·雅尔发表了两次讲话,宁可自杀并杀掉自己的家人,也不要成为罗马人的奴隶,绝不忍辱苟活。最后全体起义军殉国,场面惨烈。2000 多年后伫立于此,仍深感震撼。“我们是最早反抗罗马,也将是抗战到最后的人,我们有权力与最亲爱的人光荣赴死。让我们的妻子在遭受蹂躏前死去,让我们的子女在被奴役前离世,我们的死亡并非弹尽粮绝,而是我们早已下定决心,宁死不做奴隶。”犹太教徒在向游客诵读以利亚撒·本·雅尔当年的讲话。《犹太之战》记载:“他们抓阄儿选出10 名勇士,将其他人分开,所有人都自行躺在地上,与妻儿紧紧相拥,面带微笑,等待悲壮的勇士一剑刺喉。这10 名勇士杀死所有人后,对自己施行同样规则,最后1 名勇士杀死9 人后再自杀……罗马军没有感受到胜利喜悦,而是对敌军毅然赴死的英雄们充满敬意。”马萨达古城堡上飞翔着两只乌鸦,哀伤鸣叫,四谷皆音。沿着古朴碑文,这场金戈铁马的圣战犹在眼前,振聋发聩。

岁月沧桑,深刻隽永,犹太自由战士誓死保卫的堡垒遗址,成为以色列犹太文化的重要标志。我们乘缆车上去,但以色列18 岁以上的成年人必须徒步攀爬,经受磨炼。祷告祈福,抚慰英雄,激励后人,接受教育,多年来已成犹太人的自觉行动。

夕阳渐落,晚霞满天,我们来到旧城内的西墙。这是公元70 年遭罗马帝国摧毁的第二圣殿残留的遗迹,原第二圣殿庭院西侧的围墙,是犹太教徒的朝圣地。多少年来,顽强的犹太人为了独立自由,奋起抗争,前赴后继,先后有600 多万同胞惨遭屠杀,这对只有1000 多万人的犹太人来说,几乎濒临灭族,橄榄山上遍地坟茔。相传罗马人占领此城时,犹太人每逢安息日常来西墙下哭泣哀悼,以寄托对故国的哀思。此后,各地犹太人亦常来此号哭,故又称“哭墙”。回想流亡全球且惨遭屠戮的犹太苦难史,哭墙下人们伏首悲伤。

晚风徐来,花草婆娑,一队学生士兵列阵走过,脚步噔噔。男兵一律戴帽,女兵自然束发,但都荷枪实弹。哭墙下,两个女兵换防时相互拍肩,小声嘱咐。见我举起相机,她们对镜头报以友好一笑,两指上竖,做出胜利手势。导游介绍说,以色列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均免费入学,高中毕业后必须入伍当兵。男生三年,女生两年,退伍了还要在社会上打工满100 天后才能读大学,培养学生坚强的国防意识和生存能力。“枪里不一定有子弹,但包里肯定有,随时可以压弹上膛,迅速攻击,以色列全民皆兵。”导游指着一过路女兵给我们讲解。

哭墙一侧,广场之上,却是一片欢乐海洋。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学生载歌载舞,纵情狂欢。多年来,犹太游子回国,第一件事就是到耶路撒冷哭墙广场,先祈祷,读《圣经》,唱颂歌,向先人报告已回到祖国,狂欢之后才分散回家。

沿着加利利湖畔行走,水鸟掠过,扑翎有声。以色列国旗随风飘扬,插遍沿岸每一个店棚。绕过广场,穿过松林,我们来到大屠杀纪念馆。

纪念馆建于赫茨尔山谷,两端悬挑,中间狭长,游客由光明进入,在长长的黑暗中参观,最后又走回光明。三角形的构图取自以色列国旗上的大卫星,只有一半的三角,另一半代表“二战”期间被屠杀的600 万犹太人。馆内庄严肃穆,游客谨言慎行。墙上写着希伯来文,配有英文注解:“我们给受害者一个身份,一个声音,一张脸孔。”陈列着先人的相片和遗骸,控诉纳粹令人发指的罪行。

以色列人恩怨分明,他们对中国友人感恩戴德,铭记于心。当地导游动情地说:“Jewish people thanksChina ,this Chinese gentleman is our savior(. 犹太人感谢中国,这个人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展馆内,我们见到了一个令中国人倍感自豪的名字——何凤山。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举行了隆重的“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先生纪念碑”揭牌仪式,石碑上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照片上的何凤山,身着西服,手捏烟斗,眺目远望,神情仁慈。1937 年,何凤山到奥地利任一等秘书,同年12 月13 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 周的大屠杀,这一消息震惊了远在异国的何凤山,不断锤击刺痛着他的内心。1938 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奥地利大使馆被降级为维也纳领事馆,何凤山成为了总领事。何凤山至少签发了2000 份签证,仅1939 年,就有4000 多名犹太人,拿着去上海的签证逃亡巴勒斯坦,更不用说还有逃亡美国的犹太人,总数目加起来更加惊人。1941 年,上海便有了远东最大的犹太社团,最多的时候,超过3 万犹太人在这里生活。在西方人对犹太人避之不及时,唯有中国,向他们敞开了怀抱。而将他们安全送到这里的,就是何凤山。2001 年,以色列正式宣布,授予何凤山博士“国际义人”称号,他的名字被刻入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欧洲历史学家指出,全世界范围内,他是解救犹太人最多的“义人”。以色列前总理沙龙说:“何凤山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华灯初上,满城温馨。走出展馆,台阶上坐着一个满头银发的犹太老人,在给咕咕鳴叫的鸽子喂食。不远之处,有流浪艺人在深情弹唱“法多”情歌,音律逶迤,婉转悠扬。旁边一侧,便是喀西玛丽花园,一个犹太女孩儿坐在藤椅上,品茗读书,享受平静时光。郁郁葱葱的橄榄树,遍布以色列大街小巷,愿这吉祥之树,带来长远的和平与稳定。

猜你喜欢
凤山耶路撒冷犹太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梁瀚嵩与起凤山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Ho Feng—Shan何凤山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望云千顷 感事多怀——写给许凤山画的话
凤山的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