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声乐课堂中古诗词歌曲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3-09-01 23:46
大众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声乐古诗词思政

包 园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古诗词文化与声乐艺术融合的产物,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关系,凸显出多元文化交织融合下,坚守民族文化、合理借鉴西方文化的文化观念、文化态度,是高校声乐课堂中重要的文化教育、思政教学资源。但从高校声乐课堂中思政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倾向于采用显性的教育方式直接揭示古诗词歌曲内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忽视当代高校学生自主探究、深刻体验、创新求变的现实需求,使得声乐课堂中的思政教学效率低下,难以塑造学生正确文化观念。因此,如何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导向,以古诗词歌曲为宝贵资源,充分发挥声乐课堂主阵地作用,依托声乐课堂中思政教学的巧妙渗透以筑牢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推动声乐课程思政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声乐课堂中古诗词歌曲思政教学的价值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而筑牢高校学生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文化自信视域下,古诗词歌曲成为声乐课堂上宝贵的思政教学资源,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诗词歌曲反映着不同时代的主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审美价值判断标准,这些优秀的古诗词歌曲作品也凝练着诗词作者、歌曲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道德的体悟、对社会的洞察以及对艺术本质的关照。在声乐课堂上,课程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等深度挖掘、整合并利用古诗词歌曲资源,从文化教育角度入手,以文化情感激发、文化氛围营造为着力点唤醒高校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在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所承担的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化发展使命,为学生开启接触、感知、体验中华民族古诗词文化、音乐文化的“窗口”,带领学生徜徉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海洋之中,尽情感受文化之美,敏锐捕捉到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风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力,提升学生责任意识与使命感,进而在高校声乐课堂中发挥古诗词歌曲思政教学的作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

在提倡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大环境下,多元文化观念纷至沓来,新的文化思潮不断涌现,其中不乏非理性、缺乏辩证性的文化观念、文化思想。高校学生虽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够意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但因高校学生思辨能力薄弱、辩证观念淡薄,导致其难以正确分辨、判断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开放的音乐艺术领域,部分缺乏文化意识的创作者一味迎合当代审美语境,在没有参透古诗词文化意蕴,对古诗词的含义进行曲解,或是将歌词内容空泛化,导致古诗词歌曲空有形式而缺乏内涵。多元的文化观念、粗制滥造的古诗词歌曲都在影响着当代高校学生的文化观念,动摇着高校学生的文化信念、文化自信,导致其文化意识淡薄、文化价值取向模糊甚至错误。而在高校声乐课堂中依托古诗词歌曲开展思政教学,以古诗词文化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且契合时代特征的文化价值判断标准,学会分辨古诗词歌曲作品以及其他文化艺术作品的优劣,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促成学生辩证观念,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具有重要价值。

(三)有助于彰显声乐课堂的育人价值

声乐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批具有跨时代精神的艺术家运用西方作曲技法重新诠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富有创造力的歌唱家们则在声乐演唱中以民族唱法为基础,结合运用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式,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迈向更高的台阶,登上世界的舞台。声乐艺术的发展史及其民族化、本土化与中国化发展历程,具有高度的历史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以史为鉴,于历史中汲取灵感与动力。不仅如此,声乐对人声潜能的重视与开发,体现出主体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在创作与演唱中对寓情于歌、寓情于声艺术境界的孜孜追求,凸显出人的生命的价值,以及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具有人文精神教育价值。文化自信视域下,以声乐课堂为核心,以古诗词歌曲为资源开展思政教学,正是将声乐课堂育人要素进行整合、加工与呈现的过程,采用“润物无声”的思政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程度,使学生获得民族声乐文化的浸润,以此彰显声乐课堂的育人价值[2]。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声乐课堂中古诗词歌曲思政教学的实践思路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声乐课堂中古诗词歌曲思政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在于理解何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具体体现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坚定信念,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以及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吸纳其他民族文化并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创新的开放视野、包容态度、跨文化意识与辩证性的文化观念。基于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文章认为高校声乐课堂上,古诗词艺术歌曲思政教学实践的起点为整合、筛选出契合声乐课堂教学需求、体现传统与当代文化境遇、突出中西方文化碰撞、蕴藏中华民族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优秀古诗词歌曲作品,在作品选取中渗透思政教学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审美判断标准体系,使学生正确对待声乐文化现象。其次,以古诗词歌曲的鉴赏为基础,为学生打造自由、广阔、充满艺术想象力、以真实情境为依托的声乐艺术审美空间,综合呈现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创作生涯、所选题材、所运用的音乐语汇与音乐要素,使学生在聆听作品的同时将自身代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歌曲中蕴含的民族情愫。再次,突出古诗词歌曲的时代性,使学生树立跨越古今、中外的文化观念,回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历程,调动自身所储备的声乐知识与技艺,声情并茂地演唱古诗词歌曲,将自身塑造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古诗词文化的传承者。最后,促进声乐课堂对接真实的声乐艺术环境,将声乐文化领域的现象、问题等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项目,使学生在探索、探究、调查、合作等多元化实践活动中深入声乐文化的实际,跟随我国声乐艺术家的脚步,走上文化创新之路[3]。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声乐课堂中古诗词歌曲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精选古诗词歌曲作品,融入正确的文化审美判断标准

我国古诗词歌曲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古诗词歌曲之雏形,所谓“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诗与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歌曲是流动的诗词,诗词是静态的歌曲,二者相得益彰。无论是乐府诗,还是唐诗、宋词,都会以诗来配乐,以乐舞演唱的形式表情达意。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萌芽,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发展至鼎盛,到如今已经孕育出大量优秀的古诗词歌曲作品。在选取作品以为思政教学提供载体时,要关注不同时期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审美取向,突出文化与时代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思维分析作品,为作品鉴赏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例如针对由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经过艺术家的谱曲后创作出古诗词艺术歌曲,主要包括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由印青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取上述两部作品的原因有三:《大江东去》是我国古诗词歌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开创了古诗词歌曲创作之先河。《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为现代古诗词歌曲,体现出现代声乐艺术家的意志、文化意识;两部古诗词歌曲在曲调风格、演唱技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符合声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不同时代声乐艺术家对传统古诗词文化的态度,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观念的资源支持;两部古诗词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声乐艺术家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也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古诗词歌曲与声乐艺术的魅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部声乐作品,使其掌握声乐演唱基本技巧以及作品分析方法,巧妙渗透文化教育、思政教育要素[4]。

(二)注重古诗词歌曲鉴赏,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文化情感

作品鉴赏与分析是声乐演唱的前端环节。文化自信视域下,在高校声乐课堂中设置作品鉴赏环节,使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信息,从文化角度入手体悟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调动自身声乐艺术审美经验、演唱经验,将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化情感,为学生文化自信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对于此,声乐教师需要将审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在声乐基础水平、审美素养等方面的个体性差异,为学生营造开放、自由的审美空间,创设与作品相契合的声乐课堂情境,促成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文化理解,从而释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对作品内涵、文化价值的理解与阐述以把握好学生的思想状态、文化观念,为思政教学提供可靠依据。针对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由印青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古诗词歌曲,在古诗词歌曲鉴赏环节以情境创设为起点,播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视频,以创设多媒体情境,在铿锵有力的朗诵与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中使学生领会词作所表现的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意趣美、情感美、形式美、韵律美。在学生文化情感高涨之时,顺势进入对比分析阶段,利用微课介绍两首古诗词歌曲的作者信息、创作背景、歌曲曲调风格、演唱技巧、情感表达等,以此帮助学生把握好对比分析与鉴赏作品的方向。使学生学会从文化角度入手判断不同古诗词歌曲的优势与不足,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促成学生辩证观,使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声乐艺术环境中坚守本心、坚持文化自信。

(三)重视作品的二度创作,激发学生传承文化的自觉性

演唱技艺是声乐学习者必备的艺术素养、专业技能。高校声乐课堂以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为基本目标,对声乐作品的分析与鉴赏也是为学生声乐基础的夯实提供服务。声乐演唱的本质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把握作品艺术风格及其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学生尊重原作,在演唱中融入自身的文化理解、文化情感,是在高校声乐课堂中依托古诗词歌曲进行思政教学的重要条件。在对比分析、鉴赏古诗词歌曲后,教师围绕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在声乐表演实践中如何对音色进行处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情绪,如何根据古诗词歌曲的风格、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通过气息控制、唱腔的选择等达到理想的声乐演唱效果。在学生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为其提供指导与点拨,引导学生思考青主的文化观念、作品诞生时代的文化理念、作曲家个人文化情感与文化态度对情感表达的影响,使学生在声乐演唱中保持温暖、大气的音色,兼顾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感受不同演唱技巧下歌曲内涵表现的不同之处,选择最契合自身嗓音条件与风格的演唱技巧,突出作品磅礴的气势,并通过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平衡与交融,突破作品的文化思想束缚。在演唱印青《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调动自身对古诗词歌曲的审美经验,在演唱中运用民族唱法,将气息控制作为演唱的关键技巧,根据印青对我国文化浓厚的情感,以及作品更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以演唱歌曲,突出作品的“怀古”之情,也可以在“二度创作”中增强演唱的气势,使其声乐作品的演绎更加契合词作的思想情感[5]。

以鉴赏为起点,以声乐演唱实践为核心,学生能够意识到声乐学习与演唱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在调动学生声乐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激发学生传承文化的自觉性。

(四)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思政教学唯有立足实际,才能体现出思政教育的思想性、亲和力与针对性。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声乐课堂中古诗词歌曲思政教学,需要将学生的文化情感、文化自信力、文化自觉性与正确的文化观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并释放学生的文化创新活力。为此,应当以项目式学习活动为基本形式,以思政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声乐课堂教学内容为重点,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选取“项目”。例如以“古诗词歌曲之融媒体传播”为学习项目,以跨学科融合观念为引领,将声乐课堂与现代科技、古诗词文化、融媒体平台等结合为有机整体,使学生辩证看待古诗词歌曲演唱中传统与现代间的关系,促成学生文化创新意识。在确立项目后,引导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积极整合项目相关资源,积极思考并探究融媒体平台信息分发机制对古诗词歌曲内容、内涵、艺术呈现形式等的新要求,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简单的融媒体运营方法、短视频拍摄与剪辑技巧。同时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合作以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方案,通过对古诗词歌曲进行“新唱”赋予我国传统古诗词文化以新的艺术特质、艺术呈现形式与艺术效果,激励学生探索出运用声乐知识与技艺推动古诗词文化创新化、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从而有效借助古诗词歌曲资源促进思政教学与声乐课堂的深度融合,筑牢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发展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6]。

结论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声乐课堂中古诗词歌曲思政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在准确理解与把握文化自信内涵的前提下,结合当代高校学生文化观念、思想状态以组织开展课堂活动,以“春风化雨”般的思政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文化情感,塑造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有效增强学生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力。

猜你喜欢
声乐古诗词思政
踏青古诗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我和古诗词
声乐诊疗室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