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法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新经典法语3》为例

2023-09-01 23:46钱虹红
大众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法语跨文化交际

钱虹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 200083)

一、基础法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1]2016年12月,北京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建设的中心环节”[2],提出课堂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要和思政课程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全面育人的协同效应。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课堂思政的重要性,拉开了各类课程在课程思政上的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大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会议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3]。会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方向和路径。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正式提出要从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想价值与内涵,不同专业要“根据各自的学科特色和优势”[4]来制定对应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由此正式融入各类专业课程建设之中,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外语课程涉及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是“天然的课程思政主战场”[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新目标具体要求:外语类专业应培养具有正确的三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扎实的外语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新形势下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和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在外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水平,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因此,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法语是世界五大语言之一,也是众多法语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一百余所大学开设法语专业,是开设最多的外语专业之一。《指南》在法语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了“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6]这三方面的要求。在素质培养上,法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在知识培养上,《指南》要求法语专业人才在掌握法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学习跨学科知识。在能力培养上,法语专业人才应能够熟练运用法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具有思辨创新等能力。在法语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适应我国发展和时代需要的法语专门人才,在对外交流中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基础法语课程具有学习跨度长,覆盖内容广的课程特点,是课时量最大的专业课程,因此,基础法语课程是法语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基础法语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体系还未完全成熟,需要在形成三观的这一重要时期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专业的特性,法语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外国文化,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价值上加以引领和辨别,避免学生对外国文化产生盲目的推崇以及对本国文化缺乏文化自信。在基础法语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法国语言与文化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培养思辨精神,在对外交流中,阐述中国立场,捍卫国家利益,做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基础法语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二、《新经典法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新经典法语》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适用于法语专业本科的系列教材,其中1-4册为基础年级的精读教材,5-6册为高年级的精读教材。其中,基础年级教材主要分为四大模块:语言知识、交际技能、主动学习能力和跨文化视角。每一课由学习材料、词汇、交际、主题词汇、语法、练习、通关任务及文化阅读构成。

在语言知识方面,《新经典法语》通过课文、词汇、交际、语法、练习等板块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帮助学生把好语言关。在此基础上,《新经典法语》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新经典法语》采用真实的语料,如文学作品、漫画、歌曲、报纸杂志、电影影评等,为学生提供纯正的法语表达。其次,《新经典法语》单元主题涉猎极广,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体育、时尚、科技、生活方式等领域,不仅提供具有可学性和趣味性的语言文化知识,还关注到思想文化层面对学生的启发性和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此外,主题词汇、交际和通关任务板块的设计,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新经典法语》是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在重视语言知识能力的同时,强调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交际、主题词汇、文化阅读等板块的设计让学生对法语和法语国家与地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拥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同时,《新经典法语》也很重视中国文化知识元素的引入,在帮助学生客观认识法国文化的同时,让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以及认识到中法文化的异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思维。两种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解法国语言文化、认识不同文化差异性的能力,更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法语专业人才,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新经典法语》在设计编排、内容选择等方面不仅满足了学生语言知识能力培养的需求,更是积极响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法语人才的需求,积极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突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法语人才。因此,《新经典法语》教材在基础法语课程思政的融入上具有可行性。

三、基础法语课程思政设计

鉴于基础法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新经典法语》教材在课程思政融入上的可行性,笔者以《新经典法语3》为例,发掘课程思政要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融入基础法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的引导融合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

《新经典法语3》是笔者所在院校法语专业二年级必修课程基础法语所使用的教材,包括学生用书、练习册、教师用书,并配备了外研随身听APP。学生用书包括四个单元14课内容,由学习材料、词汇、交际、主题词汇、语法、练习、通关任务及文化阅读板块构成。笔者尝试通过以下视角,深挖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基础法语课程思政设计,并给出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1.引入中华优秀文化,培养中国情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法语教学中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有助于把中国情怀根植在学生心中,在对外交流中增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法语专业人才。

比如,《新经典法语3》第七课“夕阳无限好”主题为老年人的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老龄化是我国正在面临的考验,鼓励学生发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优良传统美德,“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树立天下一家的世界大同观。

又如第十四课介绍了法国个人救助115活动,通过中国慈善组织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公益事业发展。乐于助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通过请学生用法语介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为学生在对外交流中传播中国精神做好素材准备。

2.引入社会热点话题,拓展国际视野

青年学生是一个特别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的群体,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话题的方式,把课程思政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关切国内外发展,树立世界眼光,拓展国际视野。

比如,《新经典法语3》第六课提及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城市的概念。通过结合我国“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多年来中国在减污降碳、对抗沙漠化上作出的贡献,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国作用和大国担当,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引导学生未来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地用法语传播生态保护的中国声音。

又如第八课“全民运动”第二篇课文介绍了花样滑冰运动,教师通过2022北京冬奥会短片,结合冬奥体育项目主题词汇,引导学生回顾精彩比赛瞬间。北京作为双奥之城,成功举办了2008夏奥会和2022冬奥会,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运动员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认识到体育是世界的语言,体育精神不分国界,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3.进行中法文化对比,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

作为法语专业的学生,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势必会接收大量的法国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学生要学会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对待文化差异,学生要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批判性思考,保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态度。把课程思政和中法文化对比结合起来,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在学习借鉴优秀法国文化的同时,正确认识中国文化。

比如《新经典法语3》第二课“亲如一家”介绍了法国电影Tanguy。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法两国的家庭构成演变,分析两国家庭模式和家庭观的异同,理解婚姻和家庭的意义。通过电影介绍拓展法国唐吉一族现象,类比中国的啃老族,探讨这一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中法价值观,直面文化差异。

又如第四课“学海无涯”文化板块介绍了法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中法高等教育体制的异同,思考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优缺点,从中借鉴好的经验,结合中法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性,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

4.结合跨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指南》在法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提出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的要求。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在法语学习中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新经典法语3》第十课介绍了印象派绘画。教师发布任务,请学生向外教介绍上海的印象派画展活动,并提出问题:印象派诞生于哪个国家?为什么印象派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印象派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印象派的艺术观点是什么?印象派的创作方法是什么?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别有哪些?印象派在美术史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由此,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了解印象派绘画各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通过课堂交流,锻炼学生的法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认知和鉴赏能力,实现法语+美术的跨学科知识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5.立足地区特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不是空中楼阁,增进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尤为重要。把地区特色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思政教育就在身边,实现更好的教学思政效果。

比如第八课第一篇课文介绍了足球运动。教师可以补充介绍上海足球运动员范志毅。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亚洲足球先生”称号的运动员,他曾带领中国队冲进世界杯。范志毅长期担任球队队长,富有敬业、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上海历史名人的介绍,鼓励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爱岗敬业、坚持奉献。

又如第十一课主题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课文和文化阅读分别介绍了巴黎街区改造和白塔寺街区改造。通过中法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结合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旧区改造实践,了解本地城市规划并建言献策,学习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优越性。

结语

当前中国高校正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全面育人的重要手段。在基础法语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入认识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外语学生的文化使命感,做好文化摆渡人,对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外语教师,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课程思政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和思政的有机结合,培养响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法语人才。本文从引入中华优秀文化、引入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中法对比、结合跨学科知识、立足地区特色等切入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希望能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法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论法语的体系统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