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2023 年学术沙龙在溧水成功举办

2023-09-02 09:50姜瑾华刘俊逸
江苏农村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宜业宜居农业

姜瑾华 刘俊逸/本刊记者

在江苏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之际,2023年7月7日,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在南京市溧水区举办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来自省有关单位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农村问题研究专家,省政协、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溧水区领导和区农业农村局代表,部分学会理事、党员代表和媒体记者等50人参会。会上,江苏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胥爱贵作主旨报告。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副会长杨时云,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省委农办副主任杨天水到会指导,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玉庆主持会议。

本次沙龙是省社科联“江苏经济社会热点观察系列学术沙龙”2023年的第二场活动,在前期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邀请有关领导、专家,交流心得体会,总结江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绩和经验,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进一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建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溧水区政府党组成员、南京国家农高区管委会(筹)副主任刘人祥首先介绍溧水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溧水区从2018年起就坚持规划先行,保护原有风貌,改善人文环境,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由点及面,走在全省前列,争创全国示范。目前,有700多个自然村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成为一大亮点。蓝莓、青梅、杨梅等水果产业享誉国内外,增收致富让农村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高。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对活动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省农经学会作为省内久负盛名的“农”字号社会团体,长期以来围绕全省“三农”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和动员全省三农工作者积极调查研究,搞好决策建议,加强学术交流,推广理论成果,发挥社会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大课题下,做好江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实意义特别强,此次沙龙主题正逢其时。省社科联将一如既往支持学会工作,希望学会能提出更多更好的乡村建设建议。

省委农办副主任杨天水表示,目前江苏正在起草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相关文件,更高平台更大力度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乡村建设的规律,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充分体现“和”字。要建立领导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全员参与,统筹推进,形成合力。

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洪武研究员提炼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解决的五个现实问题:一是搞清目标定位,只有定下乡村发展类型,才能谋划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做好空间治理,尽快把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划分清楚,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划分清楚;三是定准产业设计,乡镇产业的选择要符合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四是选培干部人才,研究如何让乡村带头人更好发挥带动作用的同时,培养和挖掘更多的乡土人才;五是推进重大项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发展不能缺少项目的支撑。

省农垦集团党委副书记姚准明从国有农场的角度,分享了江苏农垦近年来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探索:一是经济强、产业优、职工富,2022年集团实现营收438.8亿元,利润73.1亿元,利润指标连续五年在全国农垦排在首位;二是生态新、农场新、文化新,持续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一网五统一”的社区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美丽农场,形成上下贯通、衔接有效、运行高效的文明格局;三是讲政治、懂大局、显担当,五年来聚焦苏北52个县,投入3亿多元资金,开展各种帮扶,助力苏北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就业行动和退役军人关爱基金项目等,在乡村振兴中作出农垦贡献。

常州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陆华良教授提出了以数字化为导向的江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议,具体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以“数字农业”打造江苏农村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全过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行动,增强农业生产性服务数字化能力;二是以“数字产业”释放江苏乡村产值与活力,实施农业园区数字化提档升级,促进农业产业数字化强链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以“数字人文”助力江苏乡村文化传播,将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乡村文化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激发农民进行乡村文化内容创作的内生动力;四是以“数字治理”促进江苏乡村整治与和美,不断深化数字化惠民服务,实现农村智能化防控全覆盖,实现农村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快捷办”。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湛中林从南京市的做法中得出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依靠改革,增动力、添活力。乡村要宜居,乡村社区居住的人,必须能进能出,乡村人口要兴旺,这就需要深化宅基地和住宅改革,深化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改革,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商业服务便利化;乡村要宜业,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必须优化,优势资源禀赋必须得到高效科学配置,这就需要依靠改革去除体制机制障碍和不必要的政策限定,加快农村市场化改革,挖掘农村多重价值,推动农村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和品牌发展;乡村要和美,乡村的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必须得到极大提升,这就需要依靠改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生态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进政社分开,健全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机制,建立农村终身教育机制和思想交流机制。

扬州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金海教授围绕“公共空间治理为乡村振兴蓄能提速”进行发言。他认为,目前在农村公共空间资源治理过程当中,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难以理清,部分地区农民参与度不高,基层干部执行力不够,也存在少数政策不配套的问题。针对这些短板,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实施、创新政策措施、提升干部素质、整治执行到位、财政奖补及时。

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孟德富谈到,江苏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建立了考核评估机制、激励奖励机制和督导反馈机制。接下来将学好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继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推进力,并建立健全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长效管理机制。

胥爱贵会长在主旨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农村的具体实践,是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内涵非常丰富,意义非常重大。要准确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人”是核心、“和”是灵魂、“宜居”是前提、“宜业”是基础、“美”是目标。要突出抓好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举措:一是注重打造有利于产业振兴的经济环境,包括落实端好饭碗的“国之大者”、提升农业科技、强化人才支撑、加大财政扶持、做好载体建设等;二是注重打造有利于幸福家居的生活环境,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三是注重打造有利于和谐乡村建设的人文社会环境,包括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等;四是注重打造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制环境,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按照规律办事、贯彻“三农”方面系列法律及相关党内法规等;五是注重打造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观念上强调系统,政策上强调统筹,力量配备上强调协调,目标设计上强调融合,领导指挥上强调集中统一。在“6字乡村”建设进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关系、政府投入企业投资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系。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玉庆作会议总结: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走在前列,必须要把握精髓、规划先行、系统谋划、统筹实施、梯度推进、久久为功,需要不断汇聚各方智慧力量。省农村经济学会将以本次活动成功举办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学会交流方式,努力为全省“三农”工作者搭建培养学术思想、阐述理论观点、激发思维创新的交流平台,着力打造一流智库,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会代表还现场调研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白马镇石头寨村李巷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晶桥镇芝山村曹庄。□

猜你喜欢
宜业宜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环湖强县的几点思考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宜居的海底城市
浮山县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