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地区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免疫预防

2023-09-03 10:12莫香云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7期
关键词:免疫预防公猪猪群

●莫香云

(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广西 贺州 542814)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理坐标为23°39'0"~25°09'0"N,111°05'0"~112°03'0"E。生猪养殖是贺州市促进经济发展的突破点,2022年末,贺州市生猪存栏116.34万头,同比增长14.3%,其中能繁母猪增长7.0%;年末生猪出栏181.28万头,同比增长12.4%。疾病防治是生猪养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若猪的繁殖性能受到疾病的影响,则会影响到生猪产业的发展。养殖户应对猪繁殖障碍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免疫预防熟练掌握,并及时防治,确保生猪养殖行业健康发展。

1 猪伪狂犬病

1.1 流行病学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在猪群中呈爆发性流行,牛、犬和猫等动物也易感。猪是伪狂犬病毒的主要寄主,病猪、携带病毒的猪和携带病毒的鼠类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粪便、器具、垫料等传播,空气、鼻分泌物、乳汁和精液是主要的传播渠道[1]。猪伪狂犬病易在低温季节流行,贺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干燥少雨,该病容易流行。

1.2 临床表现

妊娠母猪染病后精神不振,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便秘,体温升高至41℃左右,会发生流产或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即使产出活胎,仔猪存活不久就会夭折,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种母猪患病后不易受孕,发情率提高但是屡配不孕。种公猪患病后睾丸肿胀、萎缩,无法用于配种,丧失种用能力,严重危害种猪的繁育能力。

1.3 免疫预防措施

猪伪狂犬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除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提高猪自身机体抗病能力之外,还应进行免疫接种,进一步提升猪群对伪狂犬病毒的免疫能力。可使用基因缺失灭活疫苗,混合专用的稀释液,完全溶解后再进行疫苗接种。1~3日龄仔猪滴鼻免疫1次,计量为0.5 mL/头,5~6周的仔猪肌肉注射1头份,11~12周再次肌肉注射1头份。种母猪配种前20~30 d接种1次;种公猪配种前20~30 d注射1次,过6个月再注射1次;妊娠母猪产前一个月注射1次,每次使用1头份。[2]也可使用灭活疫苗,肌肉注射,仔猪断乳时每头3 mL,间隔30~40 d再接种1次,每头使用5 mL,之后每隔6个月接种1次,用于育肥的仔猪无需再次免疫。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2.1 流行病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PRRS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造成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该病没有特定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节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容易发病。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病猪和带毒猪生存过的环境、使用过的用具都是主要传染源。该病在仔猪群中传播更为严重。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经呼吸道、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老鼠也是病毒的传播、携带者。饲养管理不当会导致猪只抗病能力下降,猪群易发病。

2.2 临床表现

各猪龄的病猪症状表现有所不同。母猪染病后,初期表现为食欲不振甚至停止进食、呼吸困难、流鼻涕、腹泻、体温上升到40℃以上,症状与感冒类似。部分母猪耳尖、乳头、尾巴、四肢末端等皮毛较少、皮肤较薄的地方有发绀的情况,皮肤呈青紫色。患病后期,母猪四肢无力、瘫痪,若不及时治疗,经过7~20 d病猪便会死亡。妊娠前期,母猪发生流产,妊娠中期易产死胎、木乃伊胎,以及畸形胎、衰弱胎。哺乳期母猪患病后无法正常哺乳。公猪染病后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打喷嚏、后肢无力,表现为运动障碍,精神沉郁,机体逐渐消瘦。病种公猪交配欲望降低、精子量减少、质量下降,病公猪的腹部下方、四肢末端以及肩部会发生肿胀和发绀的情况。猪群患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后,仅有少数病猪会表现出明显的病症,应及时免疫预防,防止病毒侵染。

2.3 免疫预防措施

应定期用3%烧碱水、0.5%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消毒,保持圈舍卫生干净,高温高湿的夏季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猪舍干燥。及时对猪群免疫,可用灭活疫苗,后备母猪配种前2个月接种1次,间隔1个月后再接种1次;公猪每5个月接种1次;仔猪可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之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4 mL[3]。

3 猪瘟

3.1 流行病学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一般情况下,仅猪有较强的易感性。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皮肤破损处传染,母体感染后可经胎盘直接传播给胎儿。病猪和带毒猪生存过的环境、使用过的器具、沾染过的饲料、饮水甚至养殖户的衣服、使用的工具等都可成为猪瘟病毒的传染媒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秋两季发生较为严重。猪群发病后,死亡率较高,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4]。

3.2 临床表现

猪瘟病毒对猪群危害十分严重,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初产母猪易感。猪染病后体温升高至40℃以上,食欲不振或停止进食,畏寒怕冷,发生便秘后又腹泻。病猪的腹部、耳尖、四肢均出现紫色的出血斑点,用手按压不褪色,严重时死亡。妊娠母猪染病后易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仔猪出生后不久也会夭折。病猪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病毒,易造成传播。

3.3 免疫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发生过猪瘟的猪场需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免疫预防可选用猪瘟弱毒活疫苗,仔猪20日龄时接种1次,60日龄左右二次免疫接种,之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发生过猪瘟的猪场,初生仔猪在吃初乳前就需进行首免,接种疫苗1~2 h后再哺乳。后备种猪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繁殖母猪在哺乳仔猪断乳时进行免疫接种;种公猪每年免疫接种2次,春秋季节各1次。也可使用兔化弱毒疫苗,每年春秋季节给繁殖母猪、公猪以及育成猪各进行1次免疫,母猪配种前进1次免疫;仔猪在20、60日龄各免疫1次,之后每6个月免疫1次;发生过猪瘟的猪场,分别在仔猪1日龄哺乳前、30~35日龄以及75日龄进行1次免疫[5]。

4 猪细小病毒病

4.1 流行病学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病,各年龄的猪均匀感染,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病母猪和带病毒公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胎盘和精液传播。该病多发生于交配季节。

4.2 临床表现

母猪患病后,外表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初产母猪会发生流产,或产出的胎儿为死胎、木乃伊胎。母猪妊娠30~50 d感染此病,胚胎会死亡或者被直接吸收,导致母猪不孕和反复发情,难以被及时发现,无形中延长了母猪的空怀期[6]。分娩时母猪可能发生难产或产仔时间推迟。即使母猪正常产仔,产出的仔猪也会长期携带病毒,成为侵染源,威胁猪群的安全。

4.3 免疫预防

可使用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后备母猪在5~6月时免疫1次,配种前2~4周内免疫1次,后备公猪采用同样的免疫方法。经产母猪产后2周内免疫1次。成年公猪每年3月、9月各接种1次。每次肌肉注射2 mL/头。

5 猪乙型脑膜炎

5.1 流行病学

猪乙型脑膜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该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贺州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此时蚊虫活跃,可导致该病高发。该病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初产母猪多发。该病可人畜共患,危害极大[7]。

5.2 临床表现

妊娠期母猪患病,乙脑病毒可经胎盘侵害胎儿,妊娠前期母猪会突然流产,流产时母猪乳房会流出乳汁,由于子宫黏膜出血,阴道会流出红褐色或灰褐色的黏液。妊娠后期母猪可产出死胎或木乃伊胎,产仔时间延后。若产出活胎,仔猪病弱,可能发生抽风和癫痫等神经症状,或者发生脑水肿,出生不久仔猪便会夭折。

5.3 免疫预防

可使用猪乙型脑炎灭活苗,种猪6~7月龄时或者蚊虫出现前1个月注射2次疫苗,两次间隔10~15 d;经产母猪和成年公猪每年需注射1次,每次肌肉注射2 mL/头。

因疫苗使用具有一般性,疫苗种类多样,养殖户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使用方法应参照疫苗说明书,严格按说明书使用,购买疫苗需要通过正规渠道。一个针头仅能注射一次,防止交叉感染。

6 总结

贺州是广西的生猪养殖基地,猪的繁殖性能关乎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疫苗接种是预防繁殖障碍疾病的有效措施,同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加猪的机体抗病能力。养殖户应准确把握疫苗接种时机,及时免疫,做好繁殖障碍疫病预防工作,保证养猪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免疫预防公猪猪群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鹅蛋子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与免疫预防
鸡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药物治疗和免疫预防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及免疫预防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PIC-408系列采用育种技术控制公猪异味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