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 学研一体

2023-09-03 15:35吴丰华吴振磊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思政课程

吴丰华 吴振磊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本科生专业核心课,围绕教学痛点,瞄准培养“读懂中国的高水平经济学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遵循“学生中心、科教融合、学研一体、持续迭代”的创新理念,开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延展—课程思政赋能—教学评价提升”五位一体教学创新实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科教融合;学研一体;高水平经济学创新人才

一、课程定位及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基石性课程,规定了学科发展方向。作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课程链”的核心课程,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程初创和初步建设阶段(1978—2000年),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为首批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设置的政治经济学课程。这期间,以何炼成教授为带头人的课程团队开拓局面、奠定基础,参编国家级教材2部。这一阶段主要采取授导式和讨论式方法开展教学。第二阶段是系统建设阶段(2000—2015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在课程讲授和教材建设中大幅度加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容。同时,注重教学团队和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开始将科研资源导入教学,教學方法升级为问题式和启发式教学。因为建设成效明显,课程团队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第三阶段是系统创新阶段(2015年至今)。随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不断开拓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发表,课程从原来“政治经济学(下)——社会主义部分”,升级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笔者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围绕着这一“新”课程,开展系统创新,升级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课程思政。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授课对象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学情特点是生源质量较高,学生学习能力强、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学生尚缺乏对中国经济实践的深入了解,以及面对大量的碎片化知识,学生难以建立起体系性认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了解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实践成就和经验;理解中国经济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能力目标是:提高提问设问的能力,提升学生主动认识并提出中国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探究并解释中国经济现象的能力;提高学术写作和学术汇报能力,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成果孵为科研成果。素养目标是: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引导学生立志成为投身中国经济理论创新、服务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水平经济学创新人才。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情特点,通过充分调研、座谈,我们发现以往教学活动中尚存在四方面的痛点,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1)教学内容同学科前沿衔接不紧密。原教学内容跟踪新理论不系统、不及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新进展和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发展衔接不紧密;探究式学习任务和科研活动设计不丰富。因而难以满足学生接触更多学科前沿的要求,影响“高水平经济学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教学方法和场景同实践联系不充分。原教学方法和场景创设联系实践不紧、系统设计不足,难以有效引领学生走进中国经济实践主战场,既影响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捕捉中国问题、运用理论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对现实“解释力不强”“不如西方经济学有用”,进而导致很多学生不愿选择“政治经济学”作为深造方向。

(3)教学模式同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原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教师课堂说理阐释,学生探究汇报、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等模式融合设计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和积极思维,学习内驱力没有形成。这导致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作用打折扣,难以解决对课程理论真懂、对中国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真信的问题。

(4)课程思政与教师科研相互融合不足。课程一直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原课程思政设计没有充分发挥课程团队科研实力强的优势,科研成果向思政教学内容转化不足。这导致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作用打折扣,难以解决对课程理论真懂、对中国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真信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的创新思路和创新实践

课程团队基于以上教学痛点和学情,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主线统领课程建设和创新,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科教融合、学研一体、持续迭代”的教学创新理念,开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延展—课程思政赋能—教学评价提升”五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创新。达成“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塑造价值”三大目标,为培养“读懂中国的高水平经济学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遵循上述思路,课程团队在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中,实施了五大优化策略。

1.教学内容优化策略:优化升级“理论+实践”两大教学内容体系,自建四大教学案例库

(1)优化形成“主体-拓展”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理论视野。课程团队参编“马工程”教材,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规律性、本质性和科学性认知为目标,优化形成“中国经济制度—中国经济运行—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对外开放”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托西北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加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拓展内容,帮助学生连通中外政治经济学理论。同时动态更新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新进展等内容,坚持教案一年更新一次、课件每课更新一次,全面反映习近平经济思想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新进展。

(2)创新建设三大主题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中国、懂中国。推进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延伸,立足于企业运行、政府作用、城乡融合发展三方面课堂教学内容,分别有针对性地设计“深入企业——领略自主创新”“置身事内——理解有为政府”“感知乡土——助力乡村振兴”三大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以“专题社会调查+主题访谈+课程实践”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如表1所示。以“深入企业——领略自主创新”这一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为例,课程团队对接华为研究院、比亚迪、隆基绿能科技等企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调研提纲,要求学生检索企业资料,准备座谈中的问题。随后组织学生开展企业专题考察并与企业负责人座谈,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企业运行。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要求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和调研报告PPT汇报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总结提炼实地调查,提升口头与书面汇报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

(3)科教融合,依托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群自建教学案例库,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核心理念[1],我们依托课程团队主持的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群和学院西部案例中心平台,建设形成城乡发展与反贫困案例库、西部高质量发展案例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案例库和企业发展案例库等四大教学案例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讲案例等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用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知中国、懂中国,带领学生走进中国经济实践的主战场,切实提升学生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

2.教学方法创新策略:创新运用“问题链+探究式”教学法

(1)设计全课程问题链,运用问题链教学法。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教师从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中提炼问题,依循逻辑设计全课程问题链,利用问题将学生卷入具有思考性的学习活动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构新知识[2],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破解难点,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社会主义所有制”章节教学为例,教师根据课程授课逻辑设计出“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所有制出现了什么变化”“‘两个毫不动摇是否矛盾?为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動发问、积极思考,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双向探讨中,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本质与实现形式,带领学生走近学科前沿课题,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2)运用三步探究式教学法,实现从“学”到“研”的转变。安排项目、课题让学生探究,是典型的探究式教学[3]。第一步,教师和学生共同设置探究性教学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汇报成果。第二步,根据学生的探究学习收获,以“教师引导、学生自选”为原则引导学生确定课程论文选题,学生在课程团队指导下完成论文,并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和颁奖。第三步,针对有更高要求的学生,由课程团队与学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修改课程论文,力争在学生刊物《经济视窗》和学术期刊发表。通过三步探究式教学法有效地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深化拓展,初步锻炼学生的学术论文撰写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意识、寻求路径、自我突破。

3.教学模式延展策略:优化“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健全课外学习体系

(1)优化构建线下线上相融合的教学流程。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4],利用好课程团队所建设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教学采取教师线下授课为主和线上国内政治经济学家、海外马克思主义知名学者进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同时用好课件、教材、南京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武汉大学MOOC三种资源帮助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并通过线上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好课后反馈,特别针对课后反馈情况,对平均水平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导入不同难度的学习资源,用于因材施教,开展差异化学习。

(2)构建以课程学生为主体、本科二三四年级全员参与,由“课程读书比赛+基地学术课堂+学生刊物《经济视窗》”组成的课外拓展学习体系,有力延展课程生命周期,让学生在本科阶段都充分接受政治经济学学术训练。课程读书比赛由教师指导学生选定书目,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学期末教师组织评比和颁奖。基地学术课堂主要采用前沿文献研讨会、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以及经典文献“朗读者”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经典理论及前沿文献,汇报撰写的论文,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更多深入思考,促进生生互学,经教师团队指导最终孵化学术成果。同时,课程团队自2000年开始指导学生自编《经济视窗》刊物,并于2016年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专栏,由本科一年级课程学生担任栏目主编。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严谨、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了学生共同体,营造了友好氛围,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5],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学术热情。

4.课程思政赋能策略:“思政教学资源库+讲好三个故事”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1)加强科研反哺教学,建设思政教学资源库。当前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存在着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问题,一部分归因于在教学实践层面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关联点和契合处[6]。因此,本课程利用科研反哺课程思政教学,课程团队现已出版《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90年》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100年——探索共同富裕之路》两部著作,已发表25篇“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主题的核心期刊论文。利用好作者及课程团队现已出版的著作和已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发掘其内含的思政教育功能,转化建设包含中国共产党生产思想资源库、交换思想资源库、消费思想资源库、分配思想资源库以及习近平经济思想案例库在内的全方位的“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思政教学资源库。实现思政教育引领科研育人,科研成果促进思政教育内容优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2)讲好三个故事,传承光荣历史,彰显榜样力量。注重发挥地域文化、校园文化和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挖掘思政元素[7]。一是讲好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兩大奇迹”故事,以两大奇迹故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自信。二是讲好学院“经济学家摇篮”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家特质和应具备的能力素养,以学院培养的著名经济学家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三是团队先生和青年教师讲好自身发展故事,激励后学、润物无声。团队先生以自己在生产队任党支书的生动经历,帮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组织方式;讲述自己参加首届高考和求学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沧桑巨变,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改革道路的信心;讲述自己近50年的学术生涯故事,帮助学生立下成为经济学家的高远志向。团队青年教师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以自己“本硕博”一贯制求学经历,激励学生不畏困难、树立志向、继续深造;讲述自己的学术成长故事,以自己从博士生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引导更多学生走上学术之路。

5.教学评价提升策略:优化全过程考核体系

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化课程学习效果。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按照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从过程考核、成长考核、结果考核三个方面完善全过程综合考核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授课知识的吸收程度、积极性和能力提升效果进行综合考核。针对上述三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和课程论文考核,设计课堂成绩、实践教学成绩、课程论文成绩和考试成绩四个维度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打破传统的仅拘泥于对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引入对学生的思考深度、逻辑性、表达能力、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既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理论,有意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又引导教师主动发掘有科研潜力的优秀学生。

四、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效

(1)创新育人效果显著。从2015级开始系统创新改革之后,学生成绩明显提高。课程点燃了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对课程“很感兴趣”和“感兴趣”学生占比分别从16%和26%上升至47%和38%,“不感兴趣”和“说不清”比例分别从19%和14%下降到4%和2%。2016—2018级本科生课程论文入选全国性学术会议21篇;跟踪指导孵化SSCI论文2篇,CSSCI论文4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摘、复印3篇。在本课程与“政治经济学课程链”其他课程共同努力下,毕业生推免进入国内高水平高校读硕士或硕博连读学生中,选择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从2012—2014级的11.1%上升至2016—2018级的28%。

(2)教育教学成果突出。首先是主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主讲教师多次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名次。课程团队中一名教师当选中宣部“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一名教师任省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两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一名教师被评为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一名教师被评为省师德标兵先进个人。其次是课程团队教学研究水平提升,团队出版《后改革时代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报告》两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家》《中国大学教学》等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经济学基地20年卓越贡献奖1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3项。同时,团队科研成果丰硕,对教学形成有力反哺。2015年以来,课程团队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CSSCI学术论文123篇,其中权威刊物论文12篇。

(3)成果辐射效应显现。主讲教师及课程团队在教育部高教司和全国20余所高校,以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等全国性会议介绍教学创新经验,受到教育部高教司和兄弟院校高度评价,课程建设经验和模式在校内外26门课程推广应用,反响良好。

尽管本课程教学创新方向明确、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需要不断改进的新问题:如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生反映部分教学案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小部分探究式教学任务设计难度过高,分组讨论中组与组的关系需要优化并动态调整等问题。上述问题要求团队围绕“以学生发展中心”,持续深化细化、不断迭代课程创新;更多关照学生知识储备与认知特点;更多关注后10%的学生的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创新模式。课程团队深感立德树人责任重大、培养“高水平经济学创新人才”需要久久为功,团队将持续改进、注重实效,推动课程沿着新时代新文科要求持续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做实“三个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20(3).

[2]唐恒钧,张维忠,陈碧芬.基于深度理解的问题链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20(4).

[3]许健松.高校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

[4]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8).

[5]曾长淦,杨阳,刘婷.拔尖学生学习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1(10).

[6]娄淑华,马超.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7]闫长斌,郭院成.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认识、策略与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10).

[基金项目:陕西省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西北大学2022年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