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满足人民利益需求中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2023-09-03 13:21武征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

摘要: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引领社会思潮,尤其是注重在满足人民利益需求中引领社会思潮。利益诉求是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利益需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宝贵经验。因而,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除了在思想领域引导之外,更要注重从现实层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最广大人民群众自然会向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靠拢,从而达到引领社会思潮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社会思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引领社会思潮,尤其是注重在满足人民利益需求中引领社会思潮。从社会思潮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利益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任何一种理论学说,成为社会思潮,必然是其理论获得群众利益性共鸣。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现状正是说明,在社会处于变革动荡时期,各利益阶层群体都在表达符合自己利益诉求的声音,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思潮。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满足人民利益需求中引领社会思潮,對于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益诉求是社会思潮的重要特征

从社会思潮的定义来看,利益和要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辞源》对社会思潮的定义是:反映了特定环境人民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趋势和倾向。《辞海》对社会思潮的定义:①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②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林泰在《问道》中对社会思潮本质特征总结如下:“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时代(在社会心理演化的基础上),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的,反映社会历史走向诉求的,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 2 ]。其中,反映社会历史走向诉求就是群众对切身物质或精神生活的诉求。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社会思潮产生历史条件来看,任何一种社会思潮产生都有其产生利益合理性。“任何一个时代的反动分子都是反映时代精神状态的晴雨表”[ 3 ]。因此准确把握人们的利益需求,解决人们的利益需求,“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理论能够说服人,是因为这个理论可以给人们带来或远或近、或物质或精神的利益。这是所有理论掌握群众的共同特征,社会主义能够在20世纪成为社会主流,就是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对人剥削与压迫的本质,为了避免这种剥削压迫现象出现在中国,并希望打造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新世界。所以人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理论思潮。

二、满足人民利益需求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4 ]。学者陈雨萌指出“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是中国共产党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所在”[ 5 ]。赵子林等认为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的实惠更多、更广[6]。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历史经验来看,从清末到民国,各个阶级不断寻找救亡图存之路,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救亡图存的革命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指出,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启发人民的觉悟,必须满足人民的实际生活需要,要把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在历史实践中被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应该同样赓续革命传统,把引领社会思潮与人民实际生活需要结合起来。陈立思指出“从客观方面来看,思潮产生的年代,必定是风云变幻、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太平岁月是不可能有流行的思潮”,这里的大变革时期更准确的是利益分配大变革时期。一种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思潮,影响部分群众,一定有其利益诉求的相对合理性。只要能够准确把握社会思潮的群众利益诉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除主流意识形态外,其他社会思潮都满足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形势,主流意识形态自然会成为领导多元社会思潮的价值观念。反之,如果不能较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那么就给其他社会思潮可乘之机。

三、中国共产党在满足人民利益需求中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

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益诉求与群众基础,满足人民利益需求是中国共产党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所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利益诉求日益广泛。对此,中国共产党应充分了解人民利益诉求,在满足人民利益需求中引领社会思潮。

(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前进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第三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场坚守,这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赓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鲜明地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代表少数人还是绝大多数人也是区别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取利益,而不是代表少数人或者少数集团的利益。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赓续发展。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少先队员喜欢红军,因为在红军中,他们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吃住都像人,参加各种事情,认为自己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触及到少部分人的利益,因而迸发诸多社会思潮。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一切工作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所谓的错误社会思潮就无法说服群众。因此坚持人民中心,巩固群众基础,不断增强最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二)借鉴不同社会思潮中包含的合理性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不同社会思潮能够影响群众,有其合理性利益诉求的成分。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社会思潮,辨析其合理性利益诉求,尽可能地解决其利益矛盾,使其从少数人转变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现代化行列,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因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中的共同性特征都是值得我们批判借鉴学习。其社会思潮中合理性利益诉求也是值得我们批判借鉴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

林泰指出“有人认为,社会思潮都是指错误思潮,实际上正确的思潮和错误的思潮永远是共生的,它们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步”[ 2 ]。即使错误思潮,也可以通过对错误思潮批判与总结,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对具有合理性利益诉求的社会思潮,更要从社会思潮中汲取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共性特征,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主流价值观念,起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三)优化人民发声渠道机制

社会思潮是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集中表现,完善人民发声渠道,让人民有话能说,有话敢说。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解决人民利益问题。

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加不同群体的政治参与感与获得感。扩大民主参与主体范畴,增加农民、工人、学生、民营企业家等各类人群的政治参与度,有效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序参与。我们不拘泥推崇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制、一人一票的特殊形式,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程序形式,提高人民政治参与度、活跃度,做到让人民有话能说,有话敢说。

完善优化人民发声渠道机制,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多样性表达渠道,通过合法有序的形式手段表达合理性利益诉求。及时解决人民切实问题,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切实解决民生利益问题,自然在无形之中起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林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陈雨萌.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21(3):49-55.

[6] 赵子林,黄森森.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探赜[J].前沿,2022(3):63-70.

(作者简介:武征,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