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观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2023-09-06 15:39李南海
小学生 2023年8期
关键词:变废为宝观念美术

☉李南海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由于长时间的粗放开采,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小学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自我创新意识启蒙的关键引导作用。废旧材料在生活中也可以是一种可再次利用的资源,在艺术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与创新能力不断激发的源泉。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一些废弃的旧东西,这些东西就可以用来作为教学材料。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发掘废弃材料中的美感,使其创作出新型艺术作品,使美术教学变得更有价值,让学生明白二次利用生活中的废品来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是十分有价值的事,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树立环保意识,最大程度激发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每个小学美术老师的职责。

一、“变废为宝”概述

“变废为宝”是将日常生产生活中人们不要的准备废弃的东西,变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绿色发展要求下,综合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是现下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一项根本措施。对废旧资源进行二次利用,既可变废为宝,又可减少环境污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变废为宝”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开展,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在教学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变废为宝”是一个涉及艺术、生活等多个层面的课题。所以,对“变废为宝”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变废为宝”观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课程中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且对于材料的选择和恰当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美术作品最终成品的形成都需要创作者进行构思、选材、应用和不断进行修改,而不是凭借想象。废物利用是一种新的创造形式,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实际上也是一种丰富的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将“变废为宝”观念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还能够根据废旧材料的不同形式和材质创造性地利用废旧资源。

(一)“变废为宝”观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术这门具有艺术性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废旧材料的作用,也可以挖掘其更多可以利用的价值,在美术教学中手工课堂的开设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作为课堂上的制作素材,而不是把它们简单视为可以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通过这样的巧妙构思和分类应用,就可以实现“变废为宝”,让它们成为一件件具有特别意义的手工作品。这种将“变废为宝”观念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教学理念,可以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具有创意性和社会意义,与此同时也能够提高小学生对环境保护理念的理解,明白废旧材料再利用的意义。

(二)“变废为宝”观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洞察力与再创能力

生活中的许多废旧材料都具有材质上和外形上的多样性,因此也是生活中许多创作活动的素材。在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用心体会这个世界,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激发学生自主动手的热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里挖掘一些美术课堂上可能用到的材料,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不断尝试和选择明白艺术起源于生活更能运用于生活。这种活动的进行,不仅帮助学生培养了细心观察和勤于动手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融入“变废为宝”观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与观察的习惯,也帮助学生养成了要在不断尝试中创新的思维模式,从而加深对环境保护、垃圾分类还有二次利用的理解。另外,利用“变废为宝”观念来开展小学美术的创意教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每一幅新画,都应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表达,一种新创意的诞生,这些可以帮助创作者对人的精神有进一步的理解,对于所把握的世界观能够增加一种新的形式,著名画家马蒂斯曾这样解释美术创新。小学生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美术基础,才能在未来的持续学习中进一步体会美术课程带来的审美提高和思维转变,才能够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借助多种多样的美术课程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三)“变废为宝”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入“变废为宝”观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思考来选取最贴合课堂活动主题的素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不断重复思考和激烈讨论中,找到最适合的解释,并结合主题找到符合主题要求条件的废旧材料。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不同废旧材料的不同外形与材质,还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该怎么将废旧材料的利用融入创作?在进行创作时,应该怎样选择最为合适的废旧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能力,为学生现阶段或者未来持续的美术学习和创作建立基础。

(四)“变废为宝”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改实施的这些年来,教学改革工作也在不断渗透校园,素质教育不再局限于基本的学科教育与考查,现在更多要求的是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劳动实际上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动手操作的这种实践活动是现下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动手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具有提升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变废为宝”观念的融入,不仅可以使学生自由地根据自己所选的材料进行大胆想象和创造,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变废为宝”观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通过对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废弃的原料都是可以被利用的,经过简单的修改和装饰,就可以使它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例如,对于不同的酒瓶,材料、颜色、形状都不尽相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瓶子的特征,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选择适当的材料,再把装饰的方法应用到瓶子上,从而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这个时候,“变废为宝”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树立“变废为宝”观念

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废弃的物品也常常是有价值的。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车(二)》可以将《我设计的环保车》作为主题设计进行延伸。通过组织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汽车的设计目标,以及其对环境友好型汽车的改善。通过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汽车的设计语言,展现其创造性的造型及环境作用,并引导他们去想象、设计新的环保汽车,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从而增强他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使他们对科学、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该课程的核心可以设计为“想象”,这不仅仅是汽车外形的美感和功能上的要求,更要注重创意和趣味的设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以汽车为载体,进行创造性的设计。[1]另外,该课程以绿色为主题,透过有趣的水果、蔬菜、动物等造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意义,并见识到各种新颖有趣的造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意理念。通过对新型美术作品进行创作设计,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艺术创造的喜悦,了解艺术是源于生活,是为生命服务的,这是激发他们参与艺术创作、展现自身才能、提高美术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也能认识到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发掘生活中的素材,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掘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却不易被关注的大量的教学材料。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设计的服饰》的课堂,就能把废旧衣服当作材料。旧衣服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东西,但是人们却不知道它仍然具有某种艺术价值。老师可以通过画、剪、缝等形式,使学生根据课本的要求,“找一找”“想一想”“试一试”。学生可以从各自家里找到不能穿的旧衣服,自行创作设计,可以为自己喜爱的动物或玩具设计服饰,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设计服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三年级上册《剪纸》的延伸教学中,老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废旧报纸或稿纸等材料进行剪裁,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让每个学生讲解并介绍自己设计的服饰或剪纸作品,交流其创作思路和设计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在此阶段,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析,并详细讲解其所运用的美术技巧,有效利用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其创造力。[2]

(三)开展主题活动,坚持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小学美术教学要不断更新观念并创新教学方法,主动把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一些现实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变废为宝”教学观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新型教学方式,它与当今环境保护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节约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废弃物料进行创意创作、制作教学器材或辅助教学等,使学生了解废弃物料的巨大价值,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意识。为了保证美术课中使用废弃材料,老师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即利用废弃的材料进行艺术教学。例如,我国木材的消费量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几年餐盒、一次性木筷等广泛使用,使得木质材料的损耗愈加严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挑选“一次性木筷”作为主题,让同学们在闲暇之余回收一次性筷子。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造的小房子》的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拿起筷子,并指导他们使用一次性木筷搭建自己的小房间。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3]

(四)建立“变废为宝”教学观念的评估机制

长期以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们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衡量,以成绩评估学生,这显然与艺术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也会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因此,要使小学美术教育中使用废弃材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一方面,教师要建立一个过程评估系统,让学生明白废弃材料的创作成果无关紧要,其创作的过程才是关键。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了学生小小的进步,就需要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赞扬;并且,在对待学生的失误时,要尽可能宽容一些,不要在学生面前泼冷水,要鼓励他们对废弃材料进行创作。[4]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建立互评和自我评价的评价机制,以提高其评估效果。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拥有绝对的评价权,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估,但这种评估显然太过主观,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因此,在利用废弃材料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废弃的材料拿到教室里去,让同学们互相评价,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5]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产生的废旧垃圾也在不断增多,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时代发展目标之一,如何二次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也成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把“变废为宝”观念广泛、高效地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此,在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中,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废旧材料,丰富美术课堂内容,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学生变废为宝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变废为宝观念美术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健康观念治疗
“变废为宝”
差错引领,变废为宝
转变视角,让应用文“变废为宝”
变废为宝,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