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导师,更是朋友!

2023-09-06 06:48张康佳林思香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西安交通大学导师基因

张康佳 林思香

他,以兴趣为航,精研基因,探索未知;

他,以热爱为桨,砥志研思,力学不倦;

他,以赤诚之心观大千世界,以敦笃师风育科研新兵。

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青年优秀导师”杨铁林。

杨铁林是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人类常见疾病的遗传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Neurosci、Nat Hum Behav、Nat Rev Endocrin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6篇(3篇IF>20,15篇IF>10),入选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文章总被引2000余次,包括Nature、Science等期刊他引,H因子28。杨铁林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等荣誉奖励,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Nat Neurosci、Nat Hum Behav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9篇(中科院1区22篇);指导2名博士生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研究生2人获国家奖学金,9人获各类社会奖学金,24人获“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培养的留学生获“优秀留学生标兵”和“优秀留学生大使”。个人获 “王宽诚育才奖”“优秀留学生导师”荣誉称号。

是热爱,更是坚持

23年前,他来到西安交通大学求学,那个时候开展遗传和基因研究的人并不多。从一开始的生物基础学科,到深度接触“基因”这个概念,杨铁林的兴趣点逐渐显现出来:“基因研究对我而言非常奇妙,从进化角度来看,一个小分子演变成现在花花绿绿的世界,你会特别惊叹这个过程。”

2009年,杨铁林博士毕业,当他得知导师邓红文教授希望能在西安交大建立实验室时,他毅然选择了留在西安交大,“我们是从无到有去建立实验室,相当于要自己摸索一条路出来。”2019年,在学校的支持下,杨铁林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师兄弟成立了生物医学信息与基因组学中心。十余年来,团队以遗传学为基础,从研究方法的探究到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临床复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视角。“基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个世界大量的信息,我们要学着去读懂它。”

杨铁林认为,读懂基因本就是极其有趣的过程,是有很多层次的,DNA的转录、翻译、修饰,还有表观遗传、转录后修饰、翻译后修饰等。也正因如此,从基因层面研究疾病的时候,才显得如此充满趣味和挑战——“整个生命系统都是复杂且精妙的”。

工具开发:组学时代,可获取的信息数据庞大复杂,在如此丰富的数据海洋中要怎么做研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团队成员很快想到了人工智能,在遇到信息读取和整理等诸多问题时,一件趁手的“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同行中不乏开发智能软件的人,也有很多可共享的开放资源,但杨铁林认为不够。“我们也要学着自己去开发,去创造我们认为精准的、可行的方案。”于是,团队经过多年摸索尝试,开发了高效的群体基因组分析与可视化软件、有效降低数据复杂度的宏基因组聚类新方法、整合多组学的复杂疾病易感位点及风险预测软件等“自家的趁手工具”。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工具”也被40余个国家的350余家实验室广泛使用。

数据挖掘:有了工具,杨铁林就将关注点重新放在了数据上。团队基于合作医院的临床数据和网络数据库中的开放性数据,对这些海量庞杂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如寻找一个疾病的易感基因或是找到治疗某个疾病的DNA位点,这也是当前很多学者及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

机制探究:数据挖掘出来以后,就像“一颗成熟的苹果挂在树上”,关于这颗苹果长得这样好的原因,只有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才能够知道。杨铁林很关注现象背后的机制,致力于破译基因与疾病之间的“黑匣子”——“这些靶点也好、位点也好,到底是怎么影响疾病的,这很重要”。

成果转化:机制清楚,目标明确,距离疾病的治疗又更进了一步,杨铁林和团队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尝试从疾病的基因层面直接進行治疗。面对困难,杨铁林选择迎难而上。为了推进成果转化,他的团队与海尔生物科技共建了西安交通大学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希望研究成果能够真正造福社会,让更多疾病的治疗有一个基因视角。

传承创新:如今,生物医学信息与基因组学中心已经成为一艘平稳航行的舰艇——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在延续,新一代多元化的思想在迸发。心里的热爱让杨铁林始终迎难而上,带领年轻的科研人积累经验,培养创新思维,也培养了他们对医疗进步的责任感。

是科研,更是生活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高通量生物实验、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正在步入数字化3.0时代。数字化、自动化进程加速,杨铁林紧抓科学发展脉搏,着眼于生物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结合工科、生物学、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从基因和细胞分子层面提供疾病发生机制并尝试解决方案,针对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深入探索。

严谨,是杨铁林从事科研的第一准则。他认为科研不容马虎,但研究的出发点却可以很有趣,基因的研究之所以那么吸引人,是因为它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和成长。

常常听女孩子们说吃甜食会发胖,但吃的过程确实充满快乐。基于这个观点,杨铁林决定从基因角度研究“爱吃甜食”背后的机理。甜食的本质是碳水,他带领团队学生开展了医学大数据分析,找寻数据中的联系,利用孟德尔遗传学思维,最终得到结论——摄入相对的碳水化合物在降低抑郁症风险方面有保护作用。杨铁林表示,人在吃碳水的时候,就能形成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他们的工作便是将这种感受用科学的数据呈现出来。最终,实验结果发表在杂志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文章发表后,很多媒体报道了这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结果。

是导师,更是朋友

杨铁林教授对科研的兴趣、执著和专注,也影响到了团队里的年轻学生。

尊重学生科研兴趣:学生进到中心的第一件事,不是“泡实验室”,也不是学习数据检索,而是通过杨铁林的指导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科学研究的周期很长,要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只有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够坚持下去。”这里面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软件开发、数据发掘、机制探究等方面。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杨铁林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因为他在学业问题上尊重学生兴趣,更因为他了解新一代年轻人的思维,尊重他们的选择,引导正确的研究方向,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完成科研。“作为导师,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当他发现学生完成进度滞后,从不会严厉地责问,而是与同学耐心地交流,问清楚原因并帮助学生度过困难,顺利开展科研。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杨铁林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索能力。生物医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需要学生主动掌握新的技术工具,充实自身知识储备。他鼓励学生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持续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反馈到自己的研究和发展中,推动自身发展。

杨铁林始终保持着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怀着赤诚而纯粹的想法,一步步打开更精细、更奇妙、更未知的基因奥秘。他常常思考“怎样能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不断做对国家、社会有价值的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言为人师,行为世范”。他的智慧和热情,也将会影响更多年轻人共同向前。

(张康佳、林思香:西安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西安交通大学导师基因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Frog whisperer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招募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再获“最受欢迎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V eraW an g
导师榜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