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对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

2023-09-08 03:48庞拉弟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素养体育

庞拉弟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2)

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教育,其在教育的过程中,将育人和培养人相结合,能够以特别的形式——增强身体机能,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高等学校的智育和德育课程有一定的区别。高校体育教育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从育人的视角出发,将体育教育中蕴含的人文性激发出来,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育人的过程很复杂,学生的发展有“德智体美”4项,如果仅仅依靠“四育”中的一项或两项,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应使体育教育全面融入整个“四育”的过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贯通[1]。

1 体育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1.1 让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

体育教育是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特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有目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能够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养,使其保持健壮体魄的目的。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需要放松身心,调节压力,而加强体育教育,开展体育锻炼,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保持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如果学生身体出现健康问题,就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2]。

1.2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不能忽视的一部分,不少大学生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同时,心理问题潜伏期比较长,隐藏比较深,不易被发现,与身体健康相比,心理问题带来的影响更严重。如果定期开展体育教育,让学生保持体育锻炼,就能帮学生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调节心理问题,进而磨炼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抗挫能力,使其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

1.3 弘扬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是坚持不懈、永不服输、团结拼搏、合作共赢、公正公平等,这些精神蕴含着优秀的品质,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当培养学生形成这种体育精神,如足球比赛时,应当遵守规则,公正公平,让每一位学生团结一致,坚持到底,最终获得胜利。在体育教育中,应发挥出人文特性,不同的教育内容中蕴含着不同的精神文化。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让学生领悟体育文化,在提升他们体育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体育道德,让体育精神融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1.4 能使学生快速适应社会

如果大学生既拥有健康的身体,又拥有良好的品质,同时还能遵守社会法律,恪守社会规则,那么学生将会快速适应社会,在社会中迅速成长。大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当制定系统的体育教育方式,优化体育教育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磨炼学生的意志。此外,在大学期间,还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比赛,让学生以良好的视野看待事物,不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体育精神,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

2 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2.1 高校体育现状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高校体育教育一直重视内涵而忽略外延,注重提高质量而忽略结构调整。在过去,体育教育比较落后,信息比较封闭,直接导致高校体育改革落后于高校整体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养,后来转变为既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注重人文教育。但也应看到,体育人文教育缺乏必要的内容,不能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4]。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过分注重三基的创收,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不管是体育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都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目标和明确的指导。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欠缺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各个教育环节都比较薄弱。

在体育教育中,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还处在以竞技为主的传统内容中,体育课程设置比较滞后,不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此外,体育理论课程需要进行电算化和信息化的革新,但在此方面,依旧比较空白。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开设不同的课程没有详细研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不管是在知识素养,还是在其他方面,都需要提高,而且训练型和技术型教师比较多,科研型教师比较少,不少教师在某一体育项目教学上专业性强,但体育人文素养不够,一专不能多能,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5]。

2.2 高校体育教育特点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既应当遵循高等教育的特征,也应适应体育发展的方式;既应重视知识教育的规律,也应注重实践教育,提升竞技水平。同时,还应跟得上高校发展的趋势,注重高中体育学科的建设,明确发展方向。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体育教育由于自身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对培养体育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培养拥有体育精神和体育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能够为社会服务。因此,高等教育应当围绕这个目标,不断加强体育教育。

3 体育教育与德育、智育和美育之间的关系

3.1 体育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如今德育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体育与德育联系密切,体育可以渗透到德育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首先,德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育教育中则蕴含着体育运动精神和体育素养,这样二者就不谋而合,有很大的相似点,体育教育中能蕴含德育因子,加强体育教育,学生就会逐渐提高道德素质。其次,体育运动过程中有较多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内容比较丰富,各种项目有不同的特征,有很多的道德元素,学生开展不同项目的锻炼,都能培养不同的个性,都能形成各种优良的品质。在较短的时间内,某种品质能在不同时期的教学中反复体验,这样能强化学生的认知力,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体育运动会中,学生不仅身体参与,精神也会参与其中,学生能体验到各种情感,这些情感会逐渐融入人的精神中,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做到的[6]。

3.2 体育教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

智育即智力教育,即有计划、有目标地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技能、科学和文化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是,也应看到体育教育与智育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一般来讲,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能使大脑正常发育,大脑发育良好,学生就能汲取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就有更多的智慧。相关研究表明,经常开展体育锻炼能增加学生的大脑皮质厚度,会让学生变得更聪明。其次,开展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比较敏锐,尤其能提升人的视、听能力,让大脑各个皮层区域加强联系。再次,能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体育锻炼能够提升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补充人体记忆力所需要的营养。经常开展体育运动,大脑组织缓冲能力也会提升,使氧化酶的作用增强。最后,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能促进左右脑的平衡,人的大脑中,左脑侧重语言、计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右脑则侧重空间想象能力、音乐能力。大脑对身体的运动是协调支配的,一般情况下,右脑没有左脑发达,左手没有右手灵活,所以开展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实现均衡发展。

3.3 体育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关系

身体是人的物质支柱,其能否有效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如今,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在这一阶段不仅应引导他们的内在发展,还应引导他们的外在发展,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增强学生的美育。如果过分追求升学率,不注重体育课,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不少学生出现了脊柱侧弯和近视等疾病,给人一种萎靡、没有活力的感觉,因此,应用体育教育塑造学生的美育。例如,体育运动中的体操、田径和各种球类教学,就与美育息息相关,这些运动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能与人体完美配合,每一套动作都严格遵循生物力学特性。

在开展上述活动中,不但应追求动作的准确与合理,更应追求动作的流畅、力度的协调和节奏的完美,应保持一定的自由感和韵律感,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美好运动姿态。此外,体育教育还能强化学生的人格美、个性美。我国正在建设现代化社会,需要一大批人格美的社会主义青年,体育教育在此方面的功能比较显著[7]。

4 体育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

4.1 注重体育理论课程的讲授

在大学期间,学校体育课一般安排在室外,不少教师现场讲述体育技巧,并让学生亲身实践,所以可以看到,教师忽略了理论课程的讲授。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重视体育实践,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讲授体育理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融入体育课程中,而且学生能从理论知识中清晰地了解体育学科的重要性。

首先,体育教师应当讲解体育理论,让学生清楚了解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教师应向学生普及体育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学科的发展历史。其次,体育运动的种类比较多,体育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应当注重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体育视频,促进体育知识理论的强化。再次,还应当将体育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拒绝拖延和自律的习惯,定期锻炼,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养成较好的习惯,发扬体育精神,具备优秀品质。

4.2 改变教学模式

在过去,大学教育不注重体育教学,有的学生仅仅为了得到学分而选修体育课。在体育课上,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所以体育课的效率比较低。不少体育教师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运动项目,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往往单方面选取讲课内容,只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这样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时应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实行差异化教学。

一是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实行差异化教学,教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擅长的体育技能进行教学。在开展统一体育项目的教学时,在教学前先开展体能测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表现,将学生进行分组,实行差异化教学;在开展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时,应当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每一位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二是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应当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如情境训练法、游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应当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根据教学实际,设置完善的考核指标,运用完善的考核方法,一定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发展能力。

4.3 优化教育内容

体育教师还应当优化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乐趣,使其能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注重优化学生的内生动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应对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例如,对同一体育项目,应当设计完善的教学流程,如在上田径课时,有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田径项目,而不少学生的田径运动技巧是在中学时期学的,对于一些技能,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但还有一些尚未学习的运动技能,此时在大学体育课上,教师就应将其传授给学生。教师还应将田径运动与其他体育运动结合起来,互相融合,互相贯通,不断加强教学效果,可以将其与篮球运动结合,让学生学会跑步运球,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速度,也能锻炼学生的运球技能,一举两得。二是应对教学内容作出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没有乐趣,降低了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加强创新,对教学内容作出整合。在整合时,应当让学生形成运动意识,养成运动习惯。例如,在体育课长跑运动项目中,可以设计一些障碍,对长跑时间作出调整。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拓展活动。例如,在排球运动项目、乒乓球运动项目中,教师可以在课程间隙加入一些小游戏,使课程更有趣味[8]。

4.4 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体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策略,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一些体育专家指出,体育学科不仅是简单的运动,更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因此,当下的体育教师应当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不断挖掘体育学科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首先,应当采取能力迁移的策略,在体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活动过程都应精心设计,运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例如,在篮球运动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运球技术水平,教师应当将全体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练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观察、互相纠错,这样学生的运球能力就会有效增强。其次,应当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者的基本素质,体育精神的底线就是遵守规则,公正公平。在足球运动中,教师应让学生遵守足球规则,不能犯规,当有人出现违规行为时,应及时予以处罚,使其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5 结语

体育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并能弘扬体育精神,同时能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因此,高校应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素养体育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