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逻辑分析与机制优化建议

2023-09-09 10:49施桂红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摘要]事件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主要围绕着事件属性和事件类型来展开。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发挥多个主体的功能和作用。事件系统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逻辑是各主体的主动性事件对产教融合具有促进作用,校企实力对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事件类型选择具有一定影响。据此提出事件系统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优化建议: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延长产教融合“时间”;构建产教融合治理机制,拓展产教融合“空间”;构建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增强产教融合“强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事件系统理论;逻辑分析;机制优化

[作者简介]施桂红(1986- ),女,江苏阜宁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高校产教融合运行逻辑及创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c/2021/01/7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7-0051-05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由于产业发展和高职教育本身具有复杂性特征,唯有实现各要素协同发展,才能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虽然一直是学界热议的焦点问题,但如何深入、系统推进产教融合仍然是一个常新的课题。

事件系统理论是在过程导向理论和变异导向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新理论,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事件系统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组织科学中较少研究的动态性和多层次性。按照这一理论,关键性事件是对组织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能够推动组织结构变革,因此事件系统理论为研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事件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层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事件通过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进而对组织发展产生影响。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构建产教融合系统意味着以开放、包容、共享的理念增强产教融合力度,促进资源要素相互渗透,助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和产业创新发展。

一、事件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

事件系统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系统层级之间的关系,并对事件本质属性、组织动态影响程度进行解释。事件系统理论在分析过程中更加强调事件的动态性,认为事件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会对组织现象产生影响,而影响的大小就取决于事件的强度。事件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主要围绕着事件属性和事件类型来展开。

事件系统理论认为,事件是实体外在的动态经历。事件本身具有三大属性,即时间属性、空间属性和强度属性。三大属性同时决定事件对实体的影响程度。时间是区别事件的明显特征,包含时长、时机和强度变化三大特征。空间反映事件的具体位置以及如何在组织内部传播。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空间因素调节,进而影响事件强度和事件结果。强度决定事件是否“突出”,主要包含新颖性、颠覆性和关键性三大特征。

事件系统理论认为,依据事件与实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将事件划分为主动性事件和被动性事件,前者是由实体主动创造出来的事件,而后者则是实体需要被动接受的事件。事件系统理论不否认事件是环境的一部分,但同时也认为实体可以创造事件来改变环境。一般而言,由实体创造出来的事件被称为主动性事件,实体可以自主地设计实施一些有目的性的事件来完成特定的目标或是激发变革。相对而言,不是由实体主动创造出来的事件被称为被动性事件。例如,在公共行政领域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就是典型的被动性事件。一旦出现被动性事件,实体就需要主动地做出反应,利用环境等因素解决被动性事件引起的后果。

事件系统理论认为,从实体或相似实体的经历中可以提炼出可能发生的被动性事件。在评估事件过程中可以对复杂的事件信息进行分析,找到决定事件时间、事件空间、事件强度等的核心信息,了解事件的本质。在应对被动性事件过程中可以结合核心信息,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控制事件强度,降低事件的新颖性、颠覆性和关键性,减弱事件在时间领域和空间领域的扩散和影响,进而降低事件对环境的冲击。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发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时间、空间、强度会发生显著变化,这时就需要主体做出有针对性的反应。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多主体协同作用的结果。依据事件系统理论,产教融合主体的行为事件对融合成果有直接影响。结合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实特征,同时借鉴事件系统理论的观点,建立以下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各主体在事件系统中的作用

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产教融合由1.0进阶为2.0,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逐步实现了“点”“链”“面”的结合,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于事件系统理论,需要找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系统的不同层次,明确如何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产教融合发展,有效应对被动性事件造成的影响,持续提升高职院校应对外部突发事件的能力。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诸多任务。高职院校要优化教育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多元化诉求,致力于成为推动区域經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新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要构建更加开放的教育生态,按照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要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共赢。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发挥多个主体的功能和作用。

政府是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的角色已经从一元转向多元。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要从“主导者”转变为“推动者”,同时发挥好统筹协调、规划引导、支持推动、评估监督和宣传促进五大作用,旨在深度契合区域行业企业需求,以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链,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企业是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事件系统理论认为,越是关键性事件对实体目标的实现影响就越大。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設等多方面内容。企业会从高职院校引进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快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希望高职院校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企业希望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快速融入工作岗位。

行业组织也是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事件系统理论指出,事件与外部环境和实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行业组织而言,希望产教融合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借助高职院校的师资资源和教育资源,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行业组织还希望利用高职院校在专业技术和项目创新方面的优势,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提供智力支持,促进行业技术发展。

三、事件系统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逻辑分析

职业教育具有天然跨界属性,需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资源,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当前,高职院校应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办学模式,使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产教融合各个环节,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化路径。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协同办学过程中会出现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弈。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最核心的是企业的“营利性”与教育的“功利性”矛盾。因此,无论在合作方式和合作理念上,还是在合作目标和合作诉求上,产教融合中的“产”与“教”的“抉择”难题始终存在。

1.各主体的主动性事件对产教融合具有促进作用。不同主体通过创造主动性事件,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降低被动性事件的不利影响。在我国利用政策驱动改革的现象尤为明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也不例外。例如,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相较于以往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更加强调多元治理主体的合力,强调城市、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联动作用,这为多元主体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也进一步激发了多元治理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产教融合多元治理主体的核心成员,其治理效能对产教融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创新了产教融合模式。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技术联盟”“双创孵化器”“协同服务”等平台和载体,加强与企业联动,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混合制产教融合模式,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团队与宁波北仑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北仑区域合作中心,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河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线场模式”推动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再如,华为集团以华为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依托,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教材教法改革。

2.校企实力对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事件类型选择具有一定影响。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关键,是要依靠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需要具备一定的实力,而企业实力又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企业硬实力主要包含企业规模、企业财力、企业影响力等。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企业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场地和设施,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相应工资。企业软实力主要包含企业文化环境、企业的教学能力、企业相关合作经验等。企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是否为学习型组织,是否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企业的教学能力是指企业在正常运转的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有相关人员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企业相关合作经验是指企业是否与其他学校进行过人才培养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也是推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重要因素。

一般行业类高职院校的专业主要围绕行业产业链进行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相关行业。企业通常会考虑与本行业相关度较高的高职院校,将性质和声望等个性特征作为是否进行合作的重要衡量标准。企业之所以会倾向于与这些学校合作,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会与高职院校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精准衔接,使教学更好地反映行业生产情况,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四、事件系统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优化建议

事件系统理论认为,某一事件会对后续事件产生影响,而这一影响又基于时间、空间和强度等属性。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优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延长产教融合“时间”。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每个主体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只有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才能激发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充分整合多元主体的文化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达到产教融合的目标。第二,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从宏观层面看,要实现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在结构、规模、内容等方面的整体协同,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纳入区域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中。从微观层面看,要根据高职院校的自身特色、资源禀赋,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专业与产业良性互动。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实现基础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相互融合。基础技术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主要围绕新理论、新原理、新方法展开研究。应用研究则围绕某一特定问题,运用理论成果为特定问题解决提供科学依据。而开发研究则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成果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第一,高职院校要建立资源识别机制。高职院校要根据外部资源的优势、特点,评估外部资源的属性、效用、类型和总量,进而找到核心資源,实现核心资源与高职院校需求有机融合。第二,高职院校要完善资源获取机制。高职院校要从自身需求出发,积极对外寻找资源,通过搭建各类资源共享平台确保自身资源获取的丰富性、多样性。

2.构建产教融合治理机制,拓展产教融合“空间”。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相关利益方包含政府、行业企业等。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要转变管理思路,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强化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政府要围绕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具体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和监管机制,积极推动政策落实,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和财政保障。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切实保障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协调各方的关系与利益,均衡与制约各个运行环节和流程,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长期、可持续发展。

3.构建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增强产教融合“强度”。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政府、行业企业,还涉及其他社会组织甚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多个主体属于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为制约的关系。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为产教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看: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要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鼓励学生既要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也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提升与企业的合作能力。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定位,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大价值。第三,优化管理体制。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柔性管理体系,广泛吸纳对学校成长有利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灵活地、科学地进行学校管理。尤其要构建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潜能,促进教师积极参与产教融合。

从企业的角度看:第一,不断完善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制度机制,深化“引企入教”,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中进行专业实践。第二,建立健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制度机制,强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一体化制度的有效落实,更好地发挥企业在资源和场地方面的优势。第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

[参考文献]

[1]刘林山.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视角[J].成人教育,2022(8):73-79.

[2]宋亚峰.定点·连线·拓面·筑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理路[J].职教论坛,2022(7):45-51.

[3]陈小中.高职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逻辑、运行掣肘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2):28-35.

[4]杜安国.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机制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2(8):59-61.

[5]姜丽,杨维明,张玮.“基地+平台”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4):228-231+235.

[6]王敬杰,杜云英.新时期产教深度融合:背景、意蕴和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10):34-40.

[7]保慧,孙兵.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6):84-89.

[8]魏巍,华斌,彭纪生.团队成员视角下个体地位获得事件对同事行为的影响: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2(1):46-58.

[9]易高峰,蔡柏良.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高校教师学术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从失败到成功的连续创业者案例[J].大学教育科学,2021(2):42-52+108.

[10]张旭,颜静.基于社会互动和事件系统理论的“局”的研究[J].管理学报,2018(10):971-979.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