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鲟鱼种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3-09-09 08:58徐睿
中国水产 2023年8期
关键词:鲟鱼苗种种业

◎ 文/徐睿

本文在全面总结近年来北京市鲟鱼种业发展现状、种业创新取得的成效以及鲟鱼种质创制与资源保护等方面主要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今后北京市鲟鱼种业进一步实现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2010年,北京市提出建设“种业之都”,将种业作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北京市依托种业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已基本形成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等四大种业体系。在水产种业之中,鲟鱼种业可谓重中之重。

一、北京市鲟鱼种业发展现状

我国鲟鱼养殖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苗种来源主要依赖进口及捕捞野生亲鱼杀鱼取卵。1996年开始,北京市鲟鱼繁育、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陆续开展;2000年,北京市首次突破西伯利亚鲟人工繁殖技术,苗种产量开始逐年增加,直至完全摆脱进口,并实现西伯利亚鲟、施氏鲟、俄罗斯鲟、小体鲟、达氏鳇等鲟鱼品种的全人工规模化繁殖和全周期苗种生产,同时陆续研发出杂交鲟“鲟龙1号”和“京龙1号”等鲟鱼新品种,为鲟鱼产业化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在政策支持方面,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后,2020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科委、财政局、园林绿化局联合下达《关于印发〈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旨在保护和发展北京市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品种。2021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启动北京市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与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支持北京市水产种业发展。2022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财政局印发《北京市特色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以规范鲟鱼等北京市特色种质资源保护项目。

在鲟鱼种业规模方面,目前,北京市拥有大型鲟鱼繁育场8家,分布在怀柔区、房山区、密云区、延庆区等地区,养殖模式以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为主,个别为山区流水养殖。目前,北京市共有鲟鱼亲鱼2.61万尾,后备亲鱼3.66万尾,品种包括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达氏鳇、俄罗斯鲟、欧洲鳇、闪光鲟和小体鲟等,北京市鲟鱼种业在保种规模、亲本质量、苗种培育、品种创制、技术研发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2022年,北京市鲟鱼苗种产量共计约10亿尾。其中2016年1.02亿尾、2017年1.5亿尾,2018年1.7亿尾、2019年1.51亿尾、2020年0.98亿尾(疫情减产),2021年产量逐渐好转为1.37亿尾,2022年达1.92亿尾。从总体趋势看,北京市鲟鱼苗种产量呈增长态势,苗种平均年产量占全国鲟鱼苗种平均年产量70%以上,销售至天津市、河北省、湖北省、广东省、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等20余个省、市和自治区,并远销越南、朝鲜等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鲟鱼种质资源中心和繁殖育种中心。

二、鲟鱼种业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

北京市鲟鱼种业创新研发并没有停留在繁养等基础层面,而是紧紧跟随国内外发展趋势和鲟鱼产业链上下游需求,研发了一批具有前瞻性、高收益、可推广的技术成果,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鲟鱼繁育实现全人工控制

通过对渔业设施的精准化控制、繁养全程精准化管理,实现鲟鱼繁育环境全人工控制,摆脱了养殖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实现全年根据订单需求开展人工繁殖,苗种孵化率达90%以上,同时降低了30%的能耗。目前,北京市已突破了五种鲟鱼纯种及杂交种周年全人工繁殖技术,实现全年订单式生产,对北京市鲟鱼种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鲟鱼种质鉴定技术更加精准

北京市首次研发并投入使用鲟鱼分子标记辅助种质鉴定技术,可以精准快速鉴定常见鲟鱼养殖品种如达氏鳇、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小体鲟等五种鲟鱼的种质纯度及杂交鲟父本与母本情况,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三)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随着鲟鱼苗种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应用,鲟鱼苗种市场上逐渐出现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亲鱼遗传背景混乱、养殖品种生长速度良莠不齐、缺乏优质良种及其鉴定评价体系等。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科研团队历经多年努力,开展鲟鳇鱼群体杂交育种,获得生长性能和抗病性能良好的鲟鱼新品种,即杂交鲟“鲟龙1号”和“京龙1号”,更加夯实了北京市鲟鱼种业在国内的龙头地位。

(四)高效环保型鲟鱼亲鱼饲料技术成果丰硕

常规养殖期间,饲料中高质量鱼粉、陆生动物蛋白含量高,50%~75%的氮、磷会排放到养殖水体,造成养殖水体承载压力较大。此外,世界鱼粉总产量逐年下降,价格不断攀升。为降低水产饲料中鱼粉的用量,北京市科研团队自主研制了鲟鱼亲鱼营养强化饲料、鲟鱼仔稚专用饲料以及鲟鱼专用低鱼粉膨化饲料,解决鲟鱼亲鱼“油包卵”现象的同时,降低总氮、总磷排放,节水率可提高10%以上。

三、鲟鱼种业近年开展的工作

(一)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2021年,农业农村部制定的《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要求,利用三年时间摸清我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群体数量、区域分布、保护利用、特征特性及遗传结构等状况,进行资源收集与保护,发布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名录,促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二)开展鲟鱼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1.建立6家市级鲟鱼良种场,承担保种工作

2021年4月16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颁布首批6家北京市鲟鱼良种场(见表1),承担达氏鳇、施氏鲟、西伯利亚鲟等三个代表性鲟鱼品种的保护任务,着力从源头解决鲟鱼亲本保种育种、苗种培育、养殖技术、病害防治、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问题。目前,鲟鱼核心保种群已经建立,实现了不同年龄亲鱼种群的梯队保存,提高了各品种亲本质量。在北京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鲟鱼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等项目支持下,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领先世界的鲟鱼种质资源鉴定技术,未来两年内将实现北京市鲟鱼亲本100%纯种鉴定。

表1 第一批鲟鱼种质资源保护单位

达氏鳇

施氏鲟

西伯利亚鲟

2.鲟鱼种业技术支撑情况

2012年~2021年,为促进京郊冷水鱼产业发展,北京市专门成立鲟鱼、鲑鳟鱼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包括1个首席专家,4个功能研究室、5个综合试验站、12所农民田间学校,汇聚来自北京市各大科研院所的12名岗位专家对鲟鱼、鲑鳟鱼全产业链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连续10年给予支持,取得丰硕成果。

2022年开始,重新组建北京市渔业创新团队,并以鲟鱼、观赏鱼为主要研究品种,从繁育、养殖、病害、饲料、加工等多个方面对北京市鲟鱼产业进行细化研究。2021年以来,北京市又专门针对鲟鱼产业下达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等科研项目,重点在鲟鱼育种技术创新、优异基因挖掘、新种质创制、新品系改良、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发力,力求形成一批具有源头性领先优势的种业科技成果,引领现代渔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四、北京市鲟鱼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渔业水域资源日渐匮乏等综合因素影响,北京市鲟鱼种业存在养殖成本不断增高、企业育种内生动力不足、国内鲟鱼苗种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种业监管保障措施不完善等行业共性问题,需要根据鲟鱼种业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探寻破解鲟鱼种业发展瓶颈的路径。

(一)养殖规模的制约

近年来,受乡村城市化发展加速、对环境和水源地保护以及拆违等因素的影响,京郊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传统养殖水域资源丧失的困境在加大。2022年,北京市淡水养殖面积20805亩,淡水养殖产量10439t,产值1.7亿元,相比5年前的水产养殖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下降46.78%、59.79%和37.03%。北京鲟鱼养殖面积也随之减少,2016年,北京市鲟鱼养殖面积为1808.1亩,2022年减少到414亩,养殖产量也由2016年的2552t下降到2022年的376t。2019年,流水养殖模式散户全部退出,目前京郊大型鲟鱼繁育场(企业)仅有8家。

(二)鲟鱼育种能力亟需提升

北京市水产种业研究虽从传统常规育种技术初步迈入生物技术育种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新品种选育方面仍存在优异种质资源挖掘深度和广度不够,分子设计与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技术手段有待进一步发展,育种大数据分析、信息化以及相关系统开发与应用技术还需要提升等问题。

(三)企业发展信心不足

近年来,受供给侧改革和环保、土地等因素影响,部分水产养殖场被腾退。北京市部分区执行的养殖尾水排放标准较严苛,许多鲟鱼养殖场因水体排放无法达标而被要求关停整改。很大一部分经营者对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养殖尾水排放能否达标、养殖用水收费等存有较大疑虑,再加上疫情影响,对未来发展信心明显不足,有观望徘徊甚至退缩避险趋势。

五、北京市鲟鱼种业发展建议

(一)着力完善鲟鱼“保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

建议借助自身科技资源优势、人才聚集优势、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开启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亲本与苗种繁育在市内、后备亲鱼培育和商品鱼养殖在市外、市场在全国的完整鲟鱼产业链条。完善“保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加强优质水产种苗推广,加快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市场营销渠道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保育繁推一体化”水产现代种业企业,开展新品种培育、原良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苗种的养殖推广,从而推动北京市鲟鱼种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高融合”方向发展。

(二)科技创新驱动,继续推动鲟鱼种业稳步发展

当下是我国从种业大国转变为种业强国的关键时期,应全面调动创新驱动,着力抓好种业科技进步,培育和推广市场所需的优良健康品种,全面提高鲟鱼良种覆盖率,不断提供优质鲟鱼衍生产品。建议针对主要鲟鱼养殖品种,应用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基因组关联分析、分子设计育种等创新技术,缩短育种周期,解决限制鲟鱼良种选育的主要障碍,实现良种快速产业化应用,全面提升鲟鱼种业科技支撑水平。

(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育种平台

建议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水产推广部门的优秀科研推广团队建立高效协同创新育种平台,结合产业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养殖区域和养殖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完善育种平台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大种业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水产种业投入保障体系。育种平台可与育苗、养殖、渔用投入品研发、饲料加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并结合市场需求来调整育种方向,进一步加快新品种开发,实现协同育种平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四)强化水产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建议一是加大国家级和市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水产原种场、良种场生产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支持鼓励育种人才、技术、资源向企业流动,重点培育壮大一批综合竞争力强、核心优势明显的产业化龙头种业企业。二是政府给予激励政策,支持鼓励种业企业强强联合,使种业生产和推广应用持续高效契合。完善水产种业企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产品差异化提高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强各类科研机构与种业企业之间科研成果、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五)加快制定各类鲟鱼种业标准

建议深入研究鲟鱼亲鱼筛选条件、培育环境要求、饲料营养标准等,建立切实可行的鲟鱼亲鱼培育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使种业生产有章可循。加快建立俄罗斯鲟、小体鲟和达氏鳇亲鱼的种质鉴定标准,从形态生物学、细胞学和生化遗传指标等方面建立和国际接轨的种质标准,以便进行亲鱼种质鉴定和日常管理。

(六)提升水产种业绿色发展水平

科学规划养殖水域,大力发展建设节水减排、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立体生态的标准化种苗示范场。引导和鼓励水产苗种场开展节水减排改造,逐步淘汰尾水超标排放的养殖方式,推广并扩大循环水处理设备和数字信息化设备使用范围,以高标准设施和现代化装备提高产业生产效能,推进产业向生态节水方向转变。

(七)推动建设水产种业园区

经过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一年的技术服务与监督管理,各鲟鱼良种场总体运转正常。基于水产种质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建议搭建鲟鱼水产种业园区。种业园区的建设,建议以有冷水资源的区主管部门或企业为申报主体,科研院所提供科研力量,推广部门负责技术支持与项目管理,打造多元化、高科技、多集成、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鲟鱼水产种业园区。园区建成后可以特色种质资源保存、基础性育种为主要功能,兼顾示范推广、观摩交流、科普研学等多种经营,促进北京市地方特色水产资源产业化开发,形成特色产品,增强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鲟鱼苗种种业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100岁的鲟鱼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