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教材平台解决教育信息化中的学用脱节问题

2023-09-10 15:21梁丽萍凌华宝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数字教材教育信息化

梁丽萍 凌华宝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学用脱节问题及其表现,以“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平台为例,论述数字教材平台在解决学用脱节问题中的主要作用。这些作用涉及三个方面,包括:促进教师真实参与网络研修,辅助教师高效搜集备课资源,协同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顺利聚焦课本内容。

【关键词】数字教材 教育信息化 学用脱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9-0078-03

自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设备的更新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得益于各层级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快速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呈现良好态势。但深入考察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难看到以下现象:首先,繁杂的培训任务占据了教师本就不富裕的大量休息时间,教师陷入教育信息化越推进、教学工作越忙乱的困境而无法自拔;其次,教师们身处传统课堂向信息化课堂转型的关键节点,内心非常渴望能够使用便捷的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现实中却常常被技术门槛阻断;最后,部分青年教师在培训中学到一招半式之后,将好不容易收集到的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却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不升反降。由此观之,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过程,远比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困难得多。据笔者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根源,在于我们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学用脱节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学用脱节问题及其主要表现

本文提出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的學用脱节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的形式化和“用”的不理想两种状况,而“用”的不理想又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现象:一种是过于依赖信息技术以致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种是无法将信息技术合理转换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一)“学”的形式化:盲目追求技术培训的在线时长,导致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在此背景下,教师们最直接的感受是网络上的项目培训变多了:从“公需科目”到“新课标学习”再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种种培训项目借助网络培训的形式渐次铺展开来。

网络培训的好处显而易见:哪怕是身处偏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培训的形式快速学到最新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从而快速拉近与先进地区教师的差距,使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资源不均衡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们的参训情况往往并不像后台数据那般令人乐观:虽然多数网络培训主办方在培训过程中都在后台设置了一个参训教师“观看时长”的统计窗口,并采取了一定的防挂机措施,包括问答打断、定时页面跳转机制等,但因为缺乏核心的培训质量要求,仍然无法确保教师在接受培训时究竟是否真正用心参与了培训过程并学有所获。如果教师们心中所想仍然是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不过是运用网络培训的形式对他们本不充裕的下班时间进行压榨的话,那么网络培训的成效便可想而知。笔者以为,许多网络培训项目,无论是项目主办方还是一线教师,都没有真正理解和重视项目本身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意义,这才导致了项目主办方仅把项目当成一个项目在运行,教师们在参与网络培训的过程中不过是被动地刷时长、混学分,从而导致网络培训项目流于形式、徒有其名。

(二)“用”的不理想:过度强调信息资源的课堂应用,导致教师备课陷入误区、授课脱离课本

1.备课误区

教师们在经历了多年的信息技术培训后,多少掌握了一些通过网络获取和整合教育资源的技术和方法,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和编制充满兴趣、对身处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之中倍感欣慰,并能够做到基于本学科教学需要去获取适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开始陷入技术焦虑以及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便无法好好备课的误区。他们往往在备课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获取和整合教育资源,集体备课中交流最多的话题是去哪里下载免费的教案(课件)、视频和图片,并因为过度关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获取、整合以及资源获取过程中应对相关会员和充值等问题,导致用于学情分析、教学环节设计、课堂活动预设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引发了新的低效教学问题。常见的问题是,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用动画视频、希沃课堂游戏、思维导图“三件套”把课堂导入、新授知识、课堂总结三大环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编制出来,再围绕“三件套”填充教学内容,而无暇沉下心来思考这些技术是否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所学内容、这些内容是否适合运用这一类技术进行呈现、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关注了学生哪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展,等等。

可以说,当教师们陷入过度强调信息化教学资源课堂应用的误区以后,尝到的是两头不靠岸的苦果:一方面是资源获取与整合过程中的诸多打击,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下载信息化教育资源,会员和充值都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且资源质量和数量无法保障;另一方面是罔顾学情,教学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导致教学质量下滑。

2.授课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专注于课本,虽然教学资源单一,但能够让师生在沟通上保持步调一致,并通过深挖课本知识要点提高教学效率。而如今的信息化课堂,多数教师哪怕不是为了炫耀技术,也必定会借助所谓的现代化技术推进教学,从导入到新授再到总结,用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将课堂塞得满满当当,而没有去考虑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是否会钝化学生的心智,将学生变成一个个头脑简单的“吃瓜群众”:学生上课不看课本,始终瞪大眼睛期待老师下一个动画会变出什么花样。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的确是集中到了教师所带给学生的新鲜有趣的课堂上,但知识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被排在了集中注意力之后,师生渐渐沦为信息技术的奴仆。

课堂本应是以课本内容为主线、因学生学情各有不同而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的千人千面的生态化课堂,而如今,大家处处可见的是程式化的所谓“信息技术融合课”。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手中不再有教案,学生眼中不再有课本。“信息技术融合课”成为教师表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舞台,学生成了贡献掌声和形式化研讨的木偶,评课者不时报以稀稀拉拉的掌声。这样的课堂,形式上流畅、“繁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却无从知晓。众所周知,课本是师生共同拥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过度追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比重,忽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弱化学生围绕课本进行阅读研习的过程以及师生围绕课本内容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结果势必导致教师劳心劳力、学生一知半解。

总之,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学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流于形式、学习和工作“两张皮”,从根本上讲是技术培训方凭习惯办事、拍脑袋决策、靠经验执行,导致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基于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将学到的东西紧密地联系工作实际,缺乏用理论与技术指导实践、高质量推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要解决以上问题,培训主办方必须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摸清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而言的复杂程度及难点所在,保护他们的教育初心,消除他们的技术焦虑。

近年来,为了解决教师的技术焦虑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出了多种功能完善的数字教材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人教云教研平台”“八桂教学通”等。这些数字教材平台为帮助教师开展网络研修、高效备课、回归课本提供了便利。

二、数字教材平台在解决教育信息化学用脱节问题中的作用

《中小学数字教材加工规范》(CY/T125—2015)将数字教材定义为“以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审定通过的国家课程教科书为内容基础,并包含相关辅助资源、工具的,用于教学活动的电子图书”。数字教材平台则是一种以数字教材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工具整合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操作环境。“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平台是一款支持课堂教学场景应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它以数字教材为核心,在教学课程组织工具、教学课件工具、资源库、题库、学科工具库、课堂活动库、授课工具库等基础模块的支持下,可以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备课、授课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帮助教师提升备课效率和授课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运用数字教材平台,可有效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学用脱节问题。

(一)促进教师真实参与网络研修

教师培训,无论是现场培训还是网络培训,无论是项目培训还是日常的教学研修,都是提高教师專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保证培训研修的实效,必须突出培训研修的主题,提高教师对研修主题的认识,同时给教师提出相关的研修要求,引导教师全身心地参与到培训研修当中,真正把研修过程与自己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数字教材平台正好具备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数字教材平台,学校教研组可以在培训研修开始前设计、规划好研修主题,并将研修资料上传到学校资源库;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提前了解研修的主题,并在研修结束后借助资源评分系统及时给出反馈意见,借由资源下方的讨论区展开主题研修讨论。

对于教师参与的其他主办方的网络培训,学校可基于数字教材平台,对相关培训研修主题进行适当规划,强化过程管理,确保研修实效;对于学校日常开展的校本研修,无论是校内教师的录像课研讨,还是通过数字教材平台共享资源库、名师资源库中获取的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观摩与校本研修,都可以通过数字教材平台加强线上研修管理。

总之,只有当研修内容与校内教师的教育教学关联起来的时候,教师们才更加乐意把精力聚焦到研修的内容上。数字教材平台以数字教材为核心,平台建设关照了教师的备课、授课和教学研讨,因此可以说,数字教材平台是汇聚教师教研交流的港湾:正是有了这个港湾,教师们参与网络研修才有了归属感。

(二)辅助教师高效搜集备课资源

技术焦虑加资源焦虑,是教师在参与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心理常态,也是教师陷入资源匮乏、无法正常备课误区的主要根源,更是教师因耗费大量时间用于信息化资源获取和编制、无暇展开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要高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帮助教师解决以上技术和资源焦虑问题。

数字教材平台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解除了以上焦虑。以“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平台为例。该平台中除了拥有各个学科多个版本的中小学数字教材,还内置了完备的课程资源和学科工具,且所有资源都可以免费使用,技术学习经过一轮扎实的培训后便可通行无阻。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可以直接提取其中内置的数字教材资源。例如,语文学科中的生字朗读、书写笔顺便直接内嵌在数字教材当中,课文图片、配套动画可以通过平台资源库直接添加到授课界面播放,这便减少了教师获取和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时间,帮助教师缓解了资源焦虑。此外,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科工具亦能帮助教师缓解技术焦虑。“八桂教学通”在“学科工具”模块内置了适合不同学科使用的学科工具,如语文学科的“生字卡片”、数学学科的“小数识别”、英语学科的“语音测评”等,能够帮助教师节省大量学习其他教育软件的时间。

此外,“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平台的名师资源库中还有大量的名师名课资源,资源质量较高,且内容覆盖面较广,几乎涵盖了全部教材的新授课课件,教师可参考名师课件按需提取相关内容进行备课,从而减少了课件制作的时间。共享资源库中同样内置了丰富的资源,教师们可以快速获取其他学校教师的教学资源,缩短教师搜集教学资源的时间。

教师获取资源的时间少了,分析学情、设计教学环节、预设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自然就多了。由此可见,数字教材平台能够帮助教师快速获取教学资源、编制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实现高效备课。

(三)协同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顺利聚焦课本内容

教师过度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课本的存在,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在课件中插入课本内容的技术要求高,操作过于复杂;二是课本知识的样态不够华美,不如网上下载的内容更有觀赏价值。

数字教材平台的核心是数字教材,教师备课时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课堂活动原本就是围绕课本内容而展开的。因此,利用数字教材平台进行备课和上课,“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它不仅可以让师生聚焦课本内容,强化相关教学资源的运用和师生的有效沟通,而且规避了学生不知教师为何要引入那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困扰,让学生不再被课件中的繁杂事物分散了注意力,从而使数字教材平台支持下的信息化课堂模式与课本内容更为贴切。

例如,“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平台上集合了各学科多个版本的数字教材,同时为各个科目配备了相应的教学应用手册,以此帮助教师了解如何使用数字教材的功能、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能够在教师使用数字教材平台的课堂讲授中获取肉眼可见、可以温习的知识。因此,数字教材平台是协同师生回归课本、实现师生高效沟通的桥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座桥梁的存在,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才不致脱离教学主旨。

总之,教师依托数字教材平台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可以有效消除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与技术焦虑,解决自身在从传统课堂向信息化课堂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痛点与难点问题,实现高效教研、高效备课、高效授课,最终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学用脱节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慕雄,张秀梅,陆春萍,等.学用脱节还是学以致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学用转化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2):68-74.

[2]张哲,陈晓慧,徐彬,等.教师整合技术教学中的学用脱节问题解析:基于新手型教师的个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3):71-77.

[3]祝智庭,魏非.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9):5-16.

[4]彭雪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模式探究:以广东省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调研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8(9):138-14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数字资源应用研究专项课题“区域网络教研联盟利用数字教材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2022ZJY058)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丽萍(1997— ),广西柳州人,本科,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中小学科技教育;凌华宝(1998— ),广西玉林人,本科,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中小学科技教育。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数字教材教育信息化
基于信息化的数字教材建设与实践
智慧课堂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
音乐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针灸医籍选读》数字化教材特征分析及其功能设计
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位移研究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务实之路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