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 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023-09-10 18:27张鸿翼
新长征·党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群众

张鸿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组织部门要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加快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坚持党建引领,创新体系、抓实基础,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坚实根基,党的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有力保证,要健全党建引领下的治理体系,夯实党建基础,健全制度机制,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构建系统化工作体系。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1331”基层治理工作体系,明确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唯一领导地位,建立乡村屯(街道社区小区)三级明晰的职责体系,建立基层党员、部门单位、社会力量三方参与的服务体系,打造一个智能综合管理平台,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职、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

打牢规范化党建基础。持续健全完善上下贯通的组织链条,加强屯组、小区实体党支部组建力度,实现党的组织在基层治理最小单元全覆盖。深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战斗力。强化基层组织阵地作用发挥,把社区打造成居民之家、把村部打造成农民之家,让广大居民群众走进社区、走进村部,不断密切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联系。

推进机制化平急结合。健全“平急结合”工作机制,立足“平时”工作,完善“四级包保”责任制,建立定期下沉服务、问题化解联动、应急预案演练等制度,确保急时状态下能够发挥治理体系作用。聚焦“急时”需要,建立扁平指挥体系、队伍快速集结、资源保障供给等制度机制,明确“平急”速转程序方式,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做到人员迅速集结、资源迅速到位、“火情”迅速扑灭。

二、聚焦基层主体,厘清职责、融合发展,让基层治理更有深度

知责明责才能履职尽责。明确各层级之间、部门、主体之间的职责,对发挥多方主体作用、牢牢掌握治理主动权、不断优化基层治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快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下的权责制度,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提升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明晰基层党组织具体职责。聚焦基层治理重点工作,建立基层党组织主体职责清单。乡镇(街道)承担加强党的领导、统筹辖区发展、维护安全稳定、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领导基层自治等主体责任。村(社区)做好黨组织自身建设、调处矛盾纠纷、屯组(小区)管理、环境卫生整治等具体工作。屯组(小区)主要承担宣传党的政策、排查化解矛盾、收集反映社情民意等协助性工作,回归服务群众的“前哨”定位。

谋划多方参与的措施载体。聚焦以“小单元”撬动“大治理”,谋划“幸福小区”“美丽村屯”创建等载体,推动部门单位力量向最“小单元”下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搭建“亭院夜话”“茶话会”“说事长廊”和民情接待室、居民恳谈会等群众协商自治平台,用好群众微信群,畅通群众议事渠道;组建以居民群众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采取“积分制”奖励措施,调度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推动治理和发展融合互促。坚持把抓治理和抓发展有机衔接起来,依托“1+3+X”治理模式,广泛吸纳乡贤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及企业经营者等到屯组义务委员、志愿者队伍中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大力发展乡村“劳务经济”,以村党组织为引领,成立劳务服务中心(站),帮助协调解决务工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维护务工地和谐稳定,在务工人员中培养年轻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人才,同时激发务工群众反哺家乡发展的桑梓情怀。

三、发挥多元优势,搭建载体、强化服务,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最好的治理是最好的服务。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统筹多方力量,把资源下沉到基层、把服务做实到基层,提升为民服务质效,始终“守好人民的心”,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依靠党员力量。创新开展“党员包户聚民心”活动,组织党员就近就便逐户包保群众,专职专责联系群众,做到包保全覆盖、联系常态化。组织党员经常性深入群众收集反映社情民意,力所能及提供暖心服务,点亮群众“微心愿”,把服务群众工作从“田间地头”“屋里炕头”“小区楼头”做进“群众心头”,在为民服务中主动亮明身份、增强自身荣誉感,形成党员服务群众、群众尊重党员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

用好部门力量。组织开展“部门进村(社区)强服务”活动,推动区直部门单位定期组织机关干部进乡村、下社区参与基层治理、开展为民服务,主动认领群众“微心愿”,在基层一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乡镇(街道)设立“服务基层日”,把政策宣传、业务办理、问题解决送到群众“家门口”,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联动社会力量。创新实施两新领域“135”工程,通过成立两新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1个调度指挥中心,组建两新组织志愿服务队、应急突击队和信息速报队3支队伍,推动两新组织开展自我提升、合作共建、结对帮扶、特色助力、暖心公益5项行动,切实将社会力量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效能。

四、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平台、数字赋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智”度

智慧治理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利用数字平台优势,推动基层治理从“碎片”聚合成“整体”,更好适应智慧治理的具体情境,实现基层治理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建设智慧治理平台。开发建设一个综合性智能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强化基层治理人、房、事、物、情等信息采集、存储、传输、汇总、分析、应用等功能。将“吹哨报到”事项纳入智能综合管理平台,提高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事件处置、便民服务等工作效能。

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采集上报、分流交办、执行处置、日常督办、结果反馈、考核评价等各流程环节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智能平台使用的督导考核,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定期通报部门单位、网格人员使用情况,确保平台真正使用起来。

强化人员学习培训。围绕信息更新维护、事件上报处置、数据更新统计等实用功能,定期组织开展智能管理平台电脑端、手机端使用培训,及时更新各层级工作人员知识储备,提高基层干部应用数字化平台办公的能力,切实在基层治理体系中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势,逐步减轻基层“人工忙”的负担。(作者系中共长春市双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王若拙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群众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