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语境下的朱子文化传承格局*
——以“漳州朱子文化”为例

2023-09-11 09:45郭耀梅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朱子漳州课程

郭耀梅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漳州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福建文化的重要标识。通过朱熹和一代代“朱门弟子”的努力,朱子理学在福建持续广泛传播。2022 年6 月,我校教师编辑了《漳州朱子文化》一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从“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角度选材,在童年趣事中讲朱熹生平,从诗书言论中品朱熹人品,润泽小读者们的心灵,旨在将核心素养培养与朱子文化这一主线相结合,开发并形成核心特色校本课程。因此,构建现代语境下的朱子文化传承格局,寻求指向立志教育、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感的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策略,融合语文、思政和校本等学科课程资源,助力师生在了解朱子文化的同时,受到相关思想教育。这传承的格局,主要从以下五个走向全链条、全学科、全过程构建:

一、抓要“点”,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既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那么就要抓住“儒家基础文本”这个关键点,只有教师深入研读,才能将对于学生深涩难懂的古文运用现代语境进行诠释。《漳州朱子文化》教材,主体是漳州,落脚点在朱子文化,在每篇课文的具体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导读、正文、知识链接、图像、附注和想想说说(做做)等六个部分。

“先知得,方行得”,先懂得了儒学伦理,然后才能进行道德修养,有所行动。否则,个人的道德修养就会走到别的方向,行为也就可能越出规矩。所以朱熹强调“万事皆在穷理后”,认为“经不正,理不明”,不管“如何地持守”,“也只是空”。他曾把知行关系比为眼睛和脚的关系,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 由此,师的目之所知与足之所行在先,然后指导学生日常知行言语,这是文化素养生长的过程。更高层次的要求和期望则是能够将朱子文化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从而保证学生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向好的方面发展。

制定“漳州朱子文化”校本课程,是在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学校小学生个性倾向、动机与兴趣、价值观与道德品质发展等的特点做出的,契合小学生生理发展状况和心理发展状况。在朱熹看来,如果儿童在幼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同时他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的要求出发,指出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一)学与思合,完成知识积累

课程设置的第一个基本目标是增进对朱子文化的认知。漳州理学名家的成长,离不开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通过课程开发,追寻他们的足迹,去探索相关的自然、社会与文化,对此形成良好的认知,同时将漳州名人体现出的浓厚的爱祖国和爱家乡的情感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读好书”,学生文化素养在欣赏朱熹的诗文金句中得到提升,受到爱读书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保护意识。

(二)习与智长,促进能力发展

课程设置的第二个基本目标是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说好话”“行好事”,在拓展学生知识广度的同时,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语与书面表达能力,与教师、同学、家长的沟通能力以及协调合作能力,社会生活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化与心成,激发家国情感

课程设置的第三个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做好人”,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自觉思想和行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树立为家乡建设和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的雄心壮志。知晓与朱子文化有关的文物古迹,感受自然、社会和历史所赋予古城漳州的浓厚文化气息,触动学生的乡土情结,引发学生对养育自己的这份故土的深厚情谊。

《漳州朱子文化》的导读和正文部分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附注和属于延伸阅读部分的知识链接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活动部分则是在学生已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以及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等多种形式进行,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和将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朱子文化的感受。

二、擎主“线”,与语文课堂相结合

这种指向立志教育、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感的课程格局,虽是全学科作为,但语文课堂仍然是主阵地,尤其要关注《语文》教材中与朱子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在现代语境背景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朱子文化方能在师生学习生活中扎根铸魂。

首先,抓住阅读这条线,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习惯方法等。从“大语文教育观”的角度,从听说读写融合的基础,陶冶学生格物致知的情操,开创学生“鸢飞鱼跃”的思维,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如何理解朱子读书法,在五年级《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中有着极好的引入链接,这也是了解朱子其人,渗透朱子文化的契机。在《漳州朱子文化》上下篇的第一个单元,分别是“朱子好学”“读书有法”,正是朱子读书法和少年朱子如何端正学习态度的案例。

其次,抓住习字这条线,朱熹集多个“大家”于一身,酷爱书法,足迹遍及福建各地,漳州也有不少他曾踏足的地方,甚至留下他不少墨宝及遗迹。《漳州朱子文化》的上篇第二单元设置“朱子良言”,下篇第三单元设置“紫阳过化”,主要展现朱子的诗词作品和朱子书法艺术,这样的课程资源,对应小学生书法练习。每学年一期书画大赛,就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获奖作品结集成《笔歌墨舞》,校内发行。

最后,抓住家风家训这条线,教材中编制了《朱子家训》的内容,更包含朱子知漳一年涉及的本土名家,如朱门高弟陈北溪、一代完人黄道周等,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化学习就此开展。学生结合现代语境谈家风家训,结合自己的家教故事,更结合当下形势谈家风家教对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意义深远。

和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朱子文化传承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合作研究和实验都不是一时一事的行为而是一个有确定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较长时间的共同行为。通过共同研究和实验,可以获得课程及课程实施理论的深化与创新,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创造出新的课程实施的方法与模式。

三、观全“面”,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朱子文化的普及有迫切性和必要性。现代语境中暂且“小众”的朱子文化,是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漳州是朱子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站,紫阳过化、海滨邹鲁,皆因朱子。朱子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以朱子理学为主干,集注儒家六经为“四书五经”,吸纳诸子百家思想精髓,贯穿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

以朱子文化为魂,提升当代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务必观全“面”,侧重在两个“面”:一是福建省教育“十四五”规划的时代背景“面”,福建省教育“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海丝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等进校园活动。”朱子文化的种子如何植入童年,如何在言行举止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乃是今后重要的课题。二是2022 版新课标这个“面”,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读书品位,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跨学科学习正契合了我们推进课程所提及的“全学科”,课程内容主题范畴聚集为“三种文化”,进一步突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甚至2019 年12 月,中国教育学会制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从一定的高度指导中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更不必说,新课标提出关注传统节日、参观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都在倡导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模式。

“朱门高弟”陈淳一生专意为学、追求真理,开创了闽南理学,成为漳州朱子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淳传说”正是朱子文化在漳州地域的活态传承,因此,《漳州朱子文化》在与时代背景结合的情境下,在漳州各校园中以各种综合性学习、语文学习任务群等形式精彩纷呈,大有可为。

四、筑立“体”,与中华传统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夷山朱熹园时,重点阐述中华文明中国特色与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紧密关系,朱子文化作为切入点,能够真正走进校园,形成气候,须筑建坚固的“体”,方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转化和创新传承。所以,构建现代语境下的朱子文化传承格局,更要找准切入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在空间环境中嵌入朱子元素

学校的致远楼,以朱熹和陈淳的民间传说作为主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这一师一生之间动人的故事。同时,结合漳州本地非遗,进行“水云间”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让学生在空间环境中亲近朱子文化。

(二)在活动设计中活化朱子文化

现代语境下的开蒙礼,作为学校活化朱子文化的活动设计亮点之一,近年来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喜爱。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会选择在一年级新生入学的九月,开展“淳正风范启德树人——新生德育开蒙主题活动”,通过正衣升旗、“书”人启德、击鼓明志、齐诵古韵等环节,第一时间在学生心中植入朱子文化的种子,待六年教育时光荏苒,再收获思想教育的精髓。

朱子文化故事运用与现实需求的融合,也是活化朱子文化的一种方式。例如,我校正在进行的艺术项目闽南音乐情景剧《福满龙文》,通过朱熹、陈淳与龙文的隔空对话,展现今日龙文,让传说得以永续,让故事焕发时代价值。这种将学生交流、家长评价、教师总结等融为一体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多元化评价方式,达到教学评一致,用师生、家长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闽南语推广、朱子文化传承等链接到了更广阔空间。

(三)在研学主题中实践朱子思想

《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朱熹将《中庸》所提及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称为“为学之序”,这五个环节之中,“笃行之”最为重要。实践环节的真正落实,在校园生活中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主题研学。依托朱子文化遗存漳州的相关资源条件,设计“漳州朱子之路”,让学生在研学中体验品朱子茶、尝朱子饼、制作朱子扇,参加“北溪家宴”等特色和创意产品,也成了“漳州朱子文化”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润于心、成于行,在研学过程中,结合朱子文化教材的研学主题在实践中有了别样的记忆和经历,也带给学生身心上的真正教育。

五、织大“网”,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朱子文化的理学精髓要真正贯穿于学校办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达到朱子文化进校园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尊师重教、对读书的敬畏、对家风的传承……这些潜在的育人元素都值得挖掘和利用。

课程体系是构建朱子文化进校园新格局的落脚点,最终织就的网络体系是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最终落实到师生,是行为文化,是学校氛围,是集体认同的理念指导体系。有意思的是,朱子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已经使用多次“课程”一词,例如,“小立课程,大做功夫”等,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正是这需要“大做功夫”的领域。

首先,校园文化营建缺不了朱子文化的浸染。学校年度大事记取名“鸢飞鱼跃”,出自朱子的墨迹。主广场雕塑被诠释为对师生的祝福和期待——如海豚,齐心协力、阳光美好、智慧温和;像雏鹰,奋发向上、勇于拼搏、敢于创新。这蕴含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规则与自由,也正是出自朱子的“鸢飞鱼跃”的理念衍生和拓展。我们培养的闽南气质、世界品位、淳正风范,恰恰也是朱子文化的体现。

其次,将朱子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校本课程《漳州朱子文化》的开设,用相对规范的文本把朱子形象植入学生心中。形成融合不同学科内容的统整内容,并在教学中主动融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渗透朱子文化教材,将朱熹作为榜样人物,从“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角度指导学生生活与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课题研究,学生课程实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让朱子文化在学生生命里扎根。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朱子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链接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主动践行“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不为提高成绩,而为提升自我修为的日积月累的教育行动,长此以往所产生的效应不可估量。那些不知道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往往对教育改革怀着最强烈的抵触情绪。但是他们担忧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这些学生依然能玩转学校的规则,而现在这套全新规则变成了能力教育。

最后,所有的感性体验在学生身上彰显了闽南气质和淳正风范,正是“嘉言懿行”长期熏陶的结果,这种带着一定的阶段区分的课程实施体系,贯穿六年小学生活,全学科全链条之间又相互联系,是为后来“做人的样子”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朱子漳州课程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多肉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My Diary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