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井陉皆山书院

2023-09-11 15:29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吴洪成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员井陉知县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吴洪成 闫 倩

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边陲,冀晋两省接合部,太行山东麓,因地势“四方高,中央低,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名“井陉”。清代,井陉隶属直隶省真定府管辖,今属石家庄市。井陉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兴学育才、创办书院的风气却十分浓厚,皆山书院就创建于此。

一、皆山书院的历史沿革

皆山书院前身为陉山书院、东壁书院,位于井陉县县城东三里之东山巅文昌阁旁。书院最初依县名及地势称“陉山书院”。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知县周文煊增改扩建,取名为“东壁书院”,成为该县邑中最高学府。东壁书院具有学术研究及科举考试的强烈期盼及追求,力图成为一方著名书院。1701 年,知县高熊征重修东壁书院,委托新任山长郝赟监督管理,尽心筹划,改书院名为“文昌书院”。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鉴于文昌书院距县城较远,又间隔河道,生徒来往不便,知县周尚亲决定将书院迁建于县城东门内节孝祠,择地营修。迁建后的书院有前后三进,房30 余间,占地面积20 亩,古朴美观,建筑考究,灵巧秀气,南北建筑风格融汇,设计样式独特。书院内有月洞门、屏门、鱼池、荷莲、后花园,校舍宽敞,环境清雅爽朗,还配有阁楼、甘林寺、马王爷庙等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因井陉城四顾环山,书院正中讲堂定名为“见山”,遂从此更名为“皆山书院”,流传至今。

二、皆山书院的经费

皆山书院的前身东壁书院立学田之法,初创时有学田40 顷,为入院学生中志向远大及贫困者提供赡给费,并以此作为敦促院生好学向上、奋发有为的有力措施。办院数年间,由于经营不善,原书院学田仅剩10 顷左右。为保证在院生员生活和书院开支,必须加强经费管理。学田租息收支均需记录在案,以绝贪腐侵吞。

1700 年,知县高熊征(后擢升为两浙盐运使)到任,捐俸40 两,先后置田139 亩,以资诸生膏火。道光四年(1824 年),知县林清光注重兴学育才,为皆山书院延师主讲,每月3 课,薪资膏火之费有所宽裕,院内生童肄业者,一时称盛。咸丰六年(1856 年),知县罗锦雯,同治年间(1862-1874 年),知县张光锷、常善,对皆山书院旧基宅院厅舍各有修葺。同治六年(1867 年),知县张光锷延师主讲,每月官师各2 课。管理经营方面:择绅士14 人,以2 人为经理,其他12 人轮流值年;并广为劝捐,所筹款项、每年收租的利息及脩金奖赏悉数交由书院经理绅士经管,量入为出,逐一登簿清查;又于书院后买民地一亩六分,周围修筑石墙,作为书院储备的建设用地。光绪年间,书院增田至446 亩,所增学田数目、坐落处俱详载于志,以垂久远。

三、皆山书院的教学

皆山书院作为清代地方书院的冰山一角,主要是封建基层社会实施儒学教育的基地,是科举教育体制的落实场所,其授课内容和组织方法完全由官府控制,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服务,与地方官学几无差异。书院以儒家学说书籍为教材,以“四书”、“五经”、诗赋、经史及制艺(又称“时文”“八股文”)为主要教学和训练内容。晚清时期,受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教育改革大潮的驱动,书院教育也能够零星反映西学及时务新知识(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等)。

皆山书院的主持人称“山长”,亦称“洞主”,一般都是书院的主讲者,皆由井陉县知县聘请当地有学识、有声望的绅士充当。教师由山长延聘在籍的学行素著之举人、进士充任。书院自创办以来,本着“士不可以无志,既有志儒学矣,又不可以无养”的精神,招收生员,传道授业,培育后人。

皆山书院学生称“生员”,亦称“诸生”,习惯上称“秀才”。书院录取秀才,由国家规定学额。清朝末年,本县每年录取文童15 名,武童12 名,廪膳生12 名,增广生1 名。廪膳生又称“廪生”,经过岁科两试列入高等者,方可取得廪生名义,成为资深生员。生员每月可领到六斗米的儒学津贴。增广生又称“增生”,即廪生定额外录取者,地位次于廪生。每隔2 年,书院选拔1 至2 名生员贡入国子监读书,被选拔者称“贡生”。皆山书院教学程度、水平均已达到府级书院层次或规格,非一般县域层次同类书院可以企及。

皆山书院十分重视教学组织管理,要求生员在院求学期间必须遵守院规,违者受罚。书院在学业、人品上对生员提出全面要求,规定生员“涵濡道德”,学习孔孟程朱思想,熟读《左传》《国语》《庄子》《离骚》,以及《孝经》《太极》《名臣言行录》等,力求做到“见诸文,为有用之文,措诸事,为垂世之事”。系列规章制度和条约充分体现了书院服务科举的功能,可以说是古代传统书院逐步走向科举化的一个缩影。

四、皆山书院的“近代改制”

皆山书院在井陉县的存在时间堪为持久,总共有200 余年。书院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饱经忧患,却又一路奋进。书院无负于时代使命,办学成绩卓著。这里曾造就了9 位进士、63位举人、255 位贡生,孕育出官至三品通政使的霍叔瑾、以武举封荣禄大夫的许国壁;近代则涌现出傅汝凤、焦实斋、霍济光、梁恒昌等名人志士。

1898 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下诏通令各省级书院改办高等学堂,府州级书院改办中等学堂,县级书院改办高等小学堂,此为第一次书院“近代改制”。但因慈禧太后蓄意发动“戊戌政变”,改制未及推行就遭废除。1901年,“新政”推行,书院“近代改制”的上述规定得以落实贯彻。1903 年,井陉县知县欧阳绣之奉令改皆山书院为井陉县立高等小学堂。次年,知县谢鉴礼用书院多年积蓄存款,扩建高等小学讲堂5 楹,另建配房20 余间作为学生寝室。民国元年(1912 年),“学堂”一律改称“学校”,随后“高等”改为“高级”,“官立”改为“省立”“府立”“县立”。井陉县立高等小学堂遂更名为“井陉县立高级小学校”,在当时算得上是县内最高学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度搬迁并易名,先后改设为井陉师范学校、井陉县第二中学,培育了众多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作出贡献的栋梁之材,后因井陉县治迁至微水,学校遂更名为天长镇中学。

回望历史,皆山书院不仅是古老县城文脉的传承者,更是石家庄地域社会历史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历经200 多年风雨不改初心。书院旧址西侧不远处,新建的中学教学楼里传来琅琅书声,诉说着书院教育弦歌不辍。古老书院优秀文化薪火传递,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生员井陉知县
井陉地望考辨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从《南部档案》看清代州县的生员诉讼
道光六年广东文生员数量
水与战争之三 井陉之战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
疯老爹打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