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爱吃“罐头”

2023-09-11 23:38肖雅文
初中生世界 2023年18期
关键词:腌菜罐头储藏

文/肖雅文

最近,黄桃罐头成了许多人的新宠。其实,罐头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3000 年前,我国的先民们就开始使用陶器封藏食物,有了“罐头”的雏形。

那么,你知道古代的“罐头”是怎么制作的吗?除了罐装封存,古人还通过哪些方式保存食物呢?

“罐头”古已有之

在中国,罐藏食品的历史十分悠久。考古人员发现,早在公元前316年,包山楚墓就曾埋下十二个陶罐,罐子的标签上注明了封藏食品的名称,并以泥封、苇叶隔层、草饼覆盖包裹封藏。

《周礼·大业拾遗》中也有记载,人们将鱼肉装入崭新无水的瓷瓶中,用封泥密封瓶口,杜绝空气进入,五十至六十日后,鲜同往日。

到了6 世纪,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罐藏法做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其中提到瓮肉之法是:“和讫,内瓮中,密泥封头。”而鱼鲊之法为:“一层鱼,一层饭,手按令紧实,荷叶闭口,泥封勿令漏气。”

《齐民要术》中还提到了水果罐头的做法,揭示了古人如何把梨密封在瓶中:“用小梨,瓶中水渍,泥头。自秋至春;至冬中,须亦可用。又云:一月日可用。将用,去皮,通体薄切,奠之。以梨漤汁投少蜜,令甜酢,以泥封之。”

清代的《素食说略·罐头》中明确出现了“罐头”二字。书中写道:“罐头食物,殊不新鲜,然可备不时之需,如冬笋、蘑菇、豌豆、栗子、胡瓜、菱角之类。菜乏时,亦可采用。”可见,与早期封存肉类、水果不同,此时的罐头也用来贮藏蔬菜。

其实,以上这些食物保存的方法均可概括为密封储藏法,这与现代罐头工艺的原理十分相似。而现代罐头的诞生则可追溯到18世纪末的法国。

1804 年,在拿破仑的大力悬赏下,法国人尼古拉·阿培尔成功研究出世界上第一批罐头食品。他将食品加热后装入瓶内,并用木塞塞住瓶口,连瓶煮沸后再趁热塞紧木塞,最后用蜡密封瓶口。

这个发明很快传遍世界。1906 年,上海商人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罐头食品企业——海泰丰食品公司。

到了1933年,上海《新闻报》上已有“罐头”的广告登出。当时的罐头生产肩负着发展民族工业的使命,因此打出了“生产救国”的口号,而其宣传的产品正是上海老字号“梅林”罐头。

保鲜“奇招”不断

在古代,交通运输困难,贮藏技术有限,人们还有哪些方式保证在年节、祭祀、宴会上食材的丰富呢?

当时,腌菜十分普遍。《周礼》中提到,有一种专门的职位来称呼制作腌菜的人,即“醢人”,而韭菜、蔓菁、凫葵、白菜、芹菜、竹笋、水藻等腌菜十分珍贵,专供王室食用,或用于祭祀、待客。

与蔬菜一样,肉类食物也可以通过腌制等特殊处理延长其保存期,无论是盐渍法、烟熏法还是油封法,都能有效地对食物进行保存。

古人还讲究食物的“色鲜”,因此,古籍中也记录了一些能令食物保持“色鲜”的方法,包括盐酒渍、蜜糖渍、酱醋渍、腊水渍等。高浓度的盐酒、蜜糖、酱醋、腊水因其良好的杀菌防腐功能而广为普及。

如《素食说略》记录了酒渍法,即用净棉花包好苹果、石榴、柑橘、梨等,再以烧酒浸之,收瓷器内,勿令泄气,可久藏;《养小录》记录了如何用蜜浸诸果,即诸果先以白梅汁拌,以提净上白糖加入,后加蜜,色鲜,味不走,久不坏;《宋氏养生部》记录了醋渍法,有醋浸十八制的讲究,即用白米醋浸渍新葡萄、樱桃、桃子等。

另外,古人还善于利用农作物的天然秉性及相互间的作用进行贮藏。宋代的《格物粗谈》中有记载,“金橘藏于绿豆中,则经久不变”“冬瓜内置茄子,至春不坏”“拣不损失梨子,取不空心大萝卜,插梨枝在内,纸裹,放暖处,至春深不坏”。

《格物粗谈》中还记录了一则苏轼用活竹储藏樱桃的故事:“地上活毛竹挖一孔,拣有蒂樱桃装满,仍将口封固,夏开出不坏。”这一方法非常巧妙,不仅可以用来储藏樱桃,还可以储藏桃或者杏。

无独有偶,据宋代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当时的人们还会将色泽鲜艳的荔枝放入竹子中,先在空腹大竹上凿开一孔,将荔枝投入竹节中,再用泥封好小孔进行贮存。据说,借助竹子的滋润,荔枝可经冬春而色香不变。

猜你喜欢
腌菜罐头储藏
最想吃妈妈的烂腌菜
为战争而生的罐头
腌菜健康食用指南
西药药品的储藏探讨
便于储藏的美味
白酒巧去腌菜膜
吃剩的罐头怎样保存
不同包装及储藏条件对酥油微生物的影响
50年前的罐头
家乡的味道